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佛塔风铎的世俗化演变

2017-08-04 13:18王中加
神州·上旬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世俗化佛教

摘要:佛教在传中入国后,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风铃便被融入了新的思想。如:樊钟,铃塔等。而自北魏以后,原本悬挂在佛塔上的风铎,也都出现在寺庙殿、阁等檐角,并一直沿用至今。本文就佛塔风铎的世俗演变过程进行探究,分析佛教传入中国后不同时期风铎所被打上的中国印记。

关键词:佛教;风铎;世俗化

第一章 风铎的佛法意义

最早中国的风铎是在北魏年间,那时的风铎主要是在佛塔上出现。古印度时浮图上就有悬挂风铃的习俗,然而中国最早的风铃形制也并非佛塔形制,所以在中国也会有人说风铃和金刚铃是一回事,都是从印度随着佛教一并传入中国。

风铃在中国有不止一个称呼,比如:风铎、檐铃、宝铎,悬于佛塔檐下,随风而鸣,所以名为“风铃”。回首看中国古代佛教,风铎从古到今已成为佛塔上重要的装饰元素,它懸于佛塔檐角,本无声,却随风动而声,风铎便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人们认为这是世间与佛祖的一种沟通。在佛教里,风铎有三种含义,分别是:惊觉、欢喜、说法。

对于佛学,每个人也都有不同的理解。惊觉也可以理解为警觉,及对待人或事都要有“警”的心态,有戒备,有戒敕。佛教里有首风铃偈曾说道:“浑身似口挂虚空,不论东西南北风。一律为他说般若,叮叮咚咚叮叮咚。”而这当中的“叮叮咚咚”则是说明苦、空、无常、无我的佛理。风铎便成为了一种传递佛法的媒介,庄严清脆的声音能惊醒世人,在恬淡纯净的心态中给世人的心有一个指向,而风铎声不仅仅是一种声音,更是在喧嚣的尘世中给人以宁静、和平之气,感悟天地大气,钟声浩荡,佛法无边。

风铎在风塔中还有“说法”的含义,这里的“说法”我理解的是”现身说法”,以铃声代替佛声,铃随风动,仿佛是佛祖在向世人讲述真理,风铎此时便体现出佛法广大,能现出各种人相,向人说法。

第二章 佛塔风铎进入世俗生活

人们对佛祖的信仰,也是人们对自然界的一种崇拜,佛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种自然力。随着佛教文化在中国的深入,风铎也大量出现在宫殿各个檐下,风铎,则是悬挂在檐下沟通人佛的一个桥梁,一种媒介,渐渐趋于世俗化。

宫殿建筑四角四季悬着的风铃,不仅仅是一种装饰。这种装饰艺术创作不仅包涵了传统的中国哲学,也承载着人们对世间自然界所有美好的向往。佛教与传统的中国思想碰撞结合在风铎上的体现便是“合”。人们通过对自然界的长期观察,逐渐对天、地、人有了了解,同时包涵着对自然界和神灵的崇尚敬畏之情,人们认为风铃作为一种与神灵沟通的媒介,另一种意义上也说明了中国人所认为的“合”。在古人所进行建筑活动时考虑到天地和神灵一样重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对建筑赋予更多的“神气”。古人十分注重风水,所设计的一丝一毫都要与国家兴亡,祖业盛衰密切相关。于是檐下的风铎便成为人与神灵联系的枢纽,人们便可以与天地神灵之间通感交流,达成与天地神灵的“合”。在古时的中国,以发展农业为主,无论是坐在朝堂上的皇帝还是在田间耕作的农民都希望风调雨顺,古代皇权将这种希望寄托在风铎上,希望随着风动铃动传达给天上的神灵,使天下苍生生活在和谐美好的自然环境中。

广义上来说风铃的意思就是随着风的吹动发出清脆的声音,它悬挂于高高的宫殿檐下,使人们不能轻易的接近,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仿佛俯视世间的一切。同时,因为悬于檐下,显示了古代皇室贵族的皇权高高在上,不可逾越。在中国古代的历朝历代,政教的建筑上都悬有风铃,这是重要的场所,在这些地方没有警卫兵戎,却悬挂风铃,这就显得整个场合有警惕,平和的意思。在庄严的宫殿四角悬铃,同时也少了肃杀苛刻的气息。风铃随着风声作响,仿佛在惊醒世人,抛出一切烦恼。

第三章 民间的风铃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风铎逐渐从贵族走向平民,也由原本悬在佛塔檐下而演变到宫殿四角,被打上了世俗的烙印。由于走向民间,便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的作用。

佛教在中国发展以来,很好的与中国传统的文化融合在一起,既有禅学意义又有东方的人文理念。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的“言必称意,意必吉祥”也充分体现在风铎的上,并赋予风铎更加美好的内涵。中国人认为的“合”将自身的希望与自然相联系,人们将风铃悬挂在屋内任何一处自己觉得好的地方,风触动风铃,发出清脆悦耳的铃声,人们将这种“好韵”比为“好运”。

在现代,风铃也是出现在各个场合各个地方,不受礼制的限制,不受制作成本的束缚,人们单纯的认为风铃是好运的一种,有驱邪祈福之意。这时的风铎虽不像在佛塔,宫殿檐下那样庄严,风铎本身上也没有在刻上佛经和莲花等,但风铎最初的意义还是存在的,发展到现在,风铎多了喜庆和吉祥的意义。

风吹风铃动,风吹幸福来。风铃寓意自由和梦想,寓意着一帆风顺。发展到今日风铃也成为世界共同的语言,风铃也有着无限的内涵和指向性。风铃发展到今日,造型也越来越多样,不同的材料制作出的风铃也发出不同的声音,产生听觉上的享受;风铃现在不仅是居家装饰摆饰,而且依旧是佛教的重要法器。在民间传说中,如果送风铃的话,并且有风吹动,就好像是旁人对你的声声问候,风铃发出的清脆声响能让人想起朋友,亲人。风吹动,铃心系。彼此希望有心电感应。

结论

最初产生的风铎,主要体现了佛教文化中“神圣”二字。佛教中的风铎从贵族走向世俗的过程的标志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合”字。风铎自从佛塔檐下走到宫殿的四角,不管皇权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追求使得风铎成为一种沟通天地,神人的媒介。到了现代在民间流传开的风铃,更加突出了人们对吉祥,对喜庆的渴望和期盼。“佛”到“人”的过程,就是佛教在中国到世俗的过程。中国传统的人文主义思想被深入到风铎当中。

风铎在走向世俗文化的过程中也体现了很大的包容性。不仅将佛教文化中的神秘色彩提炼出来,并且与中国的社会文化相互交融,从而产生了世俗化。风铎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形式上都紧密地结合起来,不论是在佛教盛行的唐宋,还是在世俗化严重的明清时代,风铎都显示出非凡的魅力,它不仅仅是世俗化的艺术,还是一门与众不同的艺术。

作者简介:王中加(1993.09—)男,籍贯: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15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民俗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世俗化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徐日昇的中国佛教观
敦煌佛教疑僞經疑難字詞考釋
论高科技时代的佛教
论佛教的与时俱进
19世纪中晚期英国基督教世俗化原因初探
从福柯“权力话语”视角解读清前期西藏世俗掌政人物传记世俗化倾向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论鸠摩罗什形象的世俗化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