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过生命:G弦上的咏叹

2017-08-04 02:57潘顺梅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19期
关键词:咏叹调巴赫小妹

潘顺梅

音乐会在心中产生映像,并随着心境的不同而变化,此刻我欣赏的这首乐曲,有时就会生出这样的画面:一轮半月透过疏朗的清枝,渲染出秋夜的幽沉,尽展印象派画风之韵;有时又会生出这样的画面:烟雨过处,水波排浪推涌,鸥鸟翻飞,携梦飞向水天相连的远方……这美妙绝伦的音乐是约·塞·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犹如音乐百花园中的紫色铃兰,古典而现代,华丽而清雅。巴赫把自然、生命、人生、宗教等诸多元素融合在音乐里,质感的音韵,直抵人心柔软的角落。歌德曾说,《G弦上的咏叹调》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

第一次听说巴赫,我还是少女。那段日子我读了杂志上的一篇外国小说,时光漫漫,其他的都不甚了了,一個细节却清晰如昨:把脸颊刮得干净的男子,手搭在高高的椅背上,指甲也修剪得整洁,对着桌旁留着长卷发的女人,说了一句我终生不忘的话:“想听什么?贝多芬还是巴赫?”直让我在讶异中充满渴望。贝多芬?巴赫?我上小学时,周围许多方面都相当简陋,学校每周一节的音乐课,不仅没有正规课本,又被政治旋流左右,涉及的音乐内容少之又少。上中学时,又取消了音乐课,略知一点点贝多芬也是后来的事情,对于巴赫,我是全然不知。所以不忘,是因为小说中的那个桥段,因为干净优雅的男子,因为被邀约欣赏音乐的长发女人,最重要的,是未知而神秘的巴赫音乐。

好多年过去了,我的孩子开始练弹巴赫的《小步舞曲》,五岁多的小琴童,柔嫩的小手在琴键上舞蹈,旋律流淌而出。我终于欣赏到了巴赫音乐,一时间唤醒了隐逸多年的记忆,我有着说不出的感慨,这对于我,竟然是巴赫音乐的启蒙。而真正聆听巴赫音乐,却是在一盘磁带里。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些音像公司开始引进国外音乐,也许是为了迎合当时音乐修养尚浅的大众,选择的乐曲多是旋律清新、通俗易懂的短章或小品。法国流行乐钢琴家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音乐专辑,就是这时在中国发行并火爆的。克莱德曼与电声乐队全新方式的音乐演绎,如山涧幽泉、碧浪清风,让封闭了多年的中国普通音乐爱好者,体验了从未有过的音乐感受。其中一曲《一路平安!玛利亚》就是巴赫的音乐,华丽静美的和声中,悠长而抒情的旋律通透心田,洋溢彩云般的美感。后来我才知道,这首近三百年前的巴赫作品,沉寂了一个半世纪,被法国伟大的音乐家古诺配上浑然天成的旋律后,方为世人所识。每次看到曲谱上印着巴赫—

.

古诺时,直叹人生知己是多么难逢难求!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知遇,因碎琴成为千古绝响,然而在我看来,这里面却有着万般的幸运,毕竟,他们生活在同一国度,共处同一时代,而古诺与巴赫的音乐共鸣,却是穿越了百年,隔着不同的国度才迟迟相遇的。

世间事总有惊人相似的一面,《G弦上的咏叹调》与《一路平安!玛利亚》一样,分分秒秒的沉寂中,也消逝了一个多世纪。在湍急的历史洪流中,文化接续的哑音或断层,要在整体社会大背景下深层梳理,才能得到辩证的解析。一个多世纪的浪潮,淘沥多少岁月流沙,湮没多少时光物像,也凝练多少史海沉香。《G弦上的咏叹调》作为巴赫《管弦乐组曲第三号》中的第二乐章,直到邂逅德国小提琴家威廉密,才抒放了无人堪解的天籁妙音。这位伟大的作曲家与巴赫跨越时空的牵手,让《G弦上的咏叹调》迎来了蓬勃的春天,以至于这个乐章的影响力,远超了《管弦乐组曲第三号》,沉静而天才的巴赫和他的音乐,越来越为后人熟知并热爱。

如同在宇宙中发现新星系,人们发现,巴赫的音乐充满了探究不尽的奥秘和神奇的魅力。当上苍又姗姗送来一位巴赫音乐的知己时,一个转折点石破天惊,至此,西方音乐史注定重新改写,他就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门德尔松。门德尔松执棒指挥了巴赫未公演的遗作《马太受难乐》后,巴赫音乐的辉煌,才算真正隆重地开启了。直到今天,巴赫依然影响并帮助人们认识音乐、提升并启迪对音乐的感知力和创造力,他为巴洛克音乐画上了绚美的句点,也使现代音乐的创作,拥有了取之不尽的源泉。

