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地区实现充分就业制约性因素分析与对策

2017-08-03 02:10刘明刚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喀什地区

【摘 要】 文章从就业是民生之本、民富之源阐述充分就业对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意义,分析了喀什地区实现充分就业所面临的制约性因素,主要有本地就业承载力不强,当地群众转移就业的意识和观念落后,文化水平偏低且语言交流困难,缺乏组织化劳动力转移以及稳定就业。提出加快喀什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要高度重视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以及剩余劳动力综合素质培训与提升,建立健全劳动力转移就业长效机制。

【关键词】 喀什地区;转移就业;制约性因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南疆发展给予高度关注。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明确强调:“对南疆发展,要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实行特殊政策,打破常规,特事特办”。南疆发展提升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这就为包括喀什地区在内的南疆区域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喀什作为南疆重镇,肩负着深入贯彻落实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以及带动南疆整体发展的光荣使命。喀什地区是新疆较为贫困的地区之一,追根溯源,大量未就业城乡剩余劳动力的产生,是导致喀什地区贫困现状短时间内未根本扭转的重要原因。紧紧把握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有利契机,坚持就业第一,增强就业能力,扩大就业是实现喀什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目标的有力举措之一。

一、实现充分就业对喀什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时强调:“必须让群众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1]一语中的地说明了就业对于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努力实现充分就业,让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生活,喀什的社会稳定就会安如磐石,喀什的长治久安定能稳若泰山。

1、就业是民生之本

在当代社会,就业仍是谋生的必要手段,与此同时,就业还是人们参与社会的主渠道之一,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与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联系是不言而喻的,即使是勉强得以温饱,长期处于失业状态,无所事事肯定与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是践行以人为本与实现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总目标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反复强调“坚持就业第一”这一民生举措,是党中央充分析把握新疆当前所处形势以及面临的多重困难与难题所作出的科学判断。

2、就业是民富之源

就业在当前社会不仅是谋生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为了实现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途径。2016年上半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0.59万人次,劳务创收27.3771亿元,完成年任务60亿元的45.6%。[2]有就业,才能有钱挣;有钱挣,才能有盼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明确指出:“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以就业带脱贫,以就业促致富”。正所谓一人就业,脱贫一户;同时对于社会而言,促进就业,使劳动者享有就业机会,实现充分就业,不仅可以使社会和谐稳定,还可以使全体人民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二、喀什地區实现充分就业所面临的制约性因素分析

近年来,喀什地区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坚持不懈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劳动力转移就业,尤其是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服务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由自发无序向组织有序转变,由农民不愿意向自愿转变,由短期向长期转变,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区内向区外转变,对促进农民增收产生明显效果。

但由于喀什地区属于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与内地甚至新疆其他较发达区域相比,解决待就业人口特别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压力很大,困难重重;同时,待就业人群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整体就业能力不强特征明显,使其参与就业可能性与长效性大大降低。本文就当前喀什地区实现充分就业所面临的制约性因素做如下分析。

1、本地就业承载力不强

喀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2015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29.1:30.8:40.1,人均生产总值仅为17431元/人。[3]喀什地区工业化水平不高,非农就业机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劳动密集型企业数量有限等诸多因素的存在,使得剩余劳动力本地就业,内部消化能力有限。2015年喀什地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1%,[4]农村剩余劳动力百万左右,靠本地内部转移难度很大。

2、转移就业的意识和观念落后

2015年喀什地区总人口449.92万人,其中,农村户籍人口占75.77%,汉族人口29.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51%。[5]未就业人口以维吾尔族群众为主。许多维吾尔族农民一辈子都生活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对追求财富的欲望不强烈,也不主动寻求其他出路,“等靠要”思想严重。对于本地政府牵线搭桥,积极组织剩余劳动力,特别是未婚女青年的外出务工,不少维吾尔群众都很不支持,死守在一亩三分地里,满足现状问题比较突出。

3、文化水平偏低且语言交流困难

喀什地区未就业人口以农村为例。据统计,2010年喀什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小学文化水平占43%,初中文化水平49%,高中文化水平7%,中专及以上文化水平占1%,[6]剩余劳动力以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为主,文化程度低且不具备专业技能。语言交流困难也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特别是向内地转移就业的一大障碍。农村基础教育薄弱,汉语教学教师水平不高,缺乏良好的普通话学习氛围,日常的生活学习很少用到普通话。长此以往,喀什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走向全国缺乏基本的交流支撑。

