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2朝鲜威慑体系的恶性循环

2017-07-31 11:59傅丹毅高卓
航空知识 2017年6期
关键词:液体燃料北极星弹道导弹

傅丹毅++高卓

2017年4月18日,朝鲜副外相在平壤接受英国广播电台(BBC)采访时表示,朝方将继续导弹试射活动,“每周每月每年”都要搞。而如果美国采取军事活动,“战争将一触即发”。这是在朝鲜“太阳节”,即朝鲜已故领导人金日成诞辰105周年之后第三天,朝鲜高层的一次官方表态。而在“太阳节”当天,朝鲜在平壤金日成广场举行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阅兵。

在这次阅兵中,尽管朝鲜还展示了包括“火星”13最新改进型在内的多种新型弹道导弹,包括压轴出场的两种分别采用半挂拖车和8轴运载-起竖-发射三用车(TEL)的远程弹道导弹,但其中大部分型号还只是处于研发前期阶段。真正受到军事观察家们关注的还是已经进行过成功试射并首度亮相阅兵的“北极星”系列固体燃料推进弹道导弹,由于相比液体燃料导弹,其生存能力和可靠性更加出色,被普遍认为是朝鲜战略军未来打击其假想敌的主力型号。

作为朝鲜第一种自行研制的固体燃料弹道导弹,“北极星”1潜射弹道导弹从2015年开始进行了多次试射,并完成了成功的水下试射。从本次阅兵中展示的6枚“北极星”1弹体上丰富的细节来看,导弹的设计已经逐渐臻于完善。而在2017年2月12日,韩国方面宣称,朝鲜在其平安北道龟城市方岘附近进行了一次弹道导弹发射试验。根据500千米的试射弹道高度,外界多家媒体认为,其射程达1 500~3 000千米。由于当时并不清楚导弹具体型号,大部分分析只认为这又是一次“北极星”1,或者是一次“火星”10(美韩方面称之为“舞水端”)液体燃料中程弹道导弹的发射试验。

大尺度曝光新型导弹

就在媒体争相猜测此次导弹发射相关情况时,朝鲜官方却在导弹发射的第二天主动公开了大量视频与图片资料,内容包括从发射到一二级分离全过程。公开画面中的发射车外形与朝鲜此前所有弹道导弹都完全不同——履带式重型底盘,带有圆钝头罩的储运发射筒,极具斯拉夫式暴力美学特征。导弹采用冷发射模式,在腾空而起十几米才点火的白色弹体上,用朝文写有巨大的“北极星”2字样。

此前,诸多媒体认为,这次试验是在龟城市方岘空军基地进行,这倒不是完全外行的判断。朝鲜确实曾于2016年10月15日和20日两次在龟城市方岘空军基地发射了“火星”10导弹,不过均告失败。卫星照片显示,两次试射后,滑行道和附近的草坪上均出现了较大面积的烧灼痕迹,其中15日试射的烧灼范围更大。据韩国消息人士称,试射中导弹点火后还没升空就发生爆炸,发射车也被烧焦。卫星照片也印证了这种说法。另外,有美韩方面消息称,2017年3月22日,朝鲜于当地时间早上7时在元山市的葛麻国际机场东跑道上进行了一次“火星”10导弹试射,发射同样以失败告终。跑道上留下了烧灼痕迹直径达到了110米,很可能也烧毁了发射车。

北极星命名之谜

虽然和绝大部分朝鲜新型导弹一样,“北极星”2的研发过程还笼罩在迷雾之中,但导弹型号的及时公开仍然帮助外界初步确认了神秘的朝鲜弹道导弹家族命名体系——并非按照陆基和海基区分命名序列,而是以燃料类型区分:液体燃料推进导弹以“火星”命名,固体燃料推进导弹以“北极星”命名。

但早在“北极星”系列出现之前,在2007年4月25日朝鲜人民军建军节阅兵上,朝鲜拥有的首款固体燃料弹道导弹就曾亮相。该弹外形和俄罗斯著名的“圆点”战术弹道导弹极为相似,但改用“太白山”96卡车底盘(朝鲜平壤汽车厂引进的卡玛兹-55111型民用卡车,96代表该型卡车于主体96年,公元2007年开始量产,与原版相比在细节上有所区别),美韩方面命名为KN-02。但除了寥寥几次韩国方面披露的试射之外,这种导弹公开亮相的次数很少,特别是近年来连试射的消息都很少了。除了KN-02这个美韩代号之外,朝鲜方面对该弹的型号称谓也是个谜,但没有得到“北极星”系列的型号命名是肯定的。

