扩招背景下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关系探析

2017-07-29 22:25楼浩英
文教资料 2017年14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

楼浩英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通信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 要: 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实行导师负责制,研究生的学习、科研活动基本上以导师为中心展开,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是研究生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文章在深入分析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就如何建构和谐师生关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导师 研究生 扩招背景

高校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是研究生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对研究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学习、科研,最终影响所培养研究生质量的好坏。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研究生与导师数量比不断攀高,研究生人均享有的资源逐渐减少等,导致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出现隔阂和矛盾。因此,如何客观深入地分析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找到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对于做好当前形势下的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导师和研究生交往现状

1.导师和研究生角色定位不准

在我国导师负责制下的研究生教育中,研究生与导师关系如何对于研究生来说非常重要。高校将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定位为“师生关系”,认为导师与研究生的主体关系为“指导与被指导”,显而易见导学关系是基础,然而忽略教育之外的其他关系,例如科研合作关系、朋友关系等。

2.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关系疏远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研究生与导师数量比不断攀高,一个导师带多个学生,时间和精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导师与研究生交流的时间和质量,导师的育人功能远没有达到研究生、家长和社会的要求,导致师生之间关系出现某种疏远。此外,商品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一些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商业”关系呈现严重倾向,致使导师威信下降,失去优化师生关系的动力。

二、影响高校导师和研究生关系的因素分析

1.导师的因素

(1)导师个人的专业素养。

对研究生而言,导师是专业知识的主要来源,他们知识渊博,能够准确把握专业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对研究生的学习过程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当研究生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衡量导师的专业素养时,评价结果直接影响导师在研究生心目中的分量。因此导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才能获得研究生專业上的尊敬与接受,形成良好的学术互动氛围。

(2)导师对研究生的关心程度。

一般来说,导师主要关心研究生的学习、科研情况,而有些导师还在学生的生活、个人未来发展等方面给予长辈级的指导,这些师生之间关系往往比较融洽;另外有些导师则忙于个人的教学、科研工作,很少与研究生沟通交流,师生关系就较为疏远。

2.研究生的因素

(1)研究生的自觉学习态度及学习能力。

影响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关系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研究生的自觉学习态度及学习能力。如果研究生对导师布置的任务胡乱应付或者漠然处之,必然会影响双方的关系。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指导与学习是由双方社会角色所决定的责任,没有导学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生同导师的关系就不可能正常发展。

(2)研究生的独立自主性及个人调节能力。

相对本科生来说,研究生年龄较大,自我意识已逐渐发展成熟,人生观、价值观较稳定,社会经验相对比较丰富,更具有独立自主性,因而对导师的依赖性相对减少,在和导师的交往中,往往根据是非标准和个人阅历处理和导师的关系。此外,研究生在校期间,面临修学分、写论文、找工作等多项工作。在多重工作面前,容易产生压力,个人能否良好地调节,一定程度上影响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

3.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影响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研究生生均教育资源日趋紧张,研究生数量的急剧增长造成导师疲于应付,某些高校甚至把硕士研究生教育等同于本科加实验室教育,仅仅锻炼硕士研究生的动手能力,致使研究生无法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活动,造成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导学关系疏离。

三、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和谐交往关系的构建

1.从导师的视角构建

(1)提高导师个人素养,转变导师职能,使其成为研究生的良师益友。

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导师的道德修养、学术思想等都对研究生有着重要的、直接的、长久的影响。导师不仅传授学生知识,培养能力,其品质和风格还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素质养成和人格塑造。导师的作用在于引领研究生走在学科前沿,指导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培养研究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端正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导师要关心、爱护学生,以学生为本,提供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服务,以渊博的专业知识获得学生的尊重,突破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框架,使自己成为研究生的良师益友,成为研究生学习过程中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的合作者。

(2)转变导师角色,加强与研究生的真诚交往,促进师生间的学术共鸣。

在高校导师与研究生二者的交往过程中,导师应从真诚交往、平等交往的角度出发,结合专业设置和教学科研工作实际情况,为学生创造宽松舒畅的环境,充分调动研究生参与教学、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使其具备主动学习的内在热情,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促进自身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师生间在学术上产生共鸣,共同进步。

2.从研究生的视角构建

(1)发挥研究生的能动作用,促进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研究生教育是在本科教育和科研工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层次的高等教育,其教学过程与本科不同,主要是由导师组织、引导研究生主动参与,为提高研究生身心发展水平达到预设目标要求的一种有效的包含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过程。一般来说,指导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作为实现教学目标体现者的研究生,应该从自身出发,提高主动性和自主性,与导师主动沟通交流,定期汇报学习、生活情况,充分发挥其能动作用,在双方合作互动基础上完成培养过程。

(2)提高研究生的交往能力,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研究生交往能力的强弱,直接体现在与导师的沟通、交流过程中。交往能力强,就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交往能力弱,会对师生关系产生阻碍。彼此信任是师生和谐关系的基础,在和导师交往的过程中,研究生要真诚、真实,避免师生间出现不信任感。此外,研究生还应克服與导师交流中的害羞、害怕心理,以讨论、谈话、交流等方式和导师交往,在对话的过程中促进彼此了解,消除陌生感,由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从学校层面构建

(1)强化导师职责,建立科学的导师遴选、培训和考核机制。

高校的首要任务,是规范研究生导师的选拔、培养、使用工作,把导师队伍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不断提高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优化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从“入口”提高导师素质,注重考察导师教书育人能力和身心健康状况。并将导师的培训工作制度化,特别是加强对新增导师的培训,使其熟悉研究生教育基本制度和基本规律。积极探索导师队伍管理新模式,加强日常考核,引进竞争、淘汰机制,激发导师的进取心,使导师各尽其才、才尽其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2)搭建有效的沟通交流平台,丰富研究生与导师的交往形式。

高校作为导师与研究生交往的主要场所,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在课堂和课题之外,建立灵活多样的师生交流模式,通过举办师生恳谈会、学术沙龙等活动,学生定期向导师汇报学习心得,积极交流思想,导师通过召开专题学术会议给学生讲述学科前沿知识,增强导师与研究生间的互动,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有效的支撑。

(3)完善研究生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师生双向选择机制。

高校应改变研究生报考时就确定导师的惯例,为研究生与导师互相选择提供更多的机会,将双向选择空间扩大、时间延长。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各自凭借自己的需求和实力互相选择,以此实现师生关系的优化。这样研究生可以通过教学过程更充分地思考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适合的导师。导师可以参考研究生的学习情况,了解研究生的学术潜力,挑选到有培养潜质的研究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计划财务司.中国教育成就[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42.

[2]林伟连,吴克象.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建设要突出“导学关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5):26-28.

[3]张静.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和谐关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9):19-22.

[4]张酐.如何处理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9):21-25.

[5]田园.高校不和谐师生关系现状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6):58-59.

基金项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高教课题阶段性成果(YB1445)。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
研究生美术作品欣赏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感恩有你 与师同行——“72变change”人气导师评选结果出炉
V eraW an g
导师榜
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36位导师的创业建议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