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关键、突破难点、强化源头控制—四川省甘孜州包虫病防控经验

2017-08-07 23:46邹国腾
中国动物保健 2017年7期
关键词:包虫病甘孜州驱虫

邹国腾

包虫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老病,在青藏高原甘孜州地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千年,甚至幾千年。包虫病还是一个自然疫源性疫病,其终末宿主为犬、狼、狐狸,中间宿主为羚羊、藏羚羊等,在野生动物中可形成完整的自然循环链。对包虫病生活史的认识已非常清楚,防控技术也比较成熟,包虫病的防控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源头控制是其防控关键所在,难点是流浪犬的管理,免疫,犬驱虫,犬粪、病害内脏无害化处理等重要环节技术措施到位落地和长期坚持。

1甘孜州包虫病防制背景

1.1流行范围广,危害程度深

包虫病疫情在全州18个县(市)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图1),石渠、色达、德格、白玉、理塘5个纯牧业县的危害尤其严重。截止到2015年底,人的病例已分布全州81.59%的乡镇,受威胁人口高达80.5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73.65%,全州人群患病率达 1.72%,石渠县患病率高达12.09%。据全州三次动物疫病普查汇编资料显示,甘孜州畜间包虫病平均感染率为47.57%,其中:1981-1989年16个县调查统计,牦牛的感染率为13.89%~91.76%,平均感染率为62.83%;绵羊的感染率为19.37%~90%,平均感染率为43.43%;山羊的平均感染率为32.76%。犬只感染率达17.39%~65.45%。

1.2流行因素复杂,防控难度大

甘孜州主要传染源犬只数量庞大、污染面广;泡型包虫病中宿主啮齿类动物分布广,种群数量大;犬只和家畜、犬只和啮齿类动物、野生犬科动物和家畜、野生犬科动物和啮齿类动物间形成4条完整的包虫病传播链,防控难度很大。另外石渠县、色达县等五个纯牧区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混合感染也很普遍。

1.3报告病例多,因病致贫、返贫现象严重

截止到2016年,全州累计报告包虫病病人13 885例(其中:治愈564人、死亡807人),现有病人12,514例,占全省现有病人总数的90%,其中石渠县患病人6,444人,其中泡型3,927人,占60.94%,囊型2,337人,占36.27%,混合型67人,占1.04%,分型不详113人,占1.75%。另外,目前所有防治手段包括监测手段都是针对细粒棘球绦虫,对泡型包虫病的防控缺乏有效手段,关键是对野生动物和啮齿类动物无法管控。同时,由于流浪犬只泛滥,牧民存在玩狗、私屠乱宰牛羊等不良行为,造成包虫病在甘孜州高发。

2甘孜州包虫病综合防治攻坚战行动计划

2.1州委书记专题研究甘孜州包虫病防治

2015年9月23日,甘孜州州委书记刘成鸣在康定召开的包虫病防治工作专题研究会议上安排部署了我州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他要求:①控制源头,从2015年10月-2016年3月,由公安、武警、民兵牵头,集中消灭野犬;严格实行家犬限养制度;由农业畜牧局牵头,严格牲畜定点屠宰,凡是违法的坚决取缔;开展犬只定期驱虫,做到“月月驱虫、犬犬投药”,控制源头。②普查疫情,州、县卫生、畜牧部门进一步摸清人、畜感染情况,加强日常监测。③强化宣传,由宣传部牵头,农业畜牧、卫生部门参与,制作包虫病预防知识专题片、画册,电视台每天播放宣传,开展包虫病防治知识“进家庭、进农村、进寺庙、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等活动。④管住水源,由水务、环保、住建部门负责,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强县城、城镇污水、垃圾、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十三五”期,县城的垃圾、污水要集中处理,农村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分片区集中处理。⑤集中治疗,要做到“应查尽查、应治尽治”,对查出来的人要集中治疗。⑥落实责任,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州县联动、以县为主,部门联动、综合施策,特别是公安、农业畜牧、卫生、水务、宗教等几个主要部门,要尽职尽责,落实责任。⑦严格考核,把包虫病防治工作纳入卫生重点工作进行考核,对县、特别是石渠县,这几年重点工作阶段性考核,部门要作为急难险重任务来考核。⑧争取支持,将包虫病防治纳入国家、四省藏区专项规划和四川省卫生、农业畜牧等部门专业规划,争取项目更多支持。整合州县投入资源,解决必须投入的资金。