巴赫在莱比锡生活了27年,就像所有生物皆受基因影响一样,文化与艺术的基因,一定会在一个区域或一个民族中延续。德国的莱比锡被誉为音乐城,据说全城的人几乎都掌握小提琴等一些乐器的演奏技艺。音乐在这里成为生活必需品,人人离不开。欧洲一些国家的夏日露天音乐会,也源自于此,因而音乐,浸润大众生活的角角落落,是巴赫,是音乐,一代又一代人,承续着、递进着,于灵魂深处扎下了根。

20年前,德国科隆初秋的午后,蓝天下,金黄的叶片零星飘落,海洋气息浓郁的秋风,柔婉和缓,我的小妹流连在莱茵河畔。忽然一缕乐音飘来,小妹寻声望去,只见岸边树荫里,一位老者安然地弹着钢琴。秋风撩起老人灰白的发丝,一架落满岁月痕迹的钢琴,一张沧桑的面庞,像在讲述光阴的故事,小妹惊讶极了。乐音袅袅,超越了国界,超越了种族,超越了信仰,漫过莱茵河细细的波纹,氤氲在古老城市的每一条街巷……犹如磁石一般,小妹被深深吸引,在音乐声中,那个午后的时光,仿佛浓缩了世纪经年。直到今天,每当闲聊音乐说到这个细节,小妹的双眸总是溢满怀想和沉醉。

在我的意识里,经常固执地以为,某些人注定是为什么而存在的,就如巴赫,他是专为音乐而生。他不仅给世界留下了丰厚的音乐作品,也给后人留下了求索艺术的精神。生长在音乐世家的巴赫,对音乐充满不懈的探究,他终其一生在修炼,抄写欧洲大师们的音乐经典,悉心研习,汲取精华。巴赫那些超乎想象的旋律,多彩的音乐作品样式体例,以及键盘乐器上的十二平均律,似乎只有上帝赋予的神手,才能被洞开并焕发其绚烂光彩——或许这样几幕想象,更切合当时的情境:一支支磨秃了的羽毛笔,一页页写满音符又被撕掉重来的乐谱,一双已然昏花又过度劳累愈加模糊的眼睛,即使最后失明,都在叠加着岁月的厚度、音乐的分量……

巴赫作品繁多,有协奏曲、奏鸣曲和歌曲以及宗教音乐,各种曲目竟有800多首。遗憾的是,巴赫如此多产,如此尽其所能地创作再创作,生前并未享受到音乐带给他的荣耀,这与如今某种世象形成多么巨大的反差。纵观当下某些所谓艺术,似乎还没等人们转过身来,就已失去了生命力,却获得无以比拟的追捧和盛誉,这何尝不是对艺术的藐视与嘲讽呢!巴赫音乐之情形,无论是时代的悲哀,还是社会的悲哀,抑或是巴赫的人生悲哀,都已消融在时光长河里。抖落岁月尘埃,几百年后的今天,巴赫拥有了巨大的荣光与辉煌。这荣光与辉煌,就是当今世界的每一方热爱音乐的角落,都有巴赫的音乐在奏响,那是沉淀过后的经典,是经典魅力的永恒。那天晚上,电视播放一则汽车广告,灰色渐变的调子,画面精致沉稳、高贵典雅。面对荧屏我由衷赞美,说这款车真好,广告创意也好,配乐更好——孩子冲我一乐,音乐是巴赫的呀!我又愕然了。

被后人尊为音乐之父的巴赫,神奇的G弦,一根弦上谱写的旋律,天籁般《G弦上的咏叹调》,咏叹了巴赫人生凋敝的繁盛,孤独的喧嚣,咏叹了巴赫音乐的永恒与不朽。前无古人,后待来者,巴赫的音乐,于岁月的云光水影间流转……

(选自《石油文学》2016年第5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咏叹调巴赫小妹
让人闻风丧胆的巴赫
亨德尔《弥赛亚》中咏叹调的音乐分析与演唱研究
我是听巴赫的
清唱剧《以利亚》中两首男高音咏叹调演唱研究
一生都在争工资的巴赫
东游Q记
音乐之页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19期

北方文学·上旬的其它文章
七绝·老井记
五律·无题
五律·菊
七律·写在母亲节
七律·卜筑
七律·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