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白云区某边坡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建议

2017-08-01 20:49陈伟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成因分析防治措施稳定性

陈伟

摘要:综合分析廣州市白云区某边坡的工程地质环境条件和已发地质灾害,结合稳定性计算表明其潜在发生更大规模失稳的可能。通过分析该边坡地质灾害的成因,提出了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边坡地质灾害;稳定性;成因分析;防治措施

一、工程概况

该边坡为某景区修路开挖形成的人工边坡,目前未进行整体治理,属不稳定斜坡。边坡总体划分为2个坡段,总长度302m。其中1#边坡长约211m,近期已出现1处微型崩塌,所属坡高2~14m,分一级~两级放坡,坡度45~62°;2#边坡长约91m,近期已出现2处微型崩塌,坡高4~13m,分一级~两级放坡,坡度50~58°。

到目前为止,该边坡未造成人员伤亡的等严重损失,但坡体已出现多处崩塌失稳现象,且坡面未防护,坡顶为游客休息平台,坡脚距上山公路较近,一旦发生大规模失稳,损失不可估量。因此准确查明边坡失稳的形成机制,提出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极其重要。

二、工程地质条件

1、岩土分层及其特征

为查明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共布设4个钻孔、2个探井,勘查结果表明该坡体的土层为人工填土、坡残积土,基岩为震旦纪(Z)片麻岩,各岩土层特征评述如下:

1)人工填土层(Qml):本层分布广泛,土性为素填土,均已基本完成自重固结。呈褐灰色、褐红色,可塑,主要由坡积、残积土混少量碎石等组成。厚度2.20~2.60m,平均2.40m。

2)坡积层(Qdl):本层分布广泛,土性为粉质粘土,呈棕黄色,可塑为主,湿,土质不均,含少量石英砾石,为片麻岩风化土坡积形成。厚度为1.55~1.90m,平均1.72m。

3)残积层(Qel):本层分布广泛,由片麻岩风化残积形成,土性主要为砂质粘性土,呈棕红色、棕黄色,硬塑,稍湿,土质不均匀,含大量石英细砾,遇水易软化、崩解。厚度为1.55~1.90m,平均1.72m。

4)基岩:岩性为震旦系(Z)片麻岩,在钻孔控制深度范围内,可划分为全风化、强风化、中风化和微风化四个风化岩层,各层特征描述如下:

(1)全风化片麻岩:局部发育,呈褐黄色,风化完全,呈坚硬土状,遇水易软化、崩解。厚度为4.90m。

(2)强风化片麻岩:本层分布较广泛,呈灰黄色,风化强烈,呈土夹岩块状及岩块状,岩块手可折断,遇水易崩解。厚度为0.20~4.60m,平均2.40m。

(3)中风化片麻岩:局部发育,呈青灰色,块状、短柱状,中细粒结构,片麻状构造,岩质稍硬。厚度为0.90m。

(4)微风化片麻岩:局部发育,呈青灰色,短-中长柱状,中细粒结构,片麻状构造,岩质较硬。厚度为3.10m。

2、坡体地下水性质

(1)地下水类型及其补径排条件

地下水按赋存方式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

松散岩类孔隙水的含水层为人工填土、坡残积土层,属潜水型孔隙水,富水性贫乏,其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由于地形起伏较大且地势较高,故其排泄条件良好,主要向附近沟谷渗透,补给区接近排泄区,循环途径短,属浅循环地下水。

基岩裂隙水的含水岩层为强~中风化片麻岩带,为块状岩类裂隙水,浅部总体上属潜水,中深部具承压性。该类地下水的透水性和富水性主要取决于裂隙、孔隙发育程度,富水性不均匀,具有明显的区段性。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同一含水层渗透补给,并向附近沟谷等低洼地段排泄。

(2)地下水位及其动态变化

通过现场调查及工程经验,旱季期间边坡稳定地下水位一般低于坡脚,而雨季期间由于本地区降雨丰富、集中,地下水位明显抬升,局部接近坡顶。由此表明该地区坡体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强烈,对边坡稳定性的不利影响明显。

(3)地层的透水性分类

边坡岩土层主要包括人工填土、坡积土、残积土和片麻岩三部分,根据室内渗透试验和地区工程经验,坡积粉质粘土、残积砂质粘性土、全风化片麻岩和半岩半土状强风化片麻岩的透水性弱,属弱透水层;碎块状强风化岩属中等透水层。有关主要岩土层的渗透系推荐值见表1。