4、缺乏组织化劳动力转移以及稳定就业

由于文化程度、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影响,使得喀什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就业以技术含量低,收入不高为主,例如餐饮、建筑、农业等传统型就业岗位比重较高。其次,喀什地区维吾尔族农民工相对缺乏职业认同感,个人工作适应性不强等特点,加之现代社会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导致其工作稳定性不高。再次,相对于喀什地区大量的待就业人口,政府主导的组织化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有限。

三、加快喀什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

就业是喀什地区乃至整个新疆最大的民生问题。一定程度上,解决喀什地区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不单单是一个经济问题。

1、高度重视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特事特办

建立健全地区、县、乡、村促进就业联动机制,分工明确,各尽其责。设立喀什地区就业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配备就业领域精兵强将。对促进就业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并对所属有关行政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进行考核监督。全面摸查登录剩余劳动力个人信息,包括文化水平、专业技能、性别、年龄等多方面内容,做到就业指导分派有根据,有的放矢。立足喀什地区就业实际以及剩余劳动力的特点,多落实、多争取一系列特殊相关措施政策。发展符合产业政策、就业容量大的产业。鼓励在喀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民族特色手工业及第三产业积极参与其中,在吸纳就业方面给予税收、贷款等特殊优惠政策。积极调动其它社会组织在促进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援喀四省市(山东省、上海市、广东省、深圳市)在转移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积极引入包括四省市在内的多区域优秀名牌企业进驻喀什,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不断增强喀什地区本地就业承载力。

2、重视剩余劳动力综合素质培训与提升

把教育培训搞上去,是实现喀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也是扩大就业的基础。首先,充分用好中央关于南疆普及高中阶段义务教育相关扶持政策,扎实办好义务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多形式、多层次积极推进“双语”教育和职业教育,大力支持民间各类培训机构,帮助喀什地区各族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年轻人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交流学习能力,为他们技能学习,工作交流等带来更多方便。其次,把个人实际与用工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多管齐下,按需培训,开展订单式培训。整合培训资源,建立健全县、乡、村三位一体培训模式,加大培训规模,增强培训效果,使待就业人员真正掌握至少一项谋生技能。再次,加强剩余劳动力工作适应性,职业认同感,风俗习惯适应性等培训,增强就业稳定性,长久性等各方面能力。依托主流媒体在促进就业方面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展有关促进就业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等公益宣传,报道转移就业中的先进典型,引导待就业人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增强劳动者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意识。通过内地就业、返乡谈心得、回乡创业等多种形式,加快转变待就业人员就业意识和观念,使其更快更好地就业。

3、建立健全劳动力转移就业长效机制

喀什地区就业主管部门应强化就业服务意识,积极引导剩余劳动力有序向新疆其它区域转移,符合条件的还可以赴内地务工,协助做好外出务工人员劳动输出计划安排,合同审定等事宜,帮助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在交通、安全、生活等方面的困难。积极支持就业中介组织发展,在政策制定,税收优惠,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帮助,加大市场化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比重。同时对本地区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动态管理,认真做好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工作,做好与就业地融洽相处等工作,杜绝重大安全事故和人员伤亡事件的产生。主管领导定期看望并与务工人员特别是赴内地务工人员谈心座谈,实地了解他们的现状以及面临的困难,并予以妥善解决。

实践表明,喀什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不仅是一项关系群众收入增加,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民生事业,更是一则关乎喀什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实现的重大政治课题。只有不断增强剩余劳动力就业能力,坚持就业第一的方针,积极扩大就业,喀什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才能取得显著的成果,为喀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总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注 释】

[1] 大河报.2014-04-29.http://henan.people.com.cn/n/2014/0429/c351638-21098596.html.

[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2016-07-08 17:31:54 http://news.hexun.com/2016-07-08/184833899.html.

[3] 喀什地区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 喀什地区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5] 喀什地区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6] 侍晓雅,杜玉.喀什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J].经济视角(下),2013.01.

【作者简介】

刘明刚,任职于中共喀什地委党校.

猜你喜欢
喀什地区
1981—2010年喀什地区降水量变化特征
南疆喀什地区高水位盐碱地枣树种植的关键技术
喀什地区核桃标准化生产现状与对策研究
喀什市主要河流微生物生态分布研究
关于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计划生育教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