2.2“1+2+6”工作方案

自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到甘孜州调研包虫病防治工作后,州包虫病防治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贯彻落实俞正声主席指示精神,州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包虫病防治工作,并制定完善了包虫病综合防治攻坚战“1+2+6”工作方案,上下一心、主动作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部署。2015年11月2日,州委副书记、州人民政府州长益西达瓦主持召开了全州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视频会议;2015年11月10日,国家在成都召开了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启动会;2015年11月13日,州委、州政府在石渠县召开全州包虫病综合防治攻坚战暨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动员电视电话会议。这三个会议全面打响甘孜州包虫病防控的攻坚行动。“1+2+6”工作方案中的“1”是指成立一个指挥部,成立一个甘孜州包虫病防治攻坚指挥部下设一个办公室(简称包办)。“2”是指依据两个相关文件:一个是2015年11月9日,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下发的《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一个是2015年11月11日,州委州政府印发的《甘孜州包虫病综合防治攻坚战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6”是指甘孜州包虫病综合防治攻坚战六大专项行动方案:犬只规范管理专项行动,畜间传染控制及灭鼠草原建设专项行动,全民健康教育专项行动,饮水安全专项行动,筛查治疗及扶贫救助专项行动,寺庙僧尼包虫病综合防治专项行动。同时,我州还出台了《甘孜州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责任追究办法》《甘孜藏族自治州犬只规范管理办法》《甘孜州牲畜屠宰管理办法》三个管理办法,以确保包虫病攻坚重点工作及责任分工。endprint

2.3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

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四川省省長尹力、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及省卫计委、农业厅、公安厅、水利厅主要领导都带队深入石渠开展调研督查,国家、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国家、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领导和专家更是多次深入石渠开展工作调研、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和工作督查。就一个单一病种的防控得到国家主要领导人及各级党政如此高度的重视,并把石渠县作为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县,拨付专项防控经费,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

3甘孜州畜间包虫病工作开展情况

3.1传染源控制情况

3.1.1实施养犬许可制度,强化犬只规范管理全州严格执行在牧区的农户只能养一只,牧户养两只,寺庙可以养三只。石渠县按照“见人、见房、见户、见犬”的标准,使每一个犬有一张照片、户籍信息,犬只信息全部录入信息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坚决扑灭无主和疑似染疫等犬只。截止到2016年底,全州登记家养犬10.56万只(石渠县18,368只);配合公安部门无害化处理扑杀染疫及疑似染疫犬尸体(无主犬及超限犬)6.3万只(石渠县22,825只)。

3.1.2犬只驱虫与犬粪无害化处理按照“犬犬投药、月月驱虫”要求,对登记管理犬定期投药驱虫,对犬粪进行无害化处理。从2016年4月-2017年5月全州累计驱虫219.324万只次,登记家养犬驱虫覆盖率达95.95%。在全州推广建设以牧户为单位的小型犬粪无害化处理池,进一步规范了犬粪无害化处理。石渠县将每月10号确定为犬驱虫日,聘用了169名专职犬驱虫员,制作发放畜间包虫病防控“犬驱虫、羊免疫”明白卡,实行“三方签到制”。

3.2中间畜主防控

3.2.1全面实施羊免疫全州各县按照“对存栏羊只进行全群免疫,首免后一个月加强免疫一次,对新生羊只进行补免”的技术要求,开展了高密度、高质量的免疫工作,2016全州共免疫羊只236.2325万只次。免疫新生羊12.9951万只,免疫率达到83.13%,超过年度任务13个百分点。2017年已完成免疫97.7365万只,免疫新生羊9.67万只。

3.2.2强化牛羊屠宰监管,严格牛羊病变脏器无害化处理全州已建成的牛羊定点屠宰场100%派驻官方兽医实施屠宰检疫工作,在实施屠宰检疫时,对肝、肺等包虫病主要寄生部位进行专项检查,对检出的牛羊病害脏器严格实行无害化处理,严禁出售、馈赠、丢弃、饲喂动物。截止目前,全州检疫牛35,460头,羊2,788只,检出并无害化处理病害脏器7,188套(其中:石渠检疫牛9,354头,羊1,389只,检出并无害化处理病害脏器牛925套,羊143);病害脏器无害化处理率为100%。

3.2.3切实加强鼠害防治以高原鼠兔、青海田鼠为主要防治对象,结合草原植被恢复与人工种草等工作,采取毒饵诱杀、器械捕杀、招鹰猎捕等物理、化学、生物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措施,通过组织鼠害专业化防治队伍、动员群众广泛参与,对农牧民定居点及外周1公里半径内实施灭鼠并恢复草地植被,有效控制鼠类密度。石渠县89个农牧民定居点灭鼠开展率已达到100%,其中2016年完成46个定居点灭鼠工作,2017年4月对89个定居点再次逐一灭治。

