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群团改革背景下的高校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研究

2017-07-29 16:32李青松任静廖聃宁万庆肖丁山
青年时代 2017年18期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

李青松+任静+廖聃宁+万庆+肖丁山

摘 要:当前的高校共青团基层组织面临着诸多发展瓶颈。传统的高校共青团基层组织机制无法满足于大学生全方位和多元化发展的需求,需要在群团改革的大背景下趁势而改,使自身独特的政治、组织和活动优势得以发挥,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改变自身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模式,通过法制化、差异化和网络化三大进程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共青团的基层组织体系,解决共青团组织建设的问题和困难,开创高校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的新局面。

关键词:群团改革;高校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

一、引言

2015年,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并召开了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可见,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推进共青团改革将是焕发共青团生机活力的重要举措。

当前的高校共青团基层组织面临着诸多发展瓶颈,需要在目前群团改革的大背景下,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改变自身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模式,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共青团的基层组织体系,解决共青团组织建设的问题和困难,开创高校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高度。

二、对高校共青团基层组织现状的几点思考

高校共青团组织是青年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在面对不断涌现的新观念、新思潮、新阶层时,其中的消极因素愈发突出。

(一)传统的高校共青团基层组织机制与大学生全方位和多元化发展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随着高等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全面深入,基层组织的强政治性与人才培养的强发展性这对矛盾也因而愈发尖锐。在流于形式的传统组织生活中,作为组织主体的团员缺失存在感,严重影响了团员参与组织建设和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常规的团组织生活趋于娱乐化而缺少教育性和内涵也使得其育人功能大打折扣,共青团基层组织的组织作用不断弱化。

(二)多重现实因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与常规共青团基层工作之间的矛盾

首先,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商品经济大潮严重地影响了团员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其次,虚拟世界中传播的各种扭曲价值观念侵蚀着大学生三观;再则,学分制的推行和大学生公寓化管理铺开使支部文化建设和共青团员归属感、凝聚力的汇集成为难题;最后,如今占绝大部分的高校共青团员彼此之间已经感受不到先进性的存在。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的夹缝中,共青团员的模范性和先进性不断流失,团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不断减弱。

(三)高校共青团基层组织的结构僵化与共青团组织充分在基层发挥作用的矛盾。

共青团工作作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生工作存在多方面的交叉,结构的僵化也带来了组织工作的不规范。再考虑到组织人手配备少,经常一人多职,一人多用,而共青团日常工作和学生工作等各类任务却繁冗复杂,团总支对基层组织工作无法对基层团组织进入深入了解,更无法做出及时性和针对性的调整,对各基层组织的管理也就显得无暇顾及,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加强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三大进程

如何在群团改革的背景下,把握新时代的要求,借助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推动共青团又好又快发展,这对高校共青团的基层组织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的法制化进程——让组织建设更“兼容”

多层次、多领域的深化共青团基层组织法制化改革需要科学地、客观地、系统地运用法治思维、法制方式、法制精神逐步推进。

1.“依法治团”不只是“以法治团”,不是单纯的按照法律法规和章程管理团员,最终目的是实现团员的自我管理。共青团基层组织需要将法治文化建设作为共青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各支部团员进行经常化、日常化的法治教育,提高其法律素质,树立法治观念,形成团的法制文化氛围。

2.以民主带动管理,以人文促进法制。在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的管理外,推动基层团组织民主建设,实现公推直选、推进推优等团务工作的公开透明。将“人文关怀”融入“依法治团”,为共青团的法制添加了显性文化标识,为其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育人环境助力。

3.“依法治團”的升华是“以德治团”。结合法律的规范作用和道德的教化作用,在思想感召和道德教化实现团员的自我塑造和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者,这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所在。

科学促进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档升级,让组织建设从依法规制,到民主管理,再到以德自治,让共青团员从有法需依,到有法自依,组织建设更兼容了,团员与团也自然更加适配。

(二)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的差异化进程——让组织建设更“包容”

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需要实现针对性、实用性、成就性、服务性的转型,使青年团员的差异得到发展和强化,个性得到释放和彰显。

1.性格爱好差异方面。充分考虑团员学生的个人爱好及个性特点,将团员学生的爱好特点的差异化与共同的教育目标相统一和融合进行组织兴趣团队和搭建展示平台,实现团员学生将自我思想向团组织的主导思想发生自然转变。

2.技能专业差异方面。打造具有高校共青团特点和院系专业特色的特色品牌文化,通过第二课堂开展进行特色品牌的建设。

3.开创共青团基层组织结构的差异化。结合高校学生会的结构特点以及优点,可以将高校共青团组织结构改进为两个板块,分为学生管理和教师把控两块,即学生负责开展共青团组织的日常活动和其他各方面的具体事务,教师则把控和指明行动的方向。

接受青年差异,发挥差异优势,强化个性发展,才能建设“包容性”的共青团。

(三)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的网络化进程“互联网+共青团”——为组织建设“扩容”

网络的深度普及要求我们将网络化融入到团组织生活、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培养中。

1.团组织生活要通过网络化建设,使团组织 “找得到”和“靠得住”。热线、微信、APP,错时工作制,公共接待日等无缝对接团员,帮助青年解决难题和维护合法权益,提高团干部的专业能力、发声率和代言权。

2.基层组织建设中,组织是基础、宣传是渠道、引领是宗旨。通过开展支部上网活动将各支部连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共青团基层管理更加稳定有序、创新高效;切合青年们的喜好,全方位开展不拘泥于阵地的宣传,通过PPT、微视频等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深处做好青年群众的思想政治引领工作。

3.通过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宣传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在青年群众中树立典型模范,以点带面,调动青年群众,积极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等团务活动,将党、团的新形势、新内容用新方式普及给每位团员,使党的接班人更加坚定的跟党走、跟团走。

共青团建设阵地扩容,组织生活方式、渠道、地点扩容,共青团组织也自然能更好的满足时代发展、党的发展、共青团员全面发展的要求,更好的完成高校共青团基层组织的各项任务。

总之,当代中国改革已走进深水区,群团组织的整体性改革也被提上日程。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在保持团的基本组织体系稳定的前提下,要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政治、组织和活动优势,牢牢占领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地位,全面促进大学生多元化发展;还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团的基层组织形式,以适应群团改革后的新形势,更好地为党服务,永葆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生机。

参考文献:

[1]胡献忠.群团改革背景下的共青团:问题与前瞻[J].青年学报,2015(04):16-21.

[2]張朋智.把握群团工作的新起点[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5(09):14-16.

[3]陈萌.高校基层共青团组织发展的思考[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03):260-261.

[4]相征.对高校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的几点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45-47.

[5]李鹤翔,刘辉.与时俱进,构建新型高校共青团基层组织体系[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08):15-16.

[6]张金甫.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S1):400-403.

猜你喜欢
高校共青团
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问题及成因分析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以高校共青团活动为载体加强中国梦宣传教育
高校共青团员意识现状及研究
新媒体技术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影响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