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月亮掉水里了

2017-08-07 20:59龚治勇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手电筒猴子月亮

龚治勇

活动目标:

1.欣赏图画,理解猴子捞月的故事内容;

2.通过小实验,观察并了解物体在水中成像的现象;

3.懂得遇事动脑筋、想办法。

活动准备:

猴子、月亮图片、《猴子捞月》PPT课件、每组一盆清水、一个手电筒。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谈话,激趣导入

1.猜谜语,引出月亮。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有时挂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谁能猜出这是什么?

2.出示月亮图片,组织讨论。

师:对,就是月亮,月亮的家在哪儿?有一天,调皮的月亮却来到了地上,它遇到了一群可爱的小猴子,他们之间到底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二、观察探索,理解故事内容

1.播放PPT课件一:发现月亮。

師:创设故事情境:天黑了,月亮悄悄地升上了天空,咦,这里有一口圆圆的井,跳下去痛痛快快地洗个澡吧!今天的夜色真好啊,猴儿们也出来在林子里欢快地玩耍……

师:谁第一个发现了井里的月亮,它的表情怎么样,它说了什么?请小朋友们一起学一学。接着哪些猴子依次发现了井里的月亮呢?它们的心情怎么样?

2.播放PPT课件二:众猴捞月。

师:猴子们都叽叽喳喳地闹成一团,你们帮猴子想想办法吧!(幼儿各抒已见说出自己的办法)

师:我们一齐来看看猴群们是怎么做的?猴子捞到月亮了吗?为什么?(请幼儿完整地讲述猴子是如何捞月的)

3.播放PPT课件三:月亮在天上。

师:猴子们为什么捞不到月亮?月亮到底在哪儿呢?

4.师提供道具,幼儿分小组操作观察。

师:幼儿用手电筒当月亮,水盆当井(幼儿分小组操作观察)。

师:水中“月亮”的影子是什么样的?用手去捞,“月亮”变成什么样了?

(幼儿感知:水面平静,月亮是圆的;用手一抓,水面有波纹,影子就碎了;手电筒一移开,月亮就不见了,原来井里的月亮就是天上月亮的影子。)

三、完整欣赏故事,深化故事内容

师:故事的名字叫什么?猴子捞到月亮了吗?你觉得这是一群什么样的猴子?

师:从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活动延伸:

1.在图书角投放小猴子和月亮的道具,幼儿讲述故事《猴子捞月》。

2.夜晚和爸爸妈妈一起观察月亮的变化,记录下来,并制成自制小书《我眼中的月亮》,放在图书角供大家分享。

教学建议:

1.结合大班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发展水平以及故事本身的趣味性,教师可采取先分段阅读,再完整阅读的形式感知理解故事内容,让幼儿在分段与整体中建构故事的整体脉络。为激发幼儿持续的阅读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以生动形象的视频、形象直观的课件,在观察、思考、讨论中发展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本次活动的难点是观察并了解物体在水中成像的现象,大班的孩子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因此,为突破难点,教师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科学启蒙教育。教师应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中发现月亮在水中成像的现象,建构新的水中成像的知识经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内容。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津区白沙幼儿园)

猜你喜欢
手电筒猴子月亮
古旧手电筒的“新”故事
男猴子和女猴子
淘气的猴子
猴子出海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神奇手电筒
永远的新猴子
砸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