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解忧,唯有工作

2017-08-03 18:13浦顿
看历史 2017年7期
关键词:内特作坊匠人

浦顿

每次假期的前一两天,总有一些朋友在朋友圈晒出特别爱工作的段子。人们读这些段子的时候会会心一笑,大家心照不宣,这样“爱工作”的段子,恰恰说明大家的心早已飞回家乡,飞向田野,飞往一切可以休假的地方了。

在这个世界上,也许有一位大师读这些段子会信以为真,并且被感动,他就是理查德·桑内特。他的《匠人》一书,扉页题字赫然写着这样一句话:“何以解忧,唯有工作”。在他看来,热爱工作并且从工作中找到乐趣,这正是匠人本色。

按照桑内特的理解,所谓“匠人”,就是指那些“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做好的人”。理论上来说,每个人都有成为匠人的潜质。人和人脑力上的差别并没有那么大,即使看起来笨拙的人,其实脑容量开发得也有限,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有一个“1万小时定律”,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或者热爱某个专业,只要你练习一万个小时,都能达到匠人级别。

如果按照每天练习3小时来计算,1万小时正好是10年。其实,中国人早就认识到这一点,所谓“10年寒窗”不就是指这种连续性的训练吗?在武侠小说中也是如此,除非意外获得秘笈,否则一个人想要成为高手,至少需要练习10年以上。

匠人当然有着悠久的历史,某种程度上来看,这个词本身就有很强的传统意味。在古代,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匠人(工匠)的工作都非常重要,陶器、铁器、金器,都离不开心灵手巧的匠人。

对匠人来说,如何传承自己的技术往往是一个难题。比如意大利琴匠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打造的小提琴,除了他本人之外,连他的两个儿子都无法做出一模一样的小提琴。在他死后,这门技艺就失传了,后人想尽各种办法,都无法复原他的制琴技术。

桑内特把这种神秘的技艺成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人在不断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但又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个性。在一个由师傅的个体性和独特性统治的作坊里,隐性知识很可能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传统的作坊里,“身教”的作用一直高于“言傳”,这也为技艺的传承带来了困难。

在工业革命时代,匠人的生活方式受到很大冲击。采用新式机器的纺织厂不仅成百上千倍地提高了效率,织出来的布的图案也更为精确。工业时代的核心技术是“复制”,人们能够大量地制造一模一样的产品,而对一位匠人来说,这简直是毁灭性的打击。在中国,你也可以观察到随着电力的普及以及电动工具的使用,对木匠等传统匠人所造成的冲击。

工业革命确实摧毁了传统的作坊,但是桑内特并不认为就彻底摧毁了匠人。回到他对匠人的定义,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在桑内特看来,这是人类独有的欲望,尽管受到工业革命的冲击,也不会被消灭。匠人工作方式的核心是脑与手的高度结合,只有这样人才会在工作中投入自我,也才能从中感受到乐趣。

猜你喜欢
内特作坊匠人
假鸡蛋作坊开工啦
汾酒老作坊
从玛丽·安托瓦内特到乔乔·西瓦,蝴蝶结发饰意义惊人的历史
青年匠人
旗袍匠人:坚守与传承
汽车匠人
“神级”匠人
《徽墨作坊》
特内特:美国中情局局长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