这说明该弹很有可能只是某个装备“圆点”导弹的国家提供给朝鲜的,由于该弹射程不足等原因,朝方并没有真正对其展开系统仿制。目前朝鲜已经发展出了新型300毫米多管远程火箭炮,2016年3月该型火箭炮从元山附近的咸镜南道虎岛半岛发射,命中位于咸镜南道利原郡外海的小島上,说明其射程甚至达到了150千米,明显比“圆点”更远。考虑人民军战时对远程炮兵火力的使用策略,这种远程火箭炮在战术上完全可以替代“圆点”。

而从技术上分析,直径不过0.65米的“圆点”使用的小直径固体燃料发动机,在技术上能给直径1.5米左右的“北极星”系列的帮助也非常有限。因此笔者分析认为,“北极星”系列导弹的发展更多可能和与巴基斯坦以及伊朗的技术交流有关。巴伊两国第一代中程液体燃料弹道导弹“高里”/“流星”的技术均源自朝鲜的“火星”7(美韩方面称之为“劳动”),也均在近年进行了各自的两级固体燃料弹道导弹“沙欣”3(2009年2月)/“泥石”2(2015年3月)试验,已经有条件对朝鲜进行相关技术的反向输送。

北极星与“坐骑”

根据韩国对这次发射的跟踪情况,“北极星”2的弹道高度达500千米,飞行距离亦达到500千米,显然又是一次高弹道测试。根据弹道导弹试验一般换算公式计算,其正常测试时的射程,根据载荷情况不同,可以达到1 500~2 000千米,几乎是“北极星”1的两倍,确实具备从朝鲜境内大部分地区发射对日本全境覆盖打击的能力。

从公开图像看,“北极星”2总体布局和“北极星”1近似,但其弹体明显更长。弹体头锥部位外形从类似“火星”10的双锥体改为较为传统的单锥体,说明“北极星”2通过改进涂料等方式,不需要改变弹头外形就能控制气动加热对弹头的影响,扩展了弹头容积。导弹同样也采用先弹射出筒再点火的冷发射方式,由于弹体明显加长,为保证初始飞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北极星”2弹体尾部安装了和“火星”10基本相同的8片格栅尾翼,发射前折叠起来以便导弹收纳在发射筒内。

龟城导弹工厂,2016年5月19日商业卫星照片。根据朝鲜官方公开的影像资料推测,“北极星”2很可能是在该工厂生产组装的。工厂最东南处的厂房(绿色屋顶)在2011年翻新了顶棚,很可能就是此次总装“北极星”2的厂房。根据早前公开的报道画面,厂房内部环境和设备简陋,未来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升级改造。

“北极星”2也是朝鲜至今唯一一种有配套储运发射筒的陆基弹道导弹,发射筒外形明显借鉴了俄制“先锋”、“白杨”等中远程弹道导弹设计,包括导线槽,用于检测弹上设备,热风管,保持起竖前筒内温度,以及其他细节都和俄制导弹相同,发射筒尾部的圆柱形橡胶缓冲垫,这是此类导弹实现无依托场坪发射的重要技术保证。

而“北极星”2的俄式画风并不止于发射筒本身。承载发射筒的并不是多轴重型轮式越野底盘,而是衍生于朝鲜最先进的“先军-915”坦克的底盘,该底盘利用了T-72坦克技术,从6对负重轮拉长到8对负重轮,看上去十分霸气。在中远程弹道导弹系统上开创使用坦克底盘先例的,也正是冷战时期前苏联的RT-15中程核导弹和RT-20远程核导弹,它们用的是在T-10M重型坦克基础上加长改造的底盘,同样将负重轮从7对拉长到8对。

当然,对于精密的导弹系统来说,多轴重型越野机动底盘显然要比履带式底盘更加适合,后者保养难度大,且震动强烈。但在前文提到的2016年10月15日、20日和2017年3月的“火星”10多次严重试验事故中,朝鲜很可能损失了3辆宝贵的MAZ-547A。而面对空前严厉的制裁,朝鲜显然很难再获得这类底盘了,更没有自行研制生产的能力,只能靠相对成熟的坦克装甲车辆工业来“凑合”。

