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货币贬值成因分析

2017-08-02 20:05王苏煦
中国经贸导刊 2017年17期
关键词:货币贬值

摘 要:金属货币同现代纸币一样会发生贬值,只不过金属货币的贬值原因有其特殊性。从历史分析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在使用金属货币的时期中,无论中国或者西方,都产生过货币贬值导致的通货膨胀现象。铜铸币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时间使用的货币,因此具有代表性。欧洲货币材质繁杂,但地理大发现时期以金、银币较为典型。本文通过事件研究的方式发现中国铜铸币的贬值具有周期性;而欧洲金属货币则经历了一个长期贬值的过程。本文着重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数据的搜集,对比研究中国铜铸币和西方金属货币贬值的直接成因、成因背后的决定因素以及金属货币贬值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铜铸币与欧洲金属货币进行了横向比较研究,寻找其共性与差异。

关键词:铜铸币 金属货币 货币贬值 铸币税

一、中国铜铸币时期货币贬值的周期性

中国古代社会的金属货币,曾采用过铜、银、金,甚至铁、铅等多种铸币形式。但自西汉开始一直到明清时期,铜铸币一直占据着主导位置。因此在研究这段时期内的货币贬值情况时,铜铸币具有显然的代表性。纵观中国历史可以发现,铜铸币的价值一直在膨胀、贬损、稳定三者间摆动。这种货币价值的波动性与社会发展的周期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发现,货币贬值与社会的动荡或分裂时期具有直观上的一种相关性。当社会处于动荡中的时候,货币经常发生贬值情况。这种货币贬值背后的动因则是政府力量或社会环境。

根据统计数据可知,大部分的通货膨胀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割据、社会动荡时期内。而大多数没有记载入表,数量更多、影响范围和力度较小的通货膨胀,也往往发生在王朝初期或王朝末期。而从总的时间长度来看,中国从秦汉至明清历史中的一大段,社会都处于货币贬值的状态下。

二、中国铜铸币贬值的直接原因

我们的解释路径围绕着货币贬值的本质:货币贬值的本质就在于其内在价值相对于名义价值的大大降低,这在铜铸币上的含义就是铜铸币金属材料的价值远远低于政府规定的其法定的价值,进而导致实际生活中货币公认价值的贬损,进而引发物价的飞涨。而围绕铜铸币贬值的本质,我们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的货币贬值事件分析,可归类出三种导致铜铸币贬值的情况:货币重量贬损、货币成色改变以及虚价大钱的发行。

(一)铜铸币重量贬损

货币重量贬损主要体现在其钱体减重,金属重量低于名义重量的情况。以秦半两钱为例,据史料记载,秦朝时半两钱为12铢,到汉高祖时期的榆荚半两钱时,重量减到了3株。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改行8株钱,每枚实际大约只重2株到8株左右。到吕后六年,又采用五分钱,重2.4株。而汉文帝时则更轻了,文帝时最小的半两钱仅重0.17克据《史记·索引》记载,约等于1株的五分之一,等于秦半两的六十分之一。

而由图1的对比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出来铜铸币减重前后的差别。左图秦半两钱中间方孔小,整体厚实;右图汉榆荚半两钱,中间方孔巨大,币薄而脆,重量大大低于左边秦半两钱。而秦末汉初时铜铸币的整体减重也导致了货币价值的大幅下跌,引起了市场上的物价飞涨,导致“米万钱,马匹百金”。千家驹、郭彦刚:《中国货币发展简史和表解》

(二)铜铸币金属成色改变

金属成色的改变体现在社会流通货币的金属成色降低或人为使用劣质币材铸币导致的货币金属成分改变。这在铜铸币历史上主要体现为统治者或民间铸币者故意降低法定货币中的铜含量,大量使用铁、铅等材料铸造货币,有时甚至用泥铸币,而其中以铁钱为最为常见的低价钱。例如,南北朝梁武帝大规模铸造铁钱,引起通货膨胀。当时“所在铁钱,遂如丘山,物价腾贵,交易者以车载钱,不复计数,而唯论贯”《隋书·食货志》。

