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及其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2017-07-31 16:19潘秀芬唐秀俊
花卉 2017年14期
关键词: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潘秀芬 唐秀俊

(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贵州雷山 557100)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及其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潘秀芬 唐秀俊

(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贵州雷山 557100)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造成保护效果不佳,管理工作不能有序开展。为此,需要对现存问题进行总结与分析,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模式。本文结合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先阐述了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情况,其次对当前社会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然后提出改善措施,以促进保护区的长远发展。

自然保护区;社区管理;现状;对策

1 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木材的需求量日益增长,造成导致森林面积锐减,自然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当前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实施社会管理模式,但是实际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自然保护区保护效果不佳。如何改善问题,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效率,发挥自然保护区应有的作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概述

2.1 地理位置

雷公山保护区位于贵州东南部,黔东南的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 108°5′~108°24′,北纬 26°15′~26°32′。

2.2 地形地貌

保护区内地势高耸,山势脉络清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雷公山主锋2178.8m,最低海拔650m,相对高差1500m以上。山地地貌有台状高中山、波状中山、脊状低中山和低山4个地貌类型。

2.3 气候

保护区属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区,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醋暑,温暖湿润,雨量充沛的气候特色,年降雨量一般在1300~1600mm之间。

2.4 水文

雷公山保护区地处清水江和都柳江的分水岭高地,地形高差大,降雨量充沛,地表水文网密集,河流坡降陡且基流量大,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据有关观测资料显示:区内水资源总量(地下水和地表水)为183731.31万m3/年,其中地下水资源为37382.89万m3/年,是贵州省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又是清水江、都柳江两江流域水量补充和调节的源泉。

2.5 土壤

保护区主要分布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沼泽土、山地灌丛草甸土四种土壤类型,其中山地黄壤,是分布最广泛、面积最大,有机质含量较高,主要分布海拔700~1400m。

2.6 社会经济条件

雷公山保护区地跨雷山、台江、榕江、剑河四个县,涉及11个乡(镇),34个行政村,6890户,30323人,其中保护区75%的面积属雷山县境内,但雷山县又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经济文化较为落后。区内人均口粮256kg,人均纯收入不足300元,群众生活极为困难,社会经济类型仍处于半自然的小农经济状态。

3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自然保护区运转困难

自然保护区的运转,需要一定的资金。而由于自然保护区一般面积较大、管理困难,需要的工作人员数量不少、日常开支较大。但当前自然保护区自身发展的途径较少,缺乏相应的管理能力,难以有力开展植物保护、科研、宣传等方面的工作。政府拨款基本是自然保护区唯一的资金来源,但受资金限制,政府拨款不足以维持自然保护区的正常运转,自然保护区的职责难以履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难以统一。

3.2 自然保护区与原居民之间的矛盾

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一般都是在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地方。这里的原居民都是靠山吃山,具有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而在划定自然保护区以后,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不再允许这些原居民靠山吃山,等于是断了他们的经济来源。而这些地方的原居民,受到的教育程度比较低,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多数会认为是自然保护区在和他们过不去,而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者则认为是按照国家政策办事,懒得跟他们解释,最终造成二者的矛盾越来越深。

3.3 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自然保护区社区管理的重点主要为资源保护、科学研究、环境教育,行政管理是为了实现这些工作目标服务的。但是,当前自然保护区管理以行政管理为主,主要管理人员缺乏林业相关专业技术、业务素质不高,而且自然保护区尚未形成一套合理的管理体系,多数管理行为都是按照国有林场的标准来执行,从而造成了自然保护区在科研、环境教育等方面的功能严重缺失。

3.4 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政府部门资金有限、对于自然保护区的投入不足,导致部分自然保护区,尤其是一些县市级自然保护区,没有足够的经费来聘请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数量极少,基本上只能保证日常的巡逻,而难以开展其他工作。另外,由于经费的缺乏,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也不完善,必要的监测与科研活动无法开展。在发挥公众教育作用方面,许多自然保护区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社会管理模式优化对策

4.1 加大宣传力度

林业主管部门应当通过当地的各种媒体,如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使自然保护区周围居民能够充分认识到自然保护的重要性。同时,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者也应多对周围居民解释,通过充分沟通来化解双方的矛盾。

4.2 保护区与社区协调发展

4.2.1 优先关注区域

叠加保护区功能区、植被类型与自然屯分布点可以发现,实验区基本分布的是较大面积的针叶林、其他经济林等。因此将自然林(主要包括马尾松、杉木等)分布较集中的区域定义为当下优先关注区域。在优先关注区域内,将栖息地生态恢复与马尾松等人工林的改造、社区生计替代等相结合,逐步恢复自然生境。同时,保护区积极与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沟通,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并且按照图1框架实施协调与管理工作,及时了解与落实未发放补助村屯的情况,做好按时发放。

图1 社区管理程序示意图

4.2.2 优先关注群体

经调查发现,虽然保护区内社区与保护区社区在基础设施发展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其整体建设水平与人均收入仍有较大差别,并且保护区内的社区对森林资源的利用更为多样和依赖。重点关注保护区内人们的发展意愿与行为诉求,充分利用政府实施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保护区与政府充分沟通,做好项目选择与落实,并且在条件成熟时,汲取上次移民失败的教训,再次开展生态移民工程,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4.2.3 优先关注发展项目

根据自然屯优先发展项目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标准等,开展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落实道路修建、饮水工程与水利工程、危房改造等村屯点,做到针对性与实效性。在此基础上,丰富社区发展内涵,保护区选取不同特点的社区开展示范屯建设,兼顾生存权与发展权,内容包括节能建设、村屯的卫生与美化、社区文化设施建设与活动的开展、社区居民参与保护区或社区权利与技术层面的活动、社区居民的培训与学习等。保护区继续开展社区发展系统调研,在本次研究获得了社区的特点及诉求的基础上,探讨当地产业与社区发展的优势、市场需求与定位、营销策略等,打破目前社区经济的低端与低效状态,整合各方面的信息、技术、资源、资金、人员等力量,打造保护区友好品牌产品。

4.3 加大培训力度

自然保护区的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应以专业工作的开展为主,行政管理工作为辅。因此,首先要对管理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使他们开展工作时将专业的管理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相结合,促进自然保护区内科研、宣教工作的开展。另外,还要尽快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促使自然保护区从国有林场的影子中走出来,减小国有林场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加快自然保护区按照既定的目标发展。

4.4 加大资金投入

自然保护区的运转需要一定的资金,如基础设施的建设、专业技术人才的聘请、各项工作的开展等。当前自然保护区依靠自身的发展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由于政府部门的投入不足已经严重影响了自然保护区的正常运行,这对于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在自然保护区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在满足自然保护区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引导其通过发展综合林业、技术转让等方式实现创收。经过若干年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实现自给自足甚至会有盈余。

5 结束语

从长远打算出发,我国在逐步建立自然保护区,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毕竟处于发展初期,存在一些问题也在所难免,只要积极面对这些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一定能完善与协调经济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改善与保护,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自然保护体系。

[1]刘静,欧阳志云,苗鸿,等.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109~114.

[2]徐网谷,高军,夏欣,等.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分布现状及其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6,32(1):19~23.

[3]王荣兴,明旭,蔡金红,等.屏边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环境保护意识调查[J].林业调查规划,2011,36(2):77~84.

S759.9

A

1005-7897(2017)14-0207-02

2017-7-6

猜你喜欢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潜力研究
高黎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方案
加大森林资源管护力度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雷公山区生物多样性与苗族传统文化耦合传承关系析略
基于生态足迹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标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