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根本

2017-08-01 20:37刘学军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消极贫困人口精准

刘学军

摘要:精准扶贫的根本是“心理扶贫”,因为贫困人口的心理贫困将影响其摆脱贫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人改变了,人的心态改变了,人的综合素质提升了,精准扶贫才能真正实现。本文通过对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主要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的调查研究,提出针对贫困人口脱贫心理问题的主要对策,以此实现农村贫困人口早日脱贫。

关键词:精准扶贫;心理扶贫

目前,国家农村精准扶贫工作正在全面、深入的进行中,政府及社会各界在政策、资源、环境、设施、资金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精准扶贫工作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的贫困,单纯的在经济上、资源上的帮助是不够的,因为心里贫困制约着贫困人口的行为目的和行为选择,影响着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形成依赖接受政府和他人帮助的惰性和习惯性,以至于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这也是贫困人口不能摆脱贫困,始终保持一个较低收入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一、贫困人口脱贫主要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

笔者曾对贫困人口心理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调查访谈,调查结果表明,贫困人口中的大多数人,具有以下不良的心理:

1、等、靠、要的依赖心里。有些贫困人口没有主动脱贫的内在动力和自主参与脱贫的自觉性,不是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自己的创造,奋起摆脱贫困,而是把自己生活的希望完全放在了政府和社会的救助上,无条件接受他人的帮助,没有任何自我改变的动力,从而产生了比较严重的等靠要的依赖心理。

2、自卑、敏感和虚荣心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贫困人口不会也不愿意主动与人交流,自我封闭,存在一定的自卑感,敏感多疑。盲目攀比,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理。主要原因是因为农村贫困人口生活接触面比较窄,生活又比较困难,这使本来就不愿意与人交往沟通,就更加把自己封闭起来,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愿意与外界打交道。即使与外界接触,也会表现出孤立、敏感、隔阂,交往障碍和不安全感。所以,有些贫困人口看到其他人的生活比自己优越、富裕,就会产生强烈的嫉妒心理,有一种社会不公平感。

3、消极、盲从、畏惧心理。由于农村贫困人口受传统文化影响,小农意识比较严重,思想比较保守,观念严重落后,使自己始终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状态,他们不愿改变现有的现状,不肯打破这种格局,这种生活状态严重制约着贫困人口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水平,因而使他们停滞在现有生活状态,不想改变,没有追求,在生活中表现出依赖、盲从、消极、被动、畏惧等心理状态。

二、心理扶贫的主要对策

扶贫要先扶心,人的心态好了,视野开阔了,上进心强了,这才是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保证,也是迈向美好生活的基础。所以,心里扶贫才是精准扶贫的根本。这是一种能够让贫困人口保持长远的,持久的坚定的信念,并能自信、自强的去开拓和发展,这才是真正的脱贫,也才能真正达到消除贫困的终极目标。因此,要想提高精准扶贫工作有实效性,就应该针对贫困人口的心理状况,抓住扶贫工作根本和源头。

(一)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

为了改变贫困人口的封闭、保守、消极、畏惧、不敢竞争的心理,就应该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着力开展农村文化教育活动。可通过开展贫困地区民间文化艺术交流,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或邀请成功人士或已成功脱贫人士给贫困人口进行定期的讲座、培训、交流,向他们介绍、传递新的文化、知识和成功经验,以及进取向上的价值观念和本地区经济发展方面的信息。通过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文化素质,打破他们原有的封闭、保守、消极、畏惧、不敢竞争的心理,培养他们独立自主、自强拼搏的良好品质。另外,加强农村贫困人群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必要的。让农村贫困人口了解国家脱贫政策,摆脱封建历史文化对他们心理的不良影响,驱散贫困人口头顶的乌云,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思想观念,培养农村贫困人口自主脱贫意识,让他们能够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来创造财富,创造未来美好的幸福生活,以此克服贫困人群的“等、靠、要”的依赖心理。

(二)开展农业科技培训

为了改变贫困人口的封闭、保守、消极、畏惧、不敢竞争的心理,我们还应该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因为贫困人口大多在农村,以务农为主,所以让专业的农业科技人员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向他们传授一些农业科技知识,提高他们的农业技术水平。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比如,调动地方科技力量,组建一支专门的科技扶贫队伍,采取定点、巡回、技术承包等形式,给他们提供便捷有效科技支持;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建立科技扶贫网络,免费为贫困人群提供国家政策、技术理论、信息咨询和科技服务等等。此外,还应该发挥致富能手的作用和力量,让他们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帮助贫困人口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项目,在致富能手的带动下跟随其发展产业,提高致富能力,从而改变其消极、保守、不敢竞争的心理。

(三)建立有偿的奖惩制度

为了改变农村贫困人口的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对于一些有劳动能力,但没有脱贫意识,存在等、靠、要的贫困人口,政府也不能全包办,应采取综合措施,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教育鼓励学习和致富带动,鼓励他们参加劳动,一方面我们要把低保和其他政策上的钱,以以奖代补能手的方式发给他们,提供有偿的奖惩制度,改变目前贫困人口不需要通过自身努力和劳动就可以获得补助的现状,鼓励贫困人群通过自身努力和劳动去获取政府的资助。

参考文献

[1]吴胜涛 张建新,贫困与反贫困:心理学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7.06

[2]高考年旻,融入贫困人群心理特征的精准扶贫研究,光明日報,2016.04.06

[3]范逢春.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2-53.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猜你喜欢
消极贫困人口精准
从消极隐私保护到积极隐私保护:元宇宙中的隐私风险及其治理进路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精准扶贫二首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
论消极治理与农民上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