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土壤含水量下施氮量及施氮时期对西藏春小麦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2017-08-08 05:49戴相林马瑞萍廖文华高小丽王姗姗文华英
西南农业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小穗水氮春小麦

戴相林,马瑞萍,廖文华,高小丽,王姗姗,文华英

(1.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西藏 拉萨 850000; 2.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西藏科学观测实验站,西藏 拉萨 850000;3.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西藏 拉萨 850000)



不同土壤含水量下施氮量及施氮时期对西藏春小麦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戴相林1,2,马瑞萍3,廖文华1,2,高小丽1,2,王姗姗1,2,文华英1,2

(1.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西藏 拉萨 850000; 2.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西藏科学观测实验站,西藏 拉萨 850000;3.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西藏 拉萨 850000)

【目的】研究不同水分含量下施氮量及施氮时期,对西藏地区春小麦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方法】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不同水分含量、施氮量及施氮时期下,春小麦株高、茎粗、地上部生物量、结实小穗数、不孕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和产量,并对这些产量构成要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水氮互作下春小麦地上部生物量、茎粗、结实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对产量的贡献大小如下,穗粒重>地上部生物量>结实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茎粗。【结论】水氮互作对春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较为复杂。在生产实践中,需要结合当地土壤水分条件,根据不同的育种目标或栽培目的确定最佳的水肥耦合方案。考虑到目前过量施肥导致的生态环境压力,在以追求春小麦高产为目标的前提下,应尽量做到减少氮肥施用量。结合本研究内容,推荐在土壤相对含水量55 %~60 %时,在春小麦拔节期或抽穗期追施氮肥,总施氮量不宜超过0.6 g/pot。

土壤相对含水量;施氮量;施氮时期;农艺性状;产量

【研究意义】土壤水分含量、施氮量和施氮时期对小麦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水分和氮素对小麦生长的影响不是孤立的,还在于它们之间的耦合效应,只有掌握合理的水肥使用量和施用时期,才能充分提高小麦的水肥利用效率,获得理想的品质和产量[1-3]。【前人研究进展】宋妮等研究表明,拔节期水分胁迫对冬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具有较大影响,而对千粒重影响最敏感的时期是灌浆期[4]。王月福等认为增施氮肥可明显提高小麦生育后期的吸氮强度,是提高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基础[5]。陈竹君等研究显示,适宜的水分条件有利于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和运输,水肥条件改善能明显增加小麦地上部及整体植株生物量[6]。【本研究切入点】小麦是西藏自治区的主要粮食作物,面积和产量仅次于青稞,居第二位。全区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约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20 %和25 %[7]。藏春951是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十五”期间选育和审定的高产、抗倒伏、抗旱、优质的小麦新品种,是适合河谷农区品种更换的首选品种[8]。但西藏地区春小麦水肥管理比较粗糙,使水肥效应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研究不同土壤含水量下施氮量及施氮时期,对西藏地区春小麦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藏区春小麦实现节水节肥和高产优质生产提供科技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15年3月至2015年7月,在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原种场温室内(E: 91°2′24.87″; N: 29°38′30.74″)进行。供试作物品种为中筋春小麦-藏春951(Zangchun 951),于3月31日播种,7月12日收获。供试土壤采自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5号试验田0~20 cm耕层土壤,土壤为轻壤土,土壤基础理化指标分别为:有机质17.5 g/kg,全氮0.78 g/kg,水解氮43.0 mg/kg,速效磷66.3 mg/kg,速效钾44.5 mg/kg,pH 7.85,田间持水量21.0 %。生育期内温室最高温度39.0 ℃,最低温度9.8 ℃,平均温度21.7 ℃;温室最高湿度88.1 %,最低湿度2.1 %,平均湿度31.9 %。采用盆栽方式种植,塑料瓷盆高25 cm,盆口直径30 cm,盆底直径20 cm。

1.2 试验方法

试验分别在W1(维持土壤相对含水量35 %~40 %)、W2(维持土壤相对含水量55 %~60 %)、W3(维持土壤相对含水量75 %~80 %)和施N(每千克干土施N 0.05 g)配合条件下,按照春小麦3个生育时期:拔节期(B)、抽穗期(C)和灌浆期(G),设计完全组合试验,另加一个绝对对照(低水,不施氮),共25个处理,重复5次(表1)。每盆装干土6.0 kg,氮肥用尿素(含 N 46 %),按照方案规定用量和时期施入。磷肥用过磷酸钙作底肥,按每千克干土施P2O50.10 g计算。每盆播种20粒,三叶期前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75 %~80 %,保证出苗,进入三叶期定苗15株/盆,并采用称重法控制土壤含水量。

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春小麦生育期及考种方法,按照小麦种质资源数据质量标准记载,每处理随机抽样10个单株,用来测量小麦各个农艺性状。乳熟期测量小麦株高,其余农艺性状于成熟期测定。小麦成熟后分盆收获计产。

