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2017-08-02 09:42曾飘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25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高校

曾飘

【摘要】我国的教学体制不断改革,对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也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一方面,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基础的社会保障知识,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教师必须掌握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本文将具体探讨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的专业实践教学,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高校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5-0026-02

引言: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持续繁荣,高校教育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近几年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对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膨胀。高校以满足人才市场需要,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提高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学水平,可以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因此高校应该致力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1.加强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1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

首先,加强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可以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起来,对市场经济起着重要的反作用[1]。在政府支持下,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发展起来。社会保障事业以工业化作为基础,需要市场经济提供支持,就目前来看,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形成了社会保障制度,一些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成熟。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保障制度作出了进一步规定:政府必须要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发展我国的教育行业,提高我国的劳动生产率,提升医疗卫生水平,解决老龄人口的养护问题等。加强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提供专业化人才,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平稳运行。

1.2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其次,加强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可以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社会保障制度直接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社会保障制度越完善,社会发展态势越良好。我国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为了实现以下几个目标:第一是生存目标,国家希望通过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大众的衣食住行需要,满足困窘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第二是发展目标,国家希望通过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弱势群体的后顾之忧,维护社会公平[2]。第三是福利目标,国家希望通过社会保障制度,为人们提供福利,保证少有所养老有所依。第四是安全目标,国家希望通过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分配不均的问题,缓和社会各个阶层的矛盾。加强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可以优化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未来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2.加强高校劳动與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可行性

2.1高校师资力量薄弱

首先,在当前我国高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高校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我国的社会保障专业兴起时间不长,学科建设明显不足。在一些高校中,社会保障专业还没有建立,即便形成了专业学科,也没有配备专业导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研究生成为教学主体,缺乏实践经验,不能将社会保障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具体内容。还有一些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师身兼多职,课堂准备非常不充分,极大地阻碍了劳动与社会保障课程效率的提升。

2.2知识和实践相脱节

其次,在当前我国高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知识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一专业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涉及各个方面的知识,如经济学、社会学等等。一些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仅仅把理论知识作为课堂重点,没有普及相关学科的知识点,致使学生无法充分理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3]。在毕业之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只是掌握了基础的概念理论,不能把理论熔铸到实践当中。

2.3实践教学水平较低

再次,在当前我国高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实践教学水平较低的问题。近几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为了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我国大多数高校创立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配备了专业教师进行讲授。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高校对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实践教学重视程度比较低,教师仅仅在课堂上为学生讲授了社会保障的相关知识,没有亲自带领学生进行专业实习,也没有亲临街道办事处等进行实际操作,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低。

2.4教学基地建设不力

最后,在当前我国高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教学基地建设不力的问题。想要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学效率,需要成立专门的实践教学基地,在基地中对学生进行社会保障训练。对我国高校的专业课程开展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只有少数学校成立了社保专业的教学基地,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建立社保基地[4]。在进行实战训练时,学校把课程地点安排在居委会等,但是没有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操作,致使实践教学的效率难以提升。

3.加强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举措

3.1课堂实践教学

3.1.1进行模拟教学

首先,在进行课堂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模拟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与社会保障相关的基础业务。我国的社保工作包括以下几项:第一是对社会保障的对象进行登记,第二是对社会保障的资格进行审核,第三是对社会保障的金额进行申报,第四是对社会保障的费用进行征收,第五是把社会保障费用分发到各个子账户当中。教师在进行理论讲授之后,应该模拟社会保障的真实环境,应用社会保障电子系统软件,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练习。不同区域的社会保障管理系统不同,教师可以对若干管理系统进行甄别,挑选其中操作性较强的社会保障申报软件[5]。

3.1.2增加实践课程

其次,在进行课堂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增加实践课程。近几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社会保障的水平,政府出台了大量的相关法律,如《劳动合同法》等,目的就是为了使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与时俱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提出与社会保障相关的问题,如社会保障纠纷问题、劳动风险问题等,让学生进行辨析。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如模拟断案法庭,让学生担任法官的角色等,使学生快速进入到教学情境,根据《劳动合同法》中的内容,对案件进行公平审判。

3.1.3优化研究方法

再次,在进行课堂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优化研究方法。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的研究方法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和水平。为了加深学生对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知识的理解,教师应该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法、抽样调查法、访谈法等等,以此获得大量研究数据[6]。

