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中国学生学术写作“疑难杂症”
——对话耶鲁大学教师Emily

2017-08-01 00:17孟蕾编辑李不二供图杜亚娜设计杜亚娜
留学 2017年14期
关键词:英文文本思维

记者_孟蕾 编辑_李不二 供图_杜亚娜 设计_杜亚娜

详解中国学生学术写作“疑难杂症”
——对话耶鲁大学教师Emily

记者_孟蕾 编辑_李不二 供图_杜亚娜 设计_杜亚娜

经历过留学或者语言考试的学生几乎都感受过英文写作,即使是中国的英语考试,也会在卷末有英文写作题目。但有一个真相你也许不曾得知,那就是你以前的写作基本都是“假写作”。

众所周知,美国的高等院校,大量的作业需要以Essay的形式提交,很多项目的最终成果以论文形式呈现;申请大学、申请奖学金、申请荣誉项目、申请校内工作机会等都离不开写作;甚至和老师、教授、学校行政人员的大量沟通都需要以邮件进行,写作更被看作是与对方不曾谋面前的无声交流,如何用一篇文章吸引招生官、招聘者的注意力变得尤为关键。

因此在美国教育体系里写作课程至关重要,所有学生在大学阶段依然在学习写作。而中国留学生学了十几年英语,虽然很多人托福雅思考了不错的成绩,背过大量单词,口语也还算流畅,但真正到了美国留学后他们想要写出一篇优秀的英文文章,却还是困难重重。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为何?又该如何打破这样的桎梏?耶鲁大学老师Emily Ulrich对此有着深刻见解。

Emily出身书香门第,从家庭到学校深受美式博雅教育的熏陶。Emily的父亲是达特茅斯古典文学系教授,母亲毕业于剑桥大学,主修英语文学。在之前的一次采访中,Emily概括了美式学术写作的精髓,并坦诚指出中国学生一些不好的写作习惯, 引发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强烈反响。

Emily Ulrich身上有着许多光环,她是耶鲁大学的写作讲师,她的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同时也是耶鲁大学助理研究员、在读博士以及达特茅斯学院学士。她热爱阅读,热爱写作,因为写作能让人思考问题更加深刻。她的课程及讲座在网络上的点击率屡屡创下同类视频新高,只要有她出现的地方,就会有大量的粉丝。然而,褪去这些光环,站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一个气质儒雅,温和文静的女生。她不说话的时候像极了安吉丽娜·朱莉,散发着一股迷人的气质。但当她开口讲解自己的观点时,倾听者就会被她的缜密思维、创新见解以及强大的气场所吸引。在采访时,《留学》记者发现Emily是一位热情洋溢,说话极具感染力的老师。不难看出,她讲起课来也充满活力,有丰富的肢体语言和饱满的情绪,不由分说,Emily是一个在课程上可以吸引学生全部注意力的好老师。

在美留学写作课程非常重要美国教育体系重视实践需求

在中国,写作基础教育通常在高等教育后就不是所有专业都重视的科目。一般来说,只有语言及文学类专业才会开设写作课程。但在美国的教育体系里,写作课程至关重要。高中和大学对写作课程都有较高的要求,而且美国学校在所有领域都给予了很多的写作评估,非常注重实践层面的需 求。

Emily说,写作不是个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不断进步与完善。而Emily在耶鲁大学工作的很大一部分是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对于中国学生来说,Emily不但要帮助他们消弭中英文化方面的差距,还要不断提高他们的预期水准。在接受《留学》记者采访时,Emily表示语言本来就是有限的。当人们说话时,可以通过很多不同的方式来克服语言的局限,例如使用面部表情、语调和肢体语言等来澄清意义。然而当学生在写作时,这些辅助性的方式统统消失了。例如“快乐”一词,快乐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词语,但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使人快乐。当人们说话的时候,一个微笑,一步跳跃和一个拥抱都表明“我很高兴”,简单的肢体语言就可以言辞达意。但当人们写作时,就不能依赖任何一个肢体动作,必须用言语阐释。然而这并不容易,因为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书面意义。“一篇高质量的写作往往比聊天谈话更能够有效地传达思想,形成高效的沟通。会彰显更大、更深远的影响,所以这对一篇好文章尤为重要。”Emily解释 道。

剖解中国学生英文写作困难思维与表达方式是根源

为什么中国学生学习英文写作这么困难?面对这一问题,Emily老师谈及一个既在意料之外又于情理之中的答案。她认为,中国学生受中文母语的影响深远,他们的思维方式及写作习惯很难跳出中文的框架。中文写作崇尚辞藻华美,表达优雅,让人眼前一亮并为之折服,追求文字功底深厚的优越感,而这点与英文推崇的表达方式恰好南辕北辙。

Emily认为,中国学生在写文章时会拼命找出更多表达方式去表达同一个观点和想法,想要把文章写得更加具有诗意;而美式写作偏爱言简意赅、干净利落的表达。英文的写作一般段落篇幅较短,一段只讲一个中心观点,然后所有的论点都围绕着这一中心展开陈述。所以Emily在教授中国学生的英文写作时会一直强调:缩短,缩短再缩短,简单点,直接点!

