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动”处理

2017-08-05 04:47颜孙乐
新课程·下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水球经线探究

颜孙乐

(福建省晋江市灵水中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各种版本的教材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最为显著的变化是在每章节中都安排了各种形式的“活动”,并且这些“活动”同旧教材的课后“思考和练习”相比,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下面就以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为例,谈谈“活动”的处理。

一、“活动”类型

(一)导入型

1.课前导入型。如P22“活动1”:“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但有人却把地球称为‘水球。‘地球与‘水球这两种说法的依据是什么?你能告诉大家吗?”

2.课堂导入型。如P39“活动3”:“想一想,世界人口增长有哪些主要特点?有人说我们正处在一个‘人口爆炸的时代,你能解释其中的含义吗?”

这些“活动”不仅发挥了导入新课或者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型

1.课外探究型。如P94“活动4”:“如果你的家乡引进外资发展经济,你认为当地有哪些优势?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外商进行合作?”

2.课堂探究型。如P16“活动3”:“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是按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转动?如果从南极上空看,情况又会怎样?”

这类“活动”通过学生的探究分析,总结出某个地理知识内容、规律,既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地理知识,又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巩固型

1.课堂巩固型。如P40“活动”:“阅读上面材料,解答下面问题:2001年初,湖南省的总人口为6562万,出生率为1.15%,死亡率为0.68%。请你计算一下2001年度湖南省自然增长的人口有多少?”

2.课后巩固型。如P21“活動2”:“说出贝贝站立点的经度和纬度。”

这类“活动”恰恰可以起到对知识内容的复习、巩固和再认识的作用。

(四)应用型

P29“活动2”:“调查家乡的地形,告诉大家,你的家乡是以哪一种地形类型为主;根据你的调查,举一实例说明当地地形对生活或生产活动的影响。”

这类活动的实践性较强,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是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特点,也是课堂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五)知识归纳型

如P19“活动3”:“完成下表,说一说纬线和经线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这类“活动”对知识内容起到了归纳总结、找出内在联系的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归纳结果进行展示,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会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活动”处理方式

1.导入型“活动”可作为新课的导入,一般把“活动”内容放在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也可在课前布置,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一开始就产生刨根问底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进一步活跃教学气氛。例如,在第一章“认识地球”的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P22“活动1”:“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但有人却把地球称为‘水球。‘地球与‘水球这两种说法的依据是什么?你能告诉大家吗?”来导入新课,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已经十多年了,怎么会有人把地球称为水球呢?它的理由是什么呢?学生带着疑问很认真地学习完这节课,而最后我们也要给学生解释清楚,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所以我们把地球称为‘地球,而叫‘水球是因为地球上海陆地比例为海洋占71%,陆地占29%”,让学生知道前因后果,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2.探究型“活动”是用得最多的一种类型,要有机地渗透到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和教师引导探究,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总结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上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中的“地球仪”时,我在讲台上拨动地球仪,让学生边观察地球仪的转动方向,边思考P16“活动3”:“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是按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转动?如果从南极上空看,情况又会怎样?”通过观察地球仪的演示,再结合时针的转动方向,很多学生都能说出“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是逆时针方向转动的;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是顺时针转动的”。

3.巩固型“活动”内容应该放在某个知识点或某个章节学习完后再进行,对教学内容起到深化总结、检查巩固的作用,让学生及时查漏补缺。例如,在上第三章第一节“世界的人口”中的“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这一部分时,当我讲完“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为了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我叫两个学生到黑板前来做P40“活动”:“阅读上面材料,解答下面问题:2001年初,湖南省的总人口为6 562万,出生率为1.15%,死亡率为0.68%。请你计算一下2001年度湖南省自然增长的人口有多少?”通过这两个学生的答题情况,我发现学生对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及其和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还是理解得比较透彻的。

4.应用(实践)型“活动”内容一般安排在课外进行,让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基本技能。例如,上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中的“陆地地形”时,我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完成P29“活动2”:“调查家乡的地形,告诉大家,你的家乡是以哪一种地形类型为主;根据你的调查,举一实例说明当地地形对生活或生产活动的影响。”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调查,了解到泉州市的地形比例约为:山地占50.5%、丘陵占28.5%、平原占21%,受地形的影响,人们的农业生产主要是以果树种植为主。通过这一方式,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达到学以致用,真正理论联系实际,并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知识归纳型“活动”一般放到课堂结束前或某些知识点学习完后再进行,让学生激活该堂课所学习的知识,将相关知识进行归纳连接,以便形成知识的有机联系。例如,学习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中的“地球仪”时,为了让学生区别纬线和经线的不同,我让学生自己总结并完成P19“活动3”:“完成下表,说一说纬线和经线有什么不同特点。”

学生通过比较纬线与经线的特点,大大加深了对纬线与经线的理解。

其中在教学过程中,我体会最深的是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中“地球仪”的“活动4”:“一架飞机从北京起飞,沿同一经线圈飞行,最终又飞回到北京。请问,它在飞行途中改变过方向没有?”我觉得这一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分析、探究、应用能力等,又能巩固前面学过的经线的特点,具体的操作如下:

学生认真观察地球仪,在地球仪上找出116°E和64°W组成的经线圈,学生演示飞机从位于116°E和40°N的北京起飞,沿116°E和64°W组成的经线圈飞行,最终又飞回到北京的过程。在这个演示过程中,我让学生思考“飞机经过北极点和南极点有没有改变方向?”这一关键问题,学生联系前面学过的知识已经懂得“北极点是地球的最北端、南极点是地球的最南端”,因而得出“飞机在飞行过程改变过方向”这一结论。

以上实例给我们教师一定的启示:考究教材活动的使用类型并充分利用好这些活动在地理教学中尤为关键,它能够帮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点的联系和迁移,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水球经线探究
好玩儿的太空水球实验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水球”实验再次亮相“天宫课堂”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高考地理中关于日期比例问题计算的探讨
《浮浮沉沉的水球》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水球比赛
为什么春节联欢晚会从晚上8点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