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数据新闻的传播特点与报道策略

2017-07-31 16:27李婷婷
传媒 2017年12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可视化受众

文/李婷婷

大数据时代数据新闻的传播特点与报道策略

文/李婷婷

大数据时代给数据新闻带来了新的资源、新的技术。海量数据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也促成了数据新闻新的传播特点,诸如传播内容的叙事性强、受众参与度高、信息呈现的多媒体性等诸多方面,让枯燥的数据更易被接受。这也推动该类新闻报道及时进行技术和理念的变革与创新,着力于提升数据新闻报道的技术性,更强调增强数据新闻报道表达的系统性,学会在故事性的新闻叙事中将筛选、重组的数据呈现给受众。同时,数据新闻报道要进一步提升其对网络受众即用户的开放性,也要注意把握其报道形式与内容的平衡性,力求二者的统一与协调,以满足数据新闻报道的时代要求。

大数据时代 数据新闻 传播特点 报道策略

依托对数据的分析与综合而进行的新闻报道早已有之,而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新闻正日益被各大媒体重新重视并广泛应用,成为媒体竞争的新着力点。大数据时代,数据新闻是以数据为中心,密切围绕数据来组织报道,同时与数据相关的各种技术在新闻生产中都被赋予了重要地位,其内涵就是“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基于海量数据的新闻产品——数据新闻对数据的采集能力、分析和解读能力以及呈现能力要求更高,此类新闻也表现出了其特有的传播特点,并引发对如何做好数据新闻报道的思考。

一、数据新闻的传播特点

大数据对媒体行业的影响日益加深,数据新闻报道的重要性不断被强调便是明证。借力大数据技术,数据新闻成为媒体,特别是传统媒体实现业态升级保持其在专业领域领先地位的重要驱动力。为此,探讨大数据背景下数据新闻的传播特点对于做好该类新闻报道的就很有必要。

1.传播内容的叙事性强。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以巨量数据为基础,但并不是对其的枯燥呈现,它与传统新闻一样仍然是在讲述故事,只是通过对庞大数据的整理、分析去发掘数字背后的故事。且因其所依据的数据已经不是抽样调查的结果,而是全样本数据,因此其传播的内容更真实、精确,这就带来数据新闻较强的叙事性,于受众而言,零散的海量数据的价值大大提升了。财新网推出《星空彩绘诺贝尔》,由“百年诺奖”“关于诺奖”“诺奖之最”三部分组成,其中“百年诺奖”(如图1),该图依托数据可视化互动设计,通过大量数据,以几个同心圆的形式展现诺贝尔奖1900-2014年间的历史与发展。该互动图可以通过圆心的按钮自行播放,亦可点击年份选择观看某年某国的某位学者在某年龄获得某领域的诺贝尔奖,如图1右侧的文字所呈现的2002年的具体信息。也可通过环形散点图较为直观地显示某国获得诺贝尔奖的情况,或者40多个国家的整体情况。这里没有繁杂的数字,也没有夸张的文字,但这个动静结合的关系图本身很有冲击力和艺术感,数据详实,简单明了,帮助受众厘清楚诺贝尔奖的发展脉络。如果仅依靠文字报道,或者是通过一系列数字的罗列,是很难对类似复杂的事情进行清晰、全面和深入的解读,进行完整的叙事。当把丰富的数据组织成条理清晰、易于理解和记忆的故事时,方能彰显数据本身的价值,也使受众从中获益颇多。

图1 “百年诺奖”互动图

2.受众参与度高。参与度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往往以交互式的设计让受众与数据新闻之间可以进行互动,如图1受众可以通过点击图表上不同的人或企业,显示出相关的信息介绍,受众以此自行比较,然后做出判断,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另一方面,数据新闻所依赖的大量数据资源是网民上网时留下的碎片式的个人痕迹,如受众在网上就某一事件或报道的三言两语的评论或者发表的QQ说说等,经过专业人员的收集、过滤、整合与分析,提炼数据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这样让受众感觉到数据新闻的这些数据有自己贡献的一份力量,大大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感,会进一步激发受众网络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2014年全国两会,央视推出九期“两会大数据”,其中第一期《两会脉搏 全球跳动》就是抓取并分析世界各地与两会有关的信息,绘制了“两会全球热度图”,从中准确找出世界版图中最关心中国两会的是亚洲,其对中国两会关注占到全球关注度的78%,随后关注两会的分别是美洲、欧洲、大洋洲和非洲。同时,也分析出全球最关心中国两会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因为该国年轻人对中国的关注度从2011年的35.8%上升到2013年的41.5%,该群体聊得最多的是到中国留学的话题。国外网友对中国关注的话题主要集中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等。如此,较高的参与度为受众提供了良好的阅读体验并能调动底层人士的热情和意愿。