威胁更远目标

尽管这种朝鲜式的自力更生看上去显得有些无奈,但这种同样具备越野能力的底盘仍然使得“北极星”2成为真正的机动部署中程弹道导弹,加上固体燃料推进赋予的快速准备发射能力,这对于战时的朝鲜弹道导弹部队来说意义十分重大,因为战时导弹发射车几乎必然会遭遇对手的重点“关照”。依托朝鲜多山的天然地貌,“北极星”2服役后将显著提高现阶段以“火星”7为主的朝鲜中远程弹道导弹部队的实战威慑能力。

从战术使用的角度说,“北极星”2将是“火星”7的出色替代者;从技术体系的角度说,它甚至对“火星”13(根据不同阶段构型,美韩代号为KN-08/14)构成了挑战,该液体燃料导弹曾多次在阅兵式上展示,但未进行发射试验。而作为朝鲜现阶段弹道导弹的绝对主力,在发展固体燃料导弹的同时,朝鲜液体燃料导弹也在不断改进。除了“火星”13之外,朝鲜版“飞毛腿”——“火星”6短程弹道导弹近期也得到了重大升级。

就在2017年3月6日,朝鲜在东仓里发射场进行了一次“火星”6改进型导弹的4发齐射,比齐射规模更重要的是,该导弹的射程延伸到了1 000千米以上,落点进入了日本专属经济区,这大大突破了各国“飞毛腿”系列导弹的射程上限。“火星”6改进型导弹于2016年首次公开发射,已经在朝战略导弹部队形成战斗力。这意味着大量“火星”6的载具——MAZ-543发射车,经改进后均可以发射这种改型导弹,加上朝鲜可能掌握的具备一定耐储时间的液体燃料技术,朝鲜对日本的导弹威胁能力将不仅仅局限于少数“火星”7和“火星”10。

而东仓里发射场历来是朝鲜试射新型液体燃料火箭的地方,“火星”13也很有可能将在这里完成首次试射,该弹受到了诸多朝鲜导弹问题专家的关注。“火星”13的第一级发动机已经在2016年进行了地面点火试验,第二级发动机也通过“火星”10的成功试射进行了验证。参考“火星”10从2010年首次受阅到2016年发射成功的6年间隔,如果一切顺利,2012年首次受阅的“火星”13极有可能在明年进行试验。

發射结束后,官兵相拥金正恩,背景中的发射桶异常醒目。

朝鲜希望快速初步形成对关岛、夏威夷和阿拉斯加等地的威胁,如果从该思路出发,技术较为成熟的“火星”13确实是一条短平快的路线。但想建立更加高效快速、生存力更强的核打击能力,特别是在拥有文章开头提到的8轴TEL的条件下,该平台可机动部署洲际弹道导弹,朝鲜未来发展多级固体远程弹道导弹几乎是必然的事情,本次阅兵中展示的新型弹道导弹就说明了这一点。

循坏增加的筹码

当然,从只是刚完成首次试射的“北极星”2到实用化的固体远程弹道导弹,必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在当下“火星”10屡射屡败的背景下,“北极星”2的成功试射,对朝鲜人民军指挥成员和朝鲜军工科技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鼓舞,尽管朝鲜发展弹道导弹面临着国际社会巨大压力与制裁。而“火星”13的存在和发展,也许正是给未来新型远程弹道导弹提供足够研发时间的一个缓冲,对于研发资金和条件依旧十分紧张,外界技术支援途径也变得越来越狭窄的朝鲜来说,这种看似双线并举浪费人力物力的路线选择,体现的反而是其核导开发目标逐渐朝着脚踏实地的方向发展。这让朝鲜邻国中国,以及其“仇敌”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都不得不捏把汗,至少是在朝鲜逐渐掌握弹道导弹的技术层面,因为这些射程越来越远的导弹,才是朝鲜与他国对话,并在国际社会获得地位的重要筹码。今天是“北极星”2,美国对东亚地区安全的不放心,部署重兵,加强武装,朝鲜感到威胁,谁知道明天又会搞出射程多远的导弹,爆炸当量多大的核弹。这些循环增加的筹码,是否会进入恶性循环与博弈死结,“北极星”2弹道导弹不是开始,估计也不会是结束。

责任编辑:陈肖

猜你喜欢
液体燃料北极星弹道导弹
让人胆寒的“远程杀手”:弹道导弹
轻型燃气轮机双燃料吹扫系统探讨
北极星
费-托合成反应进展
南极星和北极星
为什么北极星看上去静止不动
基于分解协调法的弹道导弹突防效能控制优化
航天器交会对接中液体燃料晃动等效模型研究
EIA预测2010—2040年世界能源需求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