1.4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运用SAS(V8版本)进行多重比较分析检验各处理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氮耦合对春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2.1.1 水氮耦合对春小麦株高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低水条件下各处理春小麦株高,表现为G1>C1+G1>B1+C1>B1+G1>D1>B1+C1+G1>CK>B1>C1。G1处理株高最高且与C1+G1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在低水条件下,春小麦生育期内每盆总施N 0.6 g,在灌浆期每盆追施N 0.3 g,有利于增加春小麦株高;中水条件下各处理春小麦株高,表现为C2>D2>B2>B2+G2>C2+G2>B2+C2>G2>B2+C2+G2。C2处理株高最高且与D2和B2处理无显著性差异。中水处理下,春小麦生育期内每盆总施N 0.6 g,在抽穗期每盆追施N 0.3 g,有利于增加春小麦株高;高水条件下各处理春小麦株高,表现为D3>G3>C3+G3>B3>C3>B3+C3+G3>B3+G3>B3+C3。D3处理株高最高且与G3处理无显著性差异。高水处理下,春小麦生育期内每盆总施N 0.3 g,选择底施N肥,有利于增加春小麦株高。

2.1.2 水氮耦合对春小麦茎粗的影响 表2显示,低水条件下各处理春小麦茎粗,表现为B1+G1>B1+C1>C1+G1>B1+C1+G1>D1>C1>G1>B1>CK。B1+G1处理茎粗直径最大,且与B1+C1、C1+G1、B1+C1+G1、D1处理无显著性差异。低水条件下,春小麦生育期内每盆总施N 0.9 g,选择在拔节期及灌浆期各追施氮1次,每盆每次追施N 0.3 g,有利于增加春小麦茎粗;中水条件下各处理春小麦茎粗,表现为B2+C2>C2+G2>B2+C2+G2>D2>B2+G2>B2>C2>G2。B2+C2处理茎粗直径最大,除与C2和G2存在显著性差异外,与其它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中水处理下,春小麦生育期内每盆总施N 0.9 g,选择在拔节期及抽穗期各追施氮1次,每盆每次追施N 0.3 g,有利于增加春小麦茎粗;高水条件下各处理春小麦茎粗,表现为B3+G3>B3+C3+G3>B3>B3+C3>C3>C3+G3>G3>D3。B3+G3处理茎粗直径最大,且与B3+C3+G3、B3、B3+C3、C3处理无显著性差异。高水处理下,春小麦生育期内每盆总施N 0.9 g,选择在拔节期及抽穗期各追施氮1次,每盆每次追施N 0.3 g,有利于增加春小麦茎粗。

表1 春小麦水氮耦合盆栽试验方案

2.1.3 水氮耦合对春小麦总小穗数的影响 低水条件下各处理春小麦总小穗数,表现为B1>B1+C1+G1>B1+C1>B1+G1>C1+G1>C1>G1>D1>CK。B1处理春小麦总小穗数最多,除CK外与其他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表2),这可能说明水分是影响春小麦总小穗数的首要因素;中水条件下各处理春小麦总小穗数,表现为B2+C2>B2+G2>C2>B2>C2+G2>B2+C2+G2>G2>D2。B2+C2处理春小麦总小穗数最多,且与B2+G2、C2和B2处理无显著性差异。中水处理下,春小麦生育期内每盆总施N 0.9 g,选择在拔节期及抽穗期各追施氮1次,每盆每次追施N 0.3 g,有利于增加春小麦总小穗数;高水条件下各处理春小麦总小穗数,表现为C3+G3>C3>B3+C3>B3+C3+G3>B3+G3>B3>G3>D3。C3+G3处理春小麦总小穗数最多,除与G3和D3处理存在显著差异外,与其他处理显著性差异不明显。高水处理下,春小麦生育期内每盆总施N 0.9 g,选择在拔节期及抽穗期各追施氮1次,每盆每次追施N 0.3 g,有利于增加春小麦总小穗数。

2.1.4 水氮耦合对春小麦不孕小穗数的影响 低水条件下各处理春小麦不孕小穗数,表现为C1+G1>CK>G1>B1+C1>C1>D1>B1+C1+G1>B1+G1>B1。C1+G1处理不孕小穗数最多,且与CK、G1、B1+C1处理无显著性差异(表2)。B1处理不孕小穗数最少。因此低水条件下,春小麦生育期内每盆总施N 0.6 g,选择在拔节期每盆追施N 0.3 g,有利于减少春小麦不孕小穗数;中水条件下各处理春小麦不孕小穗数,表现为D2>C2>B2>G2>B2+C2>B2+G2>C2+G2>B2+C2+G2。春小麦不孕小穗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少。春小麦生育期内每盆总施N 1.2 g,选择在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各追施1次,每盆每次追施N 0.3 g,有利于减少春小麦不孕小穗数;高水条件下各处理春小麦总小穗数,表现为G3>D3>B3>B3+G3>C3+G3>C3>B3+C3>B3+C3+G3。高水处理下,春小麦不孕小穗数同样表现出,随施氮量增加而减少的趋势。春小麦生育期内每盆总施N 1.2 g,追施时期应选择在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各施1次,每盆每次追施N 0.3 g,有利于减少春小麦不孕小穗数。