3.2学校实践教学

3.2.1创办校园活动

首先,在进行学校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高校应该创办校园活动。在高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和实践相互脱节的情况,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需要创办与社会保障相关的校园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校园活动当中,把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起来。比如,学校可以开展知识竞赛等,让学生进行劳动知识和社会保障知识的竞赛;学校可以开展创业设计等,让学生设计社会保障体系、劳动合同等;学校可以开展校内服务等,让学生汲取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精华,形成校内保障系统等等。通过上述举措,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被充分调动,自主学习能力将显著提升。

3.2.2优化培养体系

其次,在进行学校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高校应该优化培养体系。劳动与社会保障体系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师高校应该优化人才培養的体系,把科研创新活动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密切结合,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以此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7]。为了提高我国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科研创新课程在各大高校开办起来,收获了良好的开展效果。从某个角度来看,科研创新课程的质量直接关系着高校的办学质量。对科研创新课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课程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保障课程具有相似之处,一方面,两门课程都具有实践性,另一方面,两门课程都是新兴课程。在科研创新活动中,高校可以把劳动和社会保障作为主题,促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学改革,突出专业的创新性。

3.3社会实践教学

3.3.1进行社会实践

首先,在进行社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应该进行社会实践。在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中,社会实践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教师只有带领学生深入到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劳动与社会保障的课程有限,因此教师应该在课下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社会保障机构,如社保局等等,并对社保局的工作流程进行调查研究。学生走出校园之后,应该把落脚点放在社会的弱势群体上。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弱势群体作为主体,因此学生应该了解弱势群体的平均工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的资金补助,以及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对弱势群体的意义等。我国的社会保障机构比较多,为了加深学生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的理解,教师应该让学生亲自到养老机构中担任义工等,深入到社会保障工作之中,提高社会救助意识,提升自身的道德责任感。

同时,高校应该建立专门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场所。在实践基地中,高校应该对社会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进行模拟,并创设与劳动和社会保障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深入到教学情境之中。就社会保障体系来看,我国成立了专门的社会保障厅、社会服务中心等等,高校应该和这些社会保障机构建立联系,在实践基地中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内容,使理论学习朝着实践学习的方向转变[8]。

3.3.2编制实习报告

其次,在进行社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应该编制实习报告。高校学生在毕业时都要完成相应的毕业论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毕业论文是高校教育的最终环节,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总结。为了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性,高校应该把毕业论文和实习报告相结合,让学生在社会保障工作实践中编制实习报告,对毕业论文进行补充。在编制实习报告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课题进行甄别,尽量让学生形成不同的课题形式,反映与劳动和社会保障相关的实际问题。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纠纷越来越多,社会保障的难度越来越大。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剧,社会保障的主体构成发生了变化,社会保障的策略急需调整。教师应该让学生立足于当今时代的热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以此凸显实习报告的实用价值。

3.3.3完成实验课题

再次,在进行社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完成实验课题。劳动与社会保障课程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高校课堂,一些高校没有引进专业化教师进行授课,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实践水平的提升。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高校应该聘请社会保障部门的从业人员,对教师进行培训和二次教育,并设置专门的实验课题,让学生自主完成。以《管理定量分析》为例,教师应该将实验作业布置下去,让学生采用不同的课题调查方式,对劳动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进行探究,并把研究结果总结成课题报告的形式。

结论:综上所述,我国的教学体制不断改革,对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也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为了满足人才市场需要,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学水平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仰和芝,赵玲玲,廖颖. 地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讨[J].高教学刊,2016,(21):174-175.

[2]陈苏广新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宿迁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2016,(27):21-22.

[3]李长远.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比分析——基于对六所高校的调研[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4,(12):59-63.

[4]郑建明,李凤月,李国军. 高校各类本科专业《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体系探析[J]. 教育教学论坛,2013,(36):27-28.

[5]王慧博.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以上海S高校为例[J].理论导刊,2013,(03):33-36.

[6]黄波,赵绍成.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02):108-110+124.

[7]季璐.“资源依赖”视角下高校与校外实习基地合作研究——仅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2,(11):69-73.

[8]张军.论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2,(09):61-64.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高校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