3.信息呈现的多媒体性。传统数据新闻常常以表格、折线图、饼形图、曲线图等的方式呈现数据,显得比较枯燥。若数据量大,更是让受众望而生畏。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借助编程工具、绘图软件等技术,数据可视化手段越来越具多媒体性,融合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多种形式,比如互动地图以静态图形和动态图像交相呼应,让数据兼具形象化和趣味性,这更符合视觉传播时代受众的信息接收喜好。2014央视“两会大数据”第二期《搜寻两会最热话题:百姓心中的难和易》将百姓心中难解决的问题通过一个个的透明圆球呈现,主持人抽取其中比较大的圆球,圆球裂开后呈现“收入分配”四字,紧接着通过主持人魔力一般的手托出两个透明柱状图,显示认为收入分配难解决的群众人数比重从2013年的20%提高到2014年24%。接下来屏幕上显示了一个横向的线段,把关注此问题的人群分为低收入人群、中等收入人群、高收入人群,把这三类人群从左往右依次排列,并在不同收入人群的线段上方分别放了能代表其收入水平的钱币。当说到最关心收入分配的是低收入人群和高收入人群时,中等收入人群这一段自动消失。高收入人群超过一半的人最关心的是房产税,对应线段上方出现54%、房产税和一些房子。低收入人群大部分最关心的是收入保障的话题,对应线段上方出现67%、收入保障和双手握钱。第四期《百姓心愿单 政府施政单》说到45岁以上人群最关心的是吃得安全,屏幕上就出现了一群此年龄段的人围坐在餐桌前用餐的动画,主持人也顺势端了盘菜放在餐桌上并坐下来听大家的聊天,屏幕上不断出现了主持人听到的内容。静态图、动态图、交互式图和动画等的综合运用有效拓宽了数据新闻的多媒体呈现形式,直观、生动、清晰地转换出海量数据所蕴含的信息,避免了受众对枯燥、繁杂数据的抵触和排斥,能赢得注意力和关注度。

二、数据新闻的传播特点对此类新闻报道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对数据新闻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须其更新报道理念、知识结构,学习新技术与新技能,比如补充统计学的基本知识,知道获取数据的途径,并会对数据进行清理及进一步处理,适应数据新闻生产、制作、传播的新变化,做好数据新闻报道。

1.提升报道呈现的技术性。大数据时代,数据新闻的关键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的处理,包含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这就要求新闻从业者要学会使用数据处理技术,把个体的微观数据统合为宏观数据,钻研数据,运用工具分析数据,帮助公众认清纷繁复杂的信息的内涵,将抽象、海量的数据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新闻报道。如利用GIS、Tables、Google Maps API、High charts、Google Spreadsheets等“数据可视化”工具,形象地帮助受众理解数据及其意义。如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Mike Jenner教授所说:“Show,don’t tell(展示而非告诉)”这不仅需要更新现有从业人员的报道理念,培养数字直觉与技能,运用新技术将数据转化成形象可感的内容,更需要新闻媒体招揽相关技术人才,促进其与采编部门之间的互动,或与专业机构合作。比如央视已多次与数字营销服务提供商百度、亿赞普和腾讯微博等协作推出多期数据新闻报道,以让传统媒体的采写编优势和新技术的数据分析与处理优势更为紧密地结合起来,开掘大数据时代数据矿藏的价值,将医疗、教育、环保消费、改革等领域的话题以更加直观、全面、系统、深入、客观的解析,这也更好地实现媒体社会公器的职责。

2.增强报道表达的系统性。因极大的便捷性,网络很多时候成为大家琐碎表达和评论的场所,往往缺乏系统性,有时甚至情绪化很强,缺乏逻辑性。而对这些碎片化信息加以整合,则可以提炼出有意义的信息。这一提炼的过程,有赖于新闻从业者将这些基本全部源于受众的信息放在全局性视野中,系统性的思考和表达,不要仅仅局限于信息本身所构建的框架中。美国学者菲利普·梅耶所认为的,“在信息量不足的时代,记者主要的精力在于寻找和获取信息,然而处于信息丰富的今天,信息处理的过程就显得尤其重要。信息处理过程包含两个层次:一个是通过分析不断变动的数据以找到其中的意义和结构,另一个则是通过展示让用户了解哪些信息对他们具有重要性和相关性。”如此,媒体机构注重从业人员的调查能力、写作和编辑能力,更要致力于培养新闻从业者对数据的洞察力,不仅要具备统计学的基本知识,也要知晓如何找到数据、处理数据,比如对于获得的数据会问:数据从哪来?数据怎么收集的?数据的应用是否适当?以使数据新闻报道能系统性地统揽数据,巧妙挖掘其背后的故事,这样也能推动网络舆论从情绪主导转向逻辑主导,促进网络信息传播的理性化,让逻辑、事实、规则在网络环境下生根、发芽、成长。