(三)虚价大钱的发行

虚价大钱的发行表现在铜钱的钱体和重量都有所增加,然而其法定价值却远远超出了其真实价值,导致通货贬值。表2为整理的从西汉至唐各朝代虚价大钱种类及其与当时基础货币的兑换比例:

我们重点来定量分析上表2中唐肃宗时期发行的乾元重宝和重轮乾元钱。探究“虚价”的特点到底时如何体现在这两种铜铸币上的,并由此推理该类虚价大钱对于市场交易的影响。从表2可知,乾元重宝:每千钱重十斤;重轮乾元钱:每千钱重二十斤;开元通宝每千钱重六斤四两。通过计算不难发现,乾元重宝重量是开元通宝的1.56倍,而币面价格是其10倍;重轮乾元重量是开元通宝的3.13倍,而币面价格是其50倍。因此乾元重宝的币面价格约为其真实价值(以重量计量)的6.41倍,重轮乾元币面价格约为其真实价值的15.97倍。币面价格大大高出了真實价值。这也是虚价大钱的基本特征。

货币的其中一项重要职能就是价值尺度。货币通过自身的币面价格来标识商品价格,而在铜铸币时代,货币自身的币面价格又与铜含量及钱币重量是直接挂钩的。毫无疑问,虚价大钱的发行对于商业贸易活动的增加和经济发展是没有好处的。

三、中国铜铸币货币贬值的根本原因

本文在开头曾经提到过,铜铸币的贬值周期与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迭、社会动荡有着紧密的联系。货币重量改变、货币成色改变和虚价大钱的发行这三种途径是作为统治者或民间控制货币价值的直接手段而造成货币贬值的。这三种直接原因的背后则是根本性的社会因素在起作用。归结来说可能存在以下几个因素:

(一)从统治者个人角度

统治者贪图享乐、挥霍浪费。统治者通过铸造劣质货币或发行大钱的方式来榨取铸币税,从而起到掠夺民间财富,造成财富向统治阶层集中的结果。

(二)从财政危机角度

弥补政府财政亏空。当发生自然灾害(旱涝灾害等)时政府出于赈灾的目的需要筹集资金;战乱时期政府为了扩招军队,整顿军备需要大量开支。因此在遇到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因素时,政府现有财政往往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因此政府从扩大收入,弥补开支的角度征收铸币税,导致货币贬值。

(三)从民间铸币角度

政府放任民间铸钱,在不能保证市场有效、信息对称的前提下,会导致劣币盛行从而抬高物价。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即位后由于秦钱重难用,允许民间自行铸钱,结果导致私铸盛行成风,轻、小、劣币泛滥成灾,“半两”钱名实不一,贬值严重。

(四)从朝代更迭、分裂割据角度

朝代的频繁更迭以及不同政权的同时存在会导致货币名目繁杂,体系不一从而阻碍货币的统一和标准化进而导致贬值。南朝时期宋齐梁陈四朝均曾铸钱,流通中货币名目繁多,币制非常紊乱,导致了货币流通中的极大不便。

(五)从商品流通角度

流通中商品的严重匮乏。对此粮食具有代表性。我国地域广阔,气候不稳定,加之传统农业技术落后,自然灾害严重的时候,粮食减产,全国上下的流通物资十分紧缺,这时,即使铜铸币是足值货币,也会出现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的通货膨胀现象。

四、欧洲历史上的金属货币贬值

欧洲和中国一样,同样存在一个较长的金属货币使用时期。欧洲历史上的金属货币贬值原因一些与中国类似,比如战乱和社会动荡时期政府的战争融资以及弥补财政亏空的需要。也有一些与中国不同的地方,比如将通货膨胀作为国内主权债务违约的工具,有时甚至将其用于国际债务违约;更加显著的不同是在地理大发现时期南美洲大量贵金属矿的发现和开采为欧洲带来的影响深远的通货贬值,它直接为西班牙带来了著名的价格革命。

