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回应促就“互动”的课堂

2017-08-07 19:26王芳幼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家长幼儿艺术

王芳幼

如果说课堂是一门艺术,那么课堂中如何回应就是一门小艺术。美国幼教专家凯茨認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表现为在教育工作中能运用缜密的知识作为判断和行事的标准,具有这种素质的教师能抓住孩子抛过来的‘球,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给孩子。”如何淋漓尽致地发挥这门小艺术在大艺术中的价值,一直是我们幼儿教师追求的目标。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这门小艺术却经常被我们所忽略,教师们都会精心设计教案,预设各种问题,而对于幼儿在课堂中即时生成的问题,则缺乏其价值的判断,致使许多良好的教育教学契机徒然流失。于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便出现了一些不良的情况,例如:“录音机式”回应、 “命令式”回应、“泛滥式”回应、“逃避式”回应、 “无厘头式”回应,等等。那么,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回应,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幼儿的自主学习,促进师幼之间的互动?我们作了几下几点思考。

一、精心预设——趋向“动态”的稳定

在课堂教学中,回应是提问的延续和提升,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值得每位教师认真研究与探讨。教师高质量的有效回应应建立在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的基础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机智。由于教师面对的是有鲜活生命的个体,而每个幼儿又具有鲜明的个体差异,幼儿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教育空间是巨大的。而回应作为集体教学活动的教学手段,教师实施回应并不是无章可循的,如果在课前认真对每个幼儿进行解读,详细了解他们经验积累的程度,组合各种语言行为的有利因素,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优化语言行为,教师才能在活动中得以自如、有效地回应幼儿的生成。如在组织集体活动“蒲公英”活动前,我首先剖析了活动的重点和核心价值,有意识地给幼儿布置任务,让幼儿回家收集各种资料,寻找天上的事物有哪些,飞在半空中的事物有哪些,低飞的又有哪些,让幼儿对这个活动有了初步的经验积累,于是,我在设计教案时,根据蒲公英由远到近,设计了三个问题:蒲公英飞到天上远远望去像什么?飘哇飘,飘到半空像什么?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这时又像什么?来突破难点,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只有在他们的现有经验之上精心设计教案,才能朝着教师预设方向前进,让动态的课堂趋向于相对的稳定。

二、有效回应——促就“艺术”的课堂

(一)耐心倾听,尊重幼儿

对教师而言,耐心认真地倾听是积极回应的前提,对于教师的问题,孩子有时表达不太正确,有时表达不完整。对此,教师不能对幼儿漠视,更不能直接否定,而要耐心聆听孩子的倾诉,分析孩子的生活经验,并顺应幼儿的思路,扩展孩子的思维。

(二)善于追问,拓展思维

追问是教师在幼儿回答基础上继续发问,或者是为了向幼儿确认某个信息,或者是为了向幼儿询问具体情况,或者是教师引导幼儿来精确回答问题,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问,起点在一问。”追问是提问的一种形式,是师幼之间常用的一种互动方式,教师的一次次追问,可以不断拓展幼儿的思维,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还可以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好奇心。

(三)抓住亮点,激发欲望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幼儿的反馈语言中,由于幼儿思维的局限性与语言词汇的贫乏,幼儿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想象:用一些简短的语句、凌乱的词语说了一大通却说不到重点上。面对这些,教师不应回避或斥责幼儿,而应及时捕捉幼儿回答问题中的亮点并抓住亮点,因势利导,对幼儿回答的出众点给予表扬、鼓励性的评价,这有助于孩子树立信心,进一步激发幼儿积极表述的欲望。

(四)梳理总结,提升经验

课堂中,幼儿反馈的信息往往是五花八门的,教师必要的梳理和总结是在幼儿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和提炼,这既能帮助幼儿将零碎的经验系统化和条理化,又拓展和深化了他们的生活经验,指导幼儿理解和应对类似问题。

三、留疑生成——提升幼儿的“自主学习”