跨越写作文化鸿沟大量阅读改善写作水平

Emily在教授学生写作课程时发现,阅读对于提高写作水平有着显著作用。她认为,写作困难的原因之一在于,相比较于口头交流,写作需要我们更加精确地措辞、以及更严谨地构思所表达内容的逻辑。而阅读则能够集中地锻炼这一能力。

对于英语非母语的学生来说,阅读的重要性更加突出。Emily认为,阅读能够帮助英语非母语学生扩大词汇量,还能拓展他们的分析技能、文化适应能力等。通过阅读,学生可以看到西方文化的思维想法,这对于写作来说大有裨益。

同时,Emily表示读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坚持读。每天坚持阅读一小时,日积月累呈现出来的效果就会是惊人的。当然,阅读可以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阅读应该充满乐趣,学生应将其当做一件值得享受的事。

至于如何阅读,Emily提到了一个非常实用的方法——分级阅读。划出主要的论点,划出首次提出论点后作者屡屡重申论点的部分,划出作者使用的不同种类的论据,然后观察其中的模式,即所谓的分级阅读。通过这样的分解,学生们可以观察作者的论点是怎样被支撑起来的,又是如何传达出来的。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今后的写作中。也因此,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单词,不需要太计较,只要明白基本的含义并能够理解即可。一直坚持阅读下来,自然而然就能够更娴熟地驾驭语言,并在写作中利用语言精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攀登写作三座大山“博雅教育”贯穿美国教育始终

当被《留学》记者问到,学生在进行英文学术写作过程中应该如何掌握要义时,Emily表示掌握英文写作的表达方式尤为重要。具体说来,Emily总结了的三大法宝,即一手研究、文本细读和批判性思维。

一手研究

她鼓励学生做一手研究。一手研究是指从最原始的资料入手研究,而非从相关书籍入手。假设学生们做的研究课题是《人权法案》,Emily就会鼓励学生研究《人权法案》本身,而不是找一大堆二手的资料,因为那些二手资料是对原著某种意义上的重新剖 析。

此外,有了一手资料后还需要用见微知著的方法进行写作。关注的点要尽可能小,从小的方面入手,逐步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否则会额外需要处理大量数据,这样不利于更清晰明朗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再例如,要写一篇关于美国民权运动的文章,那么可以从某次集会中的某个发言或者报纸上的某一篇报道、一张图片或海报等入手,从这些微小的情节点着眼,观察文章的措辞,资料的表达等,并尽可能地展开论述。

Emily的这种教学方法深受学生欢迎,学生们在能够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融会贯通。而在这些搜寻、观察、阅读、分析、写作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研究能力亦得到大幅度提升。

文本细读

美国高校提倡“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思想者和世界公民,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并了解多种思路和方法,扩散思维。Emily认为,要适应美国高校的教育模式,必须充分认识“文本细读”的重要性。而中国学生几乎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样的思考和阅读方式,但这对于美国教育而言却是极为核心的技能,包括做研究和写作以及其他所有领域。在Emily的课程里,文本细读是一个重要课题,而且无数学生从中受益匪浅。

Emily介绍说,“文本细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尽可能地慢下来,不仅要看到文本(一个短语、句子)的字面意思,而且要不断地深入挖掘,找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更深一层次的含义,除此之外,还需要辨别出在整部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手法和模式。

“文本细读”的精髓,是指从文本的原始含义出发,观察它与更大主题的共鸣,然后利用这种共鸣重新解读原来的对象。这种做法同样适用于研究历史、艺术史或者社会科学等学科。

批判性思维

在Emily的课堂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也是十分关键的一部分。Emily曾提出一个观点:写作会逼着自己更深入地思考。这其实就是批判性思维的一种训练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把各层级的论点排列总结,并检查疏漏之处,再细化分点陈述等。

Emily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在要求学生修改论文时,会让他们仔细阅读并做一个修改列表,之后再让他们进行修改。刚开始他们会信心满满,但过了20分钟左右之后,学生会发现自己的论文似乎没有真正写出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此时Emily就鼓励每一个学生坦诚地面对自己的观点与思想,直面他们写下的不合逻辑的句子及话语,并不断反复修改、编辑甚至重写,于是,批判性思维就这样逐步形成了。Emily告诉《留学》记者说:“这个过程经历得越多,未来犯错的几率就越小。”

Emily以其独特的魅力,高效高质量的授课方式,成了颜值和实力双双爆棚的女神级写作老师。许多学生在接受Emily老师授课后,都会感悟颇深。美国高校的写作方式,与中国学生平时考托福,SAT及申请文书等的写作都相去甚远,如果没有真正学习英文写作的精髓,将来面对的问题则会更加复杂。

猜你喜欢
英文文本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思维跳跳糖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