(一)欧洲金属货币的贬值趋势

中国古代历史具有极强的循环性和周期性,甚至产生了由朝代更迭所表现出的王朝周期率。战乱动荡——和平发展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反复交替的过程。而铜铸币的价值好像也遵循着这样的一个规律,不断在通货膨胀——钱荒中寻找着平衡点,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然而,欧洲金属货币价值的长期变化却好像并没有类似于中国古代币值的大起大落。从下列表中我们可以探究一二:

表3显示在1258—1799年之间,大量欧洲国家货币减值的市场和规模。它显示了欧洲国家在这一段时间内经历了普遍的货币贬值过程,之后我们会了解到,这其中绝大部分是由各国君主控制的变质。因此这也反映了欧洲君主在通过货币贬值实施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方便取得的巨大的成功。

而图2则为我们呈现了欧洲法币化进程中,其货币平均含银量的一个下跌趋势。

以上种种数据都为我们表明,不同于中国铜铸币价值的起起落落,欧洲金属货币,尤其是银币,从长期来看,是处于一个贬值通道的,银的含量逐渐下降。

(二)欧洲金属货币贬值的原因

1.偿还公共债务。欧洲的统治者曾利用货币贬值作为国内主权债务违约甚至国际债务违约的有力工具。鉴于欧洲历史上借贷行为的平常性和欧洲各国之间关系的紧密而复杂,这种通过通货膨胀进行债务违约的方式应该是可行而且普遍的。事实上,欧洲国王、皇帝及其他统治者创造性地使用各种方式逃避、废弃债务的事件历史早有记载。本文列举一个欧洲早期违约史见This Time Is Difference Chapter 11:公元前4世纪希腊叙拉古暴君狄奥尼西奥斯见Winkler(1928)曾用期票的方式向其臣民借款,并颁布法令固定所有流通现金都要上缴政府。在汇集所有金属硬币金属硬币应为德拉马克(希腊货币单位)后,狄奥尼西奥斯将每一单位硬币标记为两单位,并用该收益偿还债务。虽然本文没有搜集到这一时期的货币价值数据,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上文理论直观的推论到在暴君实行这一荒唐行为后货币必将大幅贬值,而总体物价将飙升100%以上(考虑到当时的金融混乱以及战争的不确定性因素)。

而在以后的历史中,包括英国亨利八世在内的众多欧洲统治者走在力图降低货币价值,只是不像狄奥尼西奥斯那样极端。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降低甚至消除未偿还的公共债务的实际价值。

2.战争融资。这点同之前描述的中国古代政府募集财政资金应对战争等突发事件的方式很像。欧洲国家也通过发行大量货币募集战争资金。在拿破仑战争期间,俄国卢布和奧地利十字币都经历了大幅的贬值过程。这一过程的发生原因在于两国政府在战争期间发行了大量不足值货币以筹集战争资金。其中,在战争最为激烈的年份,1812年奥地利的货币贬值了55%。

3.全球大型贵金属矿的发现。这一原因是任何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在内)所不具备的导致货币贬值的重要原因。如果从15世纪前欧洲的视角来看的话,这其实是一个明显的外生因素。然而就是这个外生因素,成为了加速欧洲货币贬值的重要原因。在从历史视角解释新的金银铜矿发现对于其货币价值的影响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当代全球的银矿分布:

其中,美洲的探明银储量占到了全世界的54%,而南美占到了40%。可见,南美地区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银矿产地。同时我们没有列明的还有大量金矿和铜矿,全球一大部分的金、铜矿也出自南美洲。

