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新方案背景下高中阶段生涯指导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几点思考

2017-08-05 22:40安冬冰
新课程·下旬 2017年6期

(东北育才学校)

摘 要:开设高中生生涯指导课程,是填补基础教育生涯规划教育缺失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顺应高考改革的重要选择。就高考新方案背景下高中阶段生涯指导课程在实施理念、目标设计、内容选择、结构类型和实施评价等方面作出了的有效思考。

关键词:高考新方案;生涯指导;课程安排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尤其是2014年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指导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高中生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机遇,学生自我规划的时间真正从大学提前到了高中阶段。学校能以此为契机,开设高中生生涯指导课程,是填补基础教育生涯规划教育缺失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顺应高考改革的重要选择。因此,本文结合东北育才学校的办学特色,对高考新方案背景下高中阶段生涯指导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问题作以如下思考。

一、生涯指导课程的核心理念构建

围绕“为每个孩子准备好未来”的办学理念,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与实践,我校确立了“顺应改革,唤醒潜能,精准选课,科学规划,成就自我”的生涯指导核心理念,制定了从高一到高三不同年段的生涯指导课程内容,形成了层进性阶梯培养体系,建构了四大板块19项活动的“7·5·4·3”生涯指导课程群,通过生涯指导课程帮助学生确立未来的职业理想和当下的发展目标,成就最好的自己。

二、生涯指导课程的目标设计

围绕创新人才培养,学校把课程目标定位在:让学生掌握适应终身学习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形成终身受益的思维品质和健全人格,具有国家和民族情怀,具有国际化行为规范和创新能力,为成为未来社会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打好基础。根据学校的课程目标,结合生涯指导课程的核心理念,確定生涯指导课程的总体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职业,形成自我概念与职业概念,激发学生发展的动力,形成积极的心态,科学规划生涯发展路线,作出自己的生涯规划和生涯决策。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面临的发展任务,确定了高一年级以“生涯觉察与体验”为主,高二年级以“生涯探索和规划”为主,高三年级以“生涯决策与管理”为主的分年级课程目标。

三、生涯指导课程的结构类型和内容设计

(一)认知资讯类

1.集中授课: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学生能基本掌握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

2.软件测评:引入权威评估软件,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测评,辅助学生客观、科学、全面地探索自我。

3.学长指导:高三毕业生返校就自身经历、经验以及大学专业相关情况进行介绍分享。

4.生涯阅读:为学生提供《生涯指导专业资讯》,提供生涯规划方面的专业书籍,提供全国知名高校介绍、高校分类、专业特点等最新资讯。

5.展板/板报宣传:喷绘出一整套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宣传板。

6.午检广播:利用午检时间,通过广播向学生介绍最新职业或专业。

7.专题讲座:邀请知名家长或校友来校讲述职场故事,邀请高校老师介绍其所在系课程内容、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就业前景以及大学生活。

(二)调研体验类

1.参观考察:组织学生进入工厂、矿山、企业、高校、机关等参观考察,了解行业现状、职业环境要求、工作者的工作状态等。

2.跟随工作:到父母或亲人所在单位进行观察,观看别人的工作,有条件的话为所在单位提出合理化建议。

3.职场体验:在某些职业领域寻找实习和实践的机会,做志愿者、兼职工作等。

4.生涯人物访谈:对生涯人物、父辈的职业理想与现实进行访谈,了解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选择历程、社会经验及人生情感。

5.职业微视频:制作8~10分钟的职业微视频。

(三)主题活动类

1.主题班会:以“规划未来,幸福人生”“我的未来我做主”等为主题开展班会。

2.辩论赛:开展一系列与职业选择有关的辩论赛。

3.演讲比赛:开展以生涯规划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4.生涯论坛:分组开展生涯规划方面的论坛活动。

(四)生涯决策类

1.职场调查报告: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职场调查报告》。

2.生涯规划书:编制“我的生涯规划”,填写《生涯发展规划书》。

3.高考志愿填报:为学生报考大学与专业提供有效指导。

四、生涯指导课程的实施

生涯指导课程需要改变常规的授课模式,重视学生的参与、内省、自我规划与自主改进。首先,将生涯指导课程纳入到学校课程体系的必修课范畴,进入课表成为一门系统学习的课程。其次,采用四大板块19项活动方式展开学习,由浅入深,逐步落实。在实施的过程中,既能满足全体学生对生涯发展的共同需要,又能促进每位学生个性化的生涯发展。

五、生涯指导课程的评价

(一)教学评价

通过调查问卷或师生座谈的方式,了解该课程开设、实施的情况,以调整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使课程有助于学生的生涯发展。

(二)学习评价

将学生生涯指导课程的学习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的一项内容。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极性评价相结合,采用课堂讨论、职业调研和成果呈现等多种评估方式。

参考文献:

[1]谢伟.关于普通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几点思考[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7).

[2]韦立君.国际视阈中我国高中生涯教育的课程设置[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3).

作者简介:安冬冰,教育硕士,高级教师,沈阳市首期一线教师科研骨干,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学校课程。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