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2017-08-02 08:38宫云龙张琳
大观 2017年7期
关键词:浙江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

宫云龙+张琳

摘要:随着“非遗热”如火如荼的兴起,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有了清晰的认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职责,高校在参与非遗保护的过程中,越来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浙江师范大学立足学科建设基础上,充分利用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所具有的优势,也正在以具体行动践行保护非遗的职责。

关键词:浙江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实践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概念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同时还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l)口头传授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根据《公约》的基本内涵,我们政府在200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给出了更通俗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1]由上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保护非遗其实就是保护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国家出台一系列非遗保护政策,学者更是建言献策。

二、浙江师范大学参与非遗保护的的优势

(一)浙江省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

2005年,浙江省是中国率先公布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省份;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数目位居中国第一。2007年,省政府又公布了第二批省级非遗名录,共计10个大类225项。[2]浙江省政府对非遗高度重视,并且浙江省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

浙江师范大学地处金华市,周边即有众多的非遗资源,仅以金华市为例,金华各地纷纷建有非遗馆和博物馆,市区建有剪纸博物馆和婺州窑陶瓷博物馆,金东建有酥饼博物馆和木版年画展示馆,兰溪建有兰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金华市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名录的项目有兰溪摊簧,东阳木雕、浦江县板凳龙、浦江乱弹。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黄初平(黄大仙)传说、婺剧、金华道情、金华火腿腌制技艺等等……金华的非遗资源犹如遍地开花之势,丰富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二)非遗的调查和研究,不仅需要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和文化遗产学的工作,更需要工艺美术学、经济学、音乐学等等多个学科的共同努力,浙江师范大学作为一所高等综合类院校,教师资源丰富,其他各专业齐心协力助力非遗资源的保护,许多美术专业的老师和音乐系的老师及其学生在非遗中寻找题材。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更是在老师的带领下,深入到乡村拍摄有关非遗的题材,拍摄非遗纪录片,创作了像《武义昆区》《义乌木活字》《金华斗牛徐顺宝》《桃溪遗韵》《深泽献茶》等优秀纪录片。

(三)浙师大建有国家财政专项的校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验室,实验室将利用数字化保护技术平台,采集、保存金华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音频、视频、图像、文字),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展示、传承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知识,实现网络资源共享、远程培训、开发和利用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除此之外,学校设立了一批专门的研究机构,邀请了校内外学者参与研讨,如2013年成立浙江方言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汇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老师参与研究和讨论。

三、浙江师范大学参与非遗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必要性

“全球化的速度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得文化传统流失速度大大超过我们的预想。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如数字化保护、原生态保护、生产性保护都存在局限和不足,因此,寻求具有普适性的非遗保护方法和探索具有针对性的非遗保护措施成为追逐流逝的文化、重视传统的魅力、促进保护的开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是非遗保护研究的面临的重要课题”[3]现有的保护的方式存在很多的弊端,这告诉我们不得不创新保护方式,大学生作为高智力人群,在传承非遗中定能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从非遗的定义来看,非遗涉及的领域众多,浙江师范大学参与非遗保护,需突破单一学科的界限,保护团队和研究者须具备多视野、多学科、多维度合作,“非遗研究为学术资源的整合的提供了条件,为多学科的参与提供了机遇,促进了跨学科的综合研究”[3]。

浙江的非遗地域特色明显,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浙江民俗兼容并蓄,又具有自身特点,如浙江方言素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语”之说,浙江也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摇篮”,越剧、昆剧、绍剧、温州南戏等地方剧种是浙江大地上杰出的艺术之花,其他音乐、舞蹈、工艺美术等都是浙江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浙江省内即有丰富的非遗资源,与其他省份相比,特色迥异,仅以春节习俗为例,文化特色地域显著,具体有杭州拱墅区运河元宵灯会、淳安县金峰乡猪头祭祖、宁海县前童元宵行会、泰顺县百家宴、温州苍南春节信俗文化、德清乾龙灯会、海宁市元宵硖石灯会等等。