在1495年以后,欧洲新增的全部贵金属中有85%来自新大陆邹亘:大帆船贸易的两端——16-18世纪白银流入西欧与中国的影响(这里指美洲)。在1500—1800年期间,流入欧洲的白银数量呈指数级增长。据统计,从1500到1520年,欧洲货币存量翻了一番;1520—1550年又翻了一番;在1550—1600年间,可能再次翻了一番。总体来看,1500—1800年这一时期美洲贵金属的输入量是16世纪初欧洲货币存量的5倍。邹亘:大帆船贸易的两端——16-18世纪白银流入西欧与中国的影响而这样巨量的美洲贵金属供给可想而知,必然导致欧洲出现货币的大幅贬值和物价的总体上升。例如,西班牙首先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价格革命”,在15世纪到16世纪的这100年间,西班牙物价上涨了4倍多,而伴随着贵金属向周边国家的流入,英国、法国、荷兰等国家物价也出现了大幅波动。在1500—1600年间,欧洲整体物价水平上升了2—3倍。当时金银的大量流入几乎是导致货币快速贬值的“主要且几乎是唯一的原因”A.E.门罗:《早期经济思想:亚当·斯密以前的经济文献选集》,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五、中欧金属货币贬值成因比较分析

之前的论述其实已经详尽的分别了中国和欧洲历史上金属货币贬值的推动因素。从上文论述中我们能够发现中国铜铸币贬值和欧洲金属货币贬值的一些相似推动因素,包括:统治者的私欲造成的财富转移;政府财政开支的必然性等。

然而,我们更要关注他们的不同之处。本文总结的其主要不同之处在于:一是欧洲君主与民众间存在着债券债务关系(例如希腊时期的政府票据),在这个关系中政府经常充当借债方,因此政府经常希望通过收取铸币税的方式变相降低甚至消除公共债务压力,而这在中国历史上好像并不多见。二是15—16世纪的欧洲全球扩张时代美洲大型贵金属矿的发现和开采为欧洲带来的巨量金银贵金属,从而导致了欧洲本地货币的快速贬值,这一点在中国铜铸币时代体现的不是特别明显,而真正要研究中国面临的类似问题,则应选择清代白银流入中国这一段历史时期进行研究。

另外本文可能没有涉及到的研究点可能在于欧洲的法币化进程带来的欧洲金属货币的贬值,这一点与中国古代纸币的关系。不过从既有常识来看,中国古代以宋交子为代表的纸币并非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纸币,这点与欧洲法币化进程中政府强制民众使用的信用货币是有本质区别的。因此他们各自对于金属货币价值的影响方面和程度可能也不尽相同。

下面将上文所述中国铜铸币、欧洲金属货币各自贬值原因总结成表4方便对照:

本研究内容的核心在于通过分别分析中国、欧洲金属货币贬值各自的成因并进行横向比较,从而总结出东西方两大货币体系中某一现象的共性和差异,不拘泥于一个国家之内,而通过跨国比较研究对世界货币史有一个更宏观的把握,也以此更好地了解中国和自身的货币体系乃至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文泱.中国古代铜铸币货币贬值的特征[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2]张善熙.历代通货膨胀及其治理策略[J].中华文化论坛,1997(1).

[3]何平.中國历史上的钱荒[J].中国学术电子期刊.

[4]何平,林琳.中国古代铜铸币流通领域“短陌”现象的起源及其性质研究[J].中国学术电子期刊.

[5](美)唐·帕尔伯格.通货膨胀的历史与分析[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

[6]纪昕.中英货币结构比较研究(1066—1911)[D].东北师范大学,2014.

[7](美)卡门·M·哈姆莱特,肯尼斯·S·罗格夫.这次不一样[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8]邹亘.大帆船贸易的两端——16-18世纪白银流入西欧与中国的影响[J].清华大学,2005.

[9](美)A.E.门罗.早期经济思想:亚当·斯密以前的经济文献选集》[C].商务印书馆,1985.

(王苏煦,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系。)

猜你喜欢
货币贬值
浅谈我国通货膨胀成因
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危机及对我国的启示
陈寅恪留德的经济背景
海外资产配置需求分析研究
浅析巴基斯坦中资企业汇率风险和项目税务风险与应对
新兴经济体国家货币危机风险因素分析及启示
货币贬值对国民经济与人民生活的影响
浅析中国汽车行业发展
赶紧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