2017年5月25日-6月4日,甘孜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西南民族大学、石渠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启动实施了“石渠县啮齿类动物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调查针对石渠县不同区位和气候条件,将牧区分为西区、东区和中区三个片区,每个片区随机选择2个乡镇,采取现场捕鼠,现场剖检的方式开展,共完成鼠类剖检503份,送检病料135份,由西南民族大学开展分型测序等更进一步的检测。下一步,石渠县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将按照本次调查的方法,对石渠牧区剩余的12个乡镇逐一开展,以完善调查基础资料。

3.2.4采用包虫病快速检测卡开展现场检测2017年5月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石渠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石渠县采用“牛羊包虫病抗体快速检测卡”和“羊包虫Eg95免疫抗体快速检测卡”各200份,利用现场采样的机会对牧区18个乡镇的牛和11个乡镇的羊进行了现场检测,本次检测牛羊的血清样本将送州动物疫控中心实验室及大专院校采用ELISA和PCR进行检验复核,检验快速检测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便在今后现场检测中推广应用。

3.3动物疫情监测

2016年按照包虫病流调方案,全州各县共检测各类样品25,746份,其中血清样品14,091份(牛11,754份、羊2,436份)、犬粪样品9,822份、组织样品1,130份、鼠类样品703份。

3.3.1开展实验室对比实验按照省包办的要求,州动物疫控中心与州疾控中心开展了犬粪抗原双重平行检测及结果比对工作,结果表明:我中心实验人员检验技术水平可靠。

3.3.2包虫病粪抗原检测2016年3月采用ELISA方法检测来自石渠县7个乡镇37个村犬粪样品1,184份,占比35.05%;理塘县2乡3村驱虫后的犬粪样品104份;2016年8月检测来自石渠等9县犬粪样品780份;2016年11-12月检测来自11个县犬粪样4,372份;2016年12月检测来自石渠县9个乡驱虫后3天内的犬粪样品360份;2017年6月检测来自石渠县19个乡驱虫的犬粪样品632份。通过检测表明,我州犬只感染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但是要达到国家4%的标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3.3包虫病血清学检测2016年11-12月采用ELISA方法检测来自12个县的牛羊血清样品5,169份;2017年全州18个县已采送牛羊血清样品5,621份,其中石渠2,070份牛血清已送四川农业大学检测。

3.4人员防护

依托动物防疫应急补助项目资金,2016年按照每人500元的标准,2017年按照每人350元的标准为州、县、乡、村防疫人员配备了防护用品3,963和6,900套。endprint

3.5防控能力提升

3.5.1强化技术培训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分类培训,分层施教。一是突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学习。先后派员赴新疆、山东、青海等地参加全国包虫病防治研讨会,学习包虫病防控关键技术;并邀请国内包虫病著名专家到我州开展防控研讨、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同时,省、州、县专家还深入基层,针对不同层级、不同岗位人员,以藏汉双语方式现场教学,实地演练。据统计,全州共举办培训班86期,培训人员达 9,430人次。

3.5.2加强行业从业人员培训针对屠宰人员、畜禽产品加工经营者和牲畜贩运户等从业人员,及时开展了《动物包虫病防治知识》、《病害脏器无害化处理规范》等培训,增强了他们的自我防护能力和参与包虫病防控的自觉性。

3.5.3开展全民健康宣传教育编印发放藏汉双语的畜间包虫病防控知识手册、挂图2.5万余份。开设包虫病健康教育课,向学生发放包虫病防治知识宣传读物,教学《包虫病防治儿歌》,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配合做好“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寺庙、进家庭”宣传教育活动(图2)。全州共开展大众宣传活动200余次,发放培训资料65,439份,宣传覆盖率达100%。石渠县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和手机短信进行广泛宣传。

3.5.4包虫病畜间防控基础设施建设在蒙宜镇、色须镇、虾扎镇、阿日扎乡和洛须镇各建1个规模为500平方米的牲畜集中屠宰场,项目总投资为1,05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840万元,地方配套210万元),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受气候影响,已停止建设,今年4月开展装修及设备安装工程。在尼呷镇建设动物防疫中心业务用房2,500平方米、外建内修,实验、检验设备购置、乡镇站,项目总投资1,25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250万元,截止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二装,受石渠县气候因素,今年4月起开展附属设施建设工作。