三、已发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该边坡已发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共3处(BT1~BT3),各崩塌的基本特征分述如下:

BT1位于1号坡,坡向北西,崩塌体平面宽一般10~30m,上宽下窄,顺坡长约45m,崩塌物体积约50m3,属小型崩塌。

BT2位于2号坡,坡向东南,崩塌体平面上近似扇形,宽度约8m,顺坡长度约8m,崩塌体积约10m3,属小型崩塌。后缘有拉张裂缝,崩塌物堆积在坡面上。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若不进行治理,则可能出现滑坡。

BT3位于2号坡,坡向东南,崩塌体平面上近似矩形,宽度约20m,顺坡长度约8m,崩塌体积约20m3,属小型崩塌。后缘有拉张裂缝,裂缝宽度20~50cm不等,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若不进行治理,则可能出现滑坡。

四、边坡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结合该边坡勘查工作结果和现状失稳特征,该边坡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如下:

1、坡体形态:该人工边坡总体属于土质边坡,其开挖规模较大,坡高最高大于25m,坡度较陡,多数为45~60°;

2、岩土体的水理性能:勘查边坡由人工填土、片麻岩坡残积土(主要为砂质粘性土)、全至强风化片麻岩组成。它们的水理性能较差,经雨水浸泡容易软化,而坡体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容易因抗剪强度的降低而失稳;

3、岩土体残留结构面:根据片麻岩地区边坡工程的调查分析经验,岩土体中的残留结构面仍然是边坡局部失稳的主要因素之一;

4、气象:该边坡所属地区雨季长,雨量充沛,降雨集中,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74mm,年最大降雨量为2864.7mm,年最小降雨量1387.1mm,最大日降雨量为319.8mm。故本区可直接诱发边坡失稳的强降雨较多;

5、水文地质条件:本区为丘陵区,地下水的动态变化较大,主要表现为旱季丘顶无水(埋深较大),潜水面位于坡脚附近,雨季潜水面则明显抬升。地下水位线以下土体的孔隙水压力增加,从而降低其有效应力,而地下水位线以上的土体则不受水的影响。

五、边坡稳定性计算

该边坡总体属土质边坡,根据坡体条件,选用刚体极限平衡法中瑞典条分法和Bishop法來计算边坡的稳定性。计算参数见表2,计算结果见表3。

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和《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T/0219-2006)的规定,勘查边坡在1—1、 2—2和3—3剖面所属坡段属于不稳定~欠稳定,可能会发生较大规模滑坡灾害,需进行防治。

六、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根据该边坡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有关防治方案的可考虑以下几种:

1、稳定性较好的坡段,采用“削坡+挡土墙+截排水”措施,其目的主要是防治边坡表层出现小型崩塌,其中对于坡高较大、坡度较陡的坡段,应分级放坡,挡墙可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对于坡高较小的坡段,可采用浆砌块石挡墙或片石骨架护面。

2、对于稳定性为欠稳定~不稳定的坡段,采用“锚杆(索)+格构梁+截排水”措施,目的主要是防止边坡潜在出现较大范围滑坡。

3、由于边坡部分坡段高度大且未分级放坡,边坡治理时宜每10~15m设置马道,宽度2m左右,同时进行必要的削坡。截水沟应根据不同坡段的汇水面积布设,由于勘查区雨季期间降水量较大,故汇水面积较大的地段宜布置2道截水沟,坡度较陡的应在坡面设置急流槽。

结语:该人工边坡规模较大,目前已发生多处崩塌失稳现象。经现场勘查和稳定性计算,边坡局部坡段潜在出现大规模滑坡的可能,因边坡位于景区内,若后续出现大规模失稳,将造成严重危害,故应及时进行防治处理。边坡防治措施应根据不同坡段的坡形特征、边坡稳定性及其他相关环境因素等条件综合考虑,建议对稳定性较好的坡段采用“削坡+挡土墙+截排水”方案,坡高较大且稳定性较差的采用“锚杆(索)+格构梁+截排水”方案。

参考文献

[1] GB 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2] 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

[3] GB 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4] DZ/T 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猜你喜欢
成因分析防治措施稳定性
非线性中立型变延迟微分方程的长时间稳定性
半动力系统中闭集的稳定性和极限集映射的连续性
道路桥梁结构加固措施与方法分析
模糊微分方程的一致稳定性
一类离散非线性切换系统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