3.加大报道视野的开放性。纪录片《互联网时代》第十期《眺望》中所说:“今天,你独处时,在互联网上所做的每一次点击甚至每一次删除都会被网络原封不动的记录下来,而且存放在我们无法探知的某个服务器角落里,无一遗漏,分毫不差。”“网络为人类实现了不会遗忘的记忆,网络永远记住了每个人的每个行为。”网络收集和储存的信息的能力巨大,其海量数据看似杂乱无章,实则价值非同一般。这就要求数据新闻报道的视野要极具开放性,一方面,大数据时代的新闻从业者需要具备较高的数据素养,如知道如何获取数据,并熟练运用可视化工具、借助新闻敏感性,能从发布的各类数据中找到其中有意义的部分,并洞察其影响力。目前,已有相当多的新闻媒体与社会化媒体共同推出数据新闻报道,央视的“据说春运”“两会大数据”便是比较成功的探索与尝试,这可以说是对社会化媒体所包含的诸多用户资源的充分利用,更体现了数据新闻报道资源搜集的开放性。另一方面,加大数据新闻报道的开放性尤其需要深化用户观念。时下,受众本位的传播理念被更新为用户本位,进一步强调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动性。数据新闻报道资源的开放性并不止于该类报道的制作完成,而要贯彻互联网的分享精神,与用户分享报道依据的数据资源,比如设置原始数据的链接,使对数据感兴趣的用户可以自行下载以核实数据新闻的数据来源,这个过程中很有可能发现隐藏的其它新闻,或已有报道存在的问题。

4.注意报道形式与内容的平衡性。当下,数据新闻借助图形化、图像化的手段直观地传递信息。但一定要警惕走入过于强调数据新闻报道形式的误区,如很花哨的互动图致使看上去很漂亮,但未能清晰、有效地传达与沟通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内容为王”的理念依然适用。众多的可视化工具是为了实现对复杂、海量数据的内涵呈现而服务的,切勿颠倒了主次。有的媒体在做饼形图时(如图2),由于统计的变量过多,选取的颜色非常多,这样的饼形图看上去五颜六色,如果再遇到各个变量所占百分比很接近就更加“炫目”了。还有一些可视化图形配有卡通图片(如图3),视觉吸引力具备,但受众的注意力很可能仅仅聚焦在图本身,而没太关注其所承载的内容。这就要求数据新闻的从业人员能把握设计与功能之间,即形式与内容的平衡性,从而制作出视觉价值和新闻价值兼具的数据可视化形式,达到其传达与沟通信息的主要目的。同时,在使用可视化工具时,一定要牢记:保持简洁。不同于统计学上统计数据的可视化,也不同于美学上的可视化,数据新闻的可视化讲究快速、准确传递信息,复杂的展示会“赶走”受众。总之,形式与内容一定要协调,力求二者的统一。

图2 饼状可视化图

图3 卡通可视化图

大数据时代给数据新闻带来了新的资源、新的技术,海量数据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也促成了数据新闻新的传播特点,诸如传播内容的叙事性强、受众参与度高、信息呈现的多媒体性等诸多方面,让枯燥的数据更易接受,这也推动新闻从业者及时进行技术和理念的变革与创新,以满足数据新闻报道的时代要求,尤其是一些对技术有深刻理解和深度应用的媒体机构与新闻从业人员以新的方式开发数据新闻报道。当然,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报道除了彰显技术的魅力,更要注重增强数据新闻报道表达的系统性,学会在故事性的新闻叙事中将筛选、重组的数据呈现给受众;同时,数据新闻报道要进一步提升其对网络受众即用户的开放性,也要注意把握其报道形式与内容的平衡性,力求二者的统一与协调。

作者系周口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讲师、新闻与传媒发展研究所成员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主流媒体的移动社交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7-ZDJH-268)的阶段性成果。

[1]文卫华,李冰.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报道— —以英国《卫报》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05).

[2]方洁,颜冬.全球视野下的“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国际新闻界[J].国际新闻界,2013(06).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可视化受众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思维可视化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