3.6包虫病防控技术研究

自“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四川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孜州动物预防控制中心与四川农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重庆澳龙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共同攻坚克难,分别在石渠县和康定市开展了《牦牛包虫病免疫技术应用推广》《基于IPOCKIT平台的犬包虫病现场快速诊断技术应用》《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石渠县水源、土壤及犬粪便中细粒棘球与多房棘球绦虫虫卵的检测与灭原技术研究与应用》《藏区动物包虫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包虫病病原生态学研究》等科研项目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应用工作,部分成果已应用于防控第一线。

4取得成效和经验教训

2015年11月,甘孜州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暨甘孜州包虫病综合防治攻坚战正式启动,我州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科学、综合施策”的防治原则,建立健全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履职、区域联防、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指挥机构和办事机构,明确了州县卫生计生、农业畜牧、公安、民族宗教等32个部门在包虫病防治中的职能职责。通过试点工作的实施,全州实现了由卫生防疫系统单兵作战向多部门各司其职合力攻坚,基层组织和农牧民群众由单纯等靠要、被动参与向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寺庙由公开干扰转向不公开反对;传染源难于管控向有人管、愿意管、规范管理转变,群众由过去落后的卫生习惯向良好的健康习惯等五大可喜转变。实现了包虫病防治到乡、到村、到户、到人、到犬、到畜“六到位”,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得到较好落实,有效改变了过去防控工作中呈现的“三重三轻一缺位”怪象(重治轻防、重人轻犬、重标轻本,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缺位)。总结起来主要经验就是:党政重视是前提,源头控制是关键,科学技术是支撑,部门配合是保障,群众参与是基础。

5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5.1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我州兽医诊断检验实验室建设严重滞后,动物防疫冷链体系建设缺损,牧民定居点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缺失。

5.2包虫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具體问题

5.2.1犬只包虫病感染率仍然居高犬只感染率虽呈明显下降趋势,但距2017年达到4%的控制标准仍有相当差距。且因目前采用的ELISA检测方法只能检出细粒棘球蚴绦虫,不能检出多房棘球蚴绦虫。西南民族大学采用分子生物学(PCR)方法对来自石渠的100份犬粪的分型检测结果看,多房棘球蚴的检出率远高于细粒绦虫,也就是说,犬只包虫病的实际感染率是高于检测数的。

5.2.2免疫工作仍然存在死角和空白由于我州地域辽阔,加之基层防疫队伍人员少,文化程度低,专业素质弱,不排除出现漏免的现象,同时在免疫档案的填写上呈现不完整、不规范的情况。

5.2.3牲畜调运前包虫病专项抽检存在漏洞①产地检疫工作不完善;②流通环节监管难度大。

5.2.4犬粪及牛羊病害脏器无害化处理难度大甘孜州牧区幅员辽阔,有近半年时间牧民游牧在夏秋远牧点,居住分散,一是无法建设固定的无害化处理设施;二是对犬粪无害化处理的监管难度大;三是农牧民自宰自食部分牛羊病害脏器的收集、无害化处理困难大。

5.2.5野生动物防控难度大甘孜州狼、狐等包虫病终末宿主数量多,防控工作是空白;啮齿类等中间宿主分布广,种群数量大,不结合草原综合治理,单纯的开展灭鼠,效果甚微。

5.2.6防治技术力量和人员不足①人员不足;②专业技术水平不高;③非专业人员比例较大。

6小结

在包虫病防控的道路上,按照州委、州政府及州包办的统一部署要求,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切实推进“四个结合”:把包虫病综合防治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把包虫病综合防治与寺庙综合整治相结合,把包虫病综合防治与草原生态建设、鼠害治理相结合,把包虫病综合防治与社会治理相结合。抓好“五大关键环节”:①强化源头管控,加强犬只规范化管理,继续落实“犬犬投药,月月驱虫”措施。②强化无害化处理,加快推进“户用犬粪无害化处理池”建设,全面推行“病害脏器有偿回收”制度。③强化基础免疫,有效保护易感家畜。④强化草原灭鼠和草原生态综合治理。⑤加大包虫病流调监测力度。落实“三个保障”:科技支撑、资金保障、人员充实。endprint

猜你喜欢
包虫病甘孜州驱虫
生猪驱虫正当时
加强甘孜州教育事业以促进藏文化保护的几点思考
驱虫产品怎么选
家里主子这么多驱虫怎么办
包虫病科普课堂:认识它 预防它 根除它
健康中国,哪儿都不能落
夏季猪群驱虫抓好五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