(二)重要性

“随着浙江经济发展,经济与文化之间双向互动越来越明显,经济不仅改变个人、集体和共同体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对浙江区域的文化发展和传承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对外经济交流时,相伴而来的还有外来文化对浙江本土文化进行渗透和侵蚀,这种文化渗透和侵蚀会使浙江地域传统文化出现断层、流失,甚至消失。为了保持浙江文化的区域特色,维护浙江传统文化的传承,促进浙江区域文化传统的延续。”[4]于是,保护非遗势在必行。

非遗在促进民族民间的文化生态建设,促进乡村社会的的文化建设,提高现代乡村的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作用。非遗大多散落在民间,乡村更是非遗传承的根脉所在,保护非遗就是保护民间的文化建设。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切入点,可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制度建设,浙江师范大学广泛开展搜集浙江省内的非遗资源,以便补充非遗保护名录。

非遗在加强民间文化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文化多样性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以非遗为载体搭建与世界文化联系的桥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合作,如近几年开展的海外学子走进金华古村落活动,吸引了大批海外学子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直观感受浙江非遗。无形之中提升了浙江文化在国际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让中国的非遗走向世界。

四、浙江师范大学参与非遗保护的实践

浙江师范大学承担着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根据自身的优势,提出了一系列的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也在相关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

(一)设立非遺类课程,以公共选修的形式,吸引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其中。有效利用师资资源。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包括民间文学、非遗概论等等。

(二)利用寒暑假收集学校周边地区的非遗资源。2016年,7月份,文传学院通过层层选拔,组织一批学生对武义昆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对研究成果以纪录片、画册、调查报告的形式予以保存和宣传。

(三)举办以非遗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在2016年非遗社团面向浙师大全体师生举办了“冬之元宵夜”民俗活动,积极宣传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以“元宵”为主线,展开与此相关的系列活动,如“元宵歌舞表演环节”、元宵民俗游戏活动(猜灯谜、夹汤圆、背诵24节气歌)、元宵知识问答环节等等。

(四)设立非遗基地。定期举行学术讲座,出版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丛书,《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等等,除此之外,征收全国非遗主题的学术论文,每年择优选取论文,集结出版一期《非物质文化研究集刊》。在2008年出版了第一期,到2016年12月共出版了9期。

(五)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邀请民间艺人授课,带领社员感受非遗魅力,2015年邀请中国古琴学会终生会员、金华古琴学会会长、双溪琴社社长戚雨闻老师为非遗协会的成员们传授古琴知识,展示中国古琴艺术的独特魅力。在2014年、2015年带领协会成员参加金华斗牛(属于省级非遗)活动以及参观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在2017参观了古婺窑火陶瓷,带领学员了解金华市的非遗保护状况,树立历史责任感。

(六)文化部于2015年6月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试点工作,浙师大是首批23所试点高校之一。浙江师范大学大学在2015年设立了第一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班(龙泉青瓷方向),在2016年分别设立了第二期东阳木雕和第三期云南剑川木雕、建水紫陶班三个培训班,三期培训人数总达250人。研培计划以“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为总要求,构建“通识课+专业课+参观交流+实践”的教育教学体系和“课堂教学+实践训练+考察观摩+交流研讨+作品展示”五位一体的培训模式,旨在帮助广大非遗传承人群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第二期,云南剑川班的学员施四同说:以前总是觉得自己的东西缺少一些东西,不太美观,后来通过老师的课程,才知道,自己的作品对构图比例定位不准”,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提高中国传统技艺的传承活力和传承人的传承能力,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促进传统工艺振兴;而对于承办院校来说,研培计划也有助于带动相关学科和师资的建设与发展。

【注释】

[1]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51/51_1.html)

[2]浙江省人民政府网(http://www.zj.gov.cn)

[3]王巨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

[4]王巨山.浙江文化遗产保护史[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宫云龙,男,山东滨州人,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民俗学硕士研究生。

张琳,女,山西临汾人,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民俗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浙江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
吴宝旭作品
于昕卉作品
Application of “Process Approach”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Writing-Teaching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faced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ustralia
画与话
第二优势
从优势到胜势
从优势到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