幼儿教师要善于抓住孩子们抛过来的球,以适当的方式去接,但有许多临时生成的问题,教师与幼儿一时无法判断和解决。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切勿惊慌和焦虑。因为世上复杂疑难的事物多的是。再者,每个人的知识储备都是有限的。面对课堂内外各种活动中临时生成的各种复杂疑难问题,我们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地引导幼儿一起来观察、操作、求证、讨论等。如果问题当场解决不了,教师也可以大方地告知孩子们,让他们回家把问题说给家长听,发动家长也来参与讨论。这样集思广益,借助广大家长的智慧资源,很可能会解决许多难题。孩子们的语言转述能力和知识面也会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拓宽。真可谓一举多得。我们认为这样实事求是地面对各种疑难,让孩子们回家如实报告园内所碰到的解决不了的各种难题,充分调动广大家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帮助园内解决所生成的各种难题。家长们对我园这种不回避难题、实事求是、大胆开放的举措,也深以为然,非常支持,大力给予配合,并确实也解决了不少难题。例如,笔者所带的大班,曾经在课堂内生成了这么一个问题:地球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绕来绕去的问题,困扰了人类几千年,至今连动物学家也回答不了,因此“地球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久悬未决的难题,被称为著名的“千年问”。孩子们对这个在课堂上生成的生活问题,也普遍感兴趣,在班内争论了好几天,谁都说服不了谁。后来一个家长的表述,得到了我们大多数的教师和幼儿的认同,才基本上平息了这场争论。他的表述大意如下:

地球上先有“鸡”。那么这第一只鸡又是怎么来的呢?根据毫无争议的论断,鸡是一种家养的鸟类,而家鸡是由野(生)鸡驯化过来的。野鸡这种鸟类则是从某种爬行动物进化而来。从达尔文提出的一般动物都是“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进化”的“生物进化论”来说,地球上的第一只野鸡肯定是由某种爬行动物(可能是“翼龙”) 进化而来的。这应该是无可置疑的。而地球上的第一个鸡蛋,则是由地球上的第一只野鸡产下的。至于以后的“鸡”和“蛋”的次序,当然是先有蛋而后有鸡的,即鸡由蛋孵化而来,时间大约21天。

那位家长最后说,至于地球上的第一只野鸡到底是由哪种爬行动物进化而来,这恐怕很难彻底弄清楚。因为我们地球的最外层“地壳”,早已被无数次的火山和地震破坏得千疮百孔,其中的各种动物的化石也被破坏得面目全非。所以我们今天的人类是很难从出土的各种动物化石中找到或判断出各种具体的动物都是从哪种具体的动物进化而来。一般来说,我们人类只能从大的类别上提出动物们的大致进化的顺序。那就是:从“无脊椎动物”进化到“有脊椎动物”。 有脊椎动物的进化顺序则为: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爬行动物又分别进化为“鸟类”和“兽类”(即“哺乳动物”)。

优秀的课堂不仅仅体现在幼儿在这过程中学到了什么,体验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自己去学习、探究、发现、解决,让活动的价值得到延伸和伸展,让幼儿的学习更为主动。在故事教学中,教师一般以完整的一个故事呈现。但在绘本《克里克塔》中,教师观察到幼儿在课堂中的积极看书欲望,适时生成了这样一个环节:不呈现后半部分的故事。当幼儿正回味在绘本的意境中,教师却画上了一个句号,通过语言激励让幼儿自主去寻找故事的下一部分。

教师:很遗憾,故事的下半部分我们都看不到,你觉得到哪儿去能看到呢?

幼儿:妈妈和我借书的地方。

幼儿:书店。

教师:我们课后一起去找找,请找到的小朋友把故事的下半部分讲给同伴听。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应关注教学过程中幼儿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并适时地予以恰当回应。教师只有以合理有效的回应方式,才能促进师幼之间积极互动,促进幼儿知识结构的内化,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从而促成一节节优质的课堂、艺术的课堂、互动的课堂。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秋瑾幼儿园)

猜你喜欢
家长幼儿艺术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纸的艺术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家长请吃药Ⅱ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