2.1.5 水氮耦合对春小麦结实率的影响 低水条件下各处理春小麦结实率,表现为B1>B1+G1>B1+C1+G1>C1>D1>B1+C1>G1>C1+G1>CK。B1处理春小麦结实率最高,且与B1+G1、B1+C1+G1、C1处理无显著性差异(表2)。因此低水条件下,春小麦生育期内每盆总施N 0.6 g,选择在拔节期每盆追施N 0.3 g,有利于提高春小麦结实率;中水条件下各处理春小麦结实率,表现为B2+C2+G2>C2+G2>B2+G2>B2+C2>B2>G2>C2>D2。B2+C2+G2处理春小麦结实率最高,除与C2和D2处理存在显著性差异外,与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中水条件下,春小麦结实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春小麦生育期内每盆总施N 1.2 g,选择在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各追施1次氮,每盆每次追施N 0.3 g,有利于提高春小麦结实率;高水条件下各处理春小麦结实率,表现为B3+C3+G3>B3+C3>C3>C3+G3>B3+G3>B3>D3>G3。B3+C3+G3处理春小麦结实率最高,且与B3+C3、C3、C3+G3和B3+G3处理无显著差异。高水处理下,春小麦生育期内每盆总施N 1.2 g,选择在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各追施1次,每盆每次追施N 0.3 g,有利于提高春小麦结实率。

表2 不同土壤含水量下施氮量及施氮时期对藏春951农艺性状的影响

注:数据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不同列中的小写字母表示差异达0.05显著水平。表3与此相同。 Note: Values represent as means±SD, lowercases in different columns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treatments at 0.05 level. The same as in table 3.

2.2 水氮耦合对春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2.1 水氮耦合对春小麦穗粒数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低水条件下各处理春小麦穗粒数,表现为B1>B1+C1+G1>B1+C1>B1+G1>C1+G1>C1>G1>D1>CK。B1处理春小麦穗粒数最多,除CK外与其它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说明春小麦穗粒数受土壤水分含量影响较大;中水条件下各处理春小麦穗粒数,表现为B2+C2>B2+G2>C2>B2>C2+G2>B2+C2+G2>G2>D2。B2+C2处理春小麦穗粒数最多且与B2+G2、C2和B2处理无显著性差异。中水条件下,春小麦生育期内每盆总施N 0.9 g,选择在拔节期及抽穗期各追施氮1次,每盆每次追施N 0.3 g,有利于增加春小麦穗粒数;高水条件下各处理春小麦穗粒数,表现为C3+G3>C3>B3+C3>

表3 不同土壤含水量下施氮量及施氮时期对藏春951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B3+C3+G3>B3+G3>B3>G3>D3。C3+G3处理春小麦穗粒数最多,除与G3和D3处理存在显著性差异外,与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高水处理下,春小麦生育期内每盆总施N 0.9 g,选择在抽穗期及灌浆期各追施氮1次,每盆每次追施N 0.3 g,有利于增加春小麦穗粒数。

2.2.2 水氮耦合对春小麦穗粒重的影响 表3显示,低水条件下各处理春小麦穗粒重,表现为B1>B1+G1>G1>B1+C1+G1>D1>C1>C1+G1>B1+C1>CK。B1处理春小麦穗粒重最重,且与B1+G1、G1、B1+C1+G1和D1处理无显著差异。低水处理下,春小麦生育期内每盆总施N 0.6 g,选择在拔节期追施N 0.3 g,有利于增加春小麦穗粒重;中水条件下各处理春小麦穗粒重,表现为B2+G2>C2>B2>B2+C2>C2+G2>B2+C2+G2>G2>D2。B2+G2处理春小麦穗粒重最重,除与D2处理存在显著差异外,与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中水处理下,春小麦生育期内每盆总施N 0.9 g,选择在拔节期及灌浆期各追施氮1次,每盆每次追施N 0.3 g,有利于增加春小麦穗粒重;高水条件下各处理春小麦穗粒重,表现为B3+C3+G3>C3+G3>B3+G3>B3+C3>C3>B3>G3>D3。春小麦穗粒重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B3+C3+G3处理春小麦穗粒重最重,且与C3+G3、B3+G3和B3+C3处理无显著性差异。高水处理下,春小麦生育期内每盆总施N 1.2 g,选择在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各追施1次,每盆每次各追施N 0.3 g,有利于增加春小麦穗粒重。

2.2.3 水氮耦合对春小麦千粒重的影响 低水条件下各处理春小麦千粒重,表现为G1>C1+G1>B1+G1>D1>B1>C1>B1+C1+G1>B1+C1>CK。G1处理春小麦千粒重最重,且与其他处理存在显著性差异(表3)。低水处理下,春小麦生育期内每盆总施N 0.6 g,选择在灌浆期每盆追施N 0.3 g,有利于增加春小麦千粒重;中水条件下各处理春小麦千粒重,表现为C2>G2>B2>D2>B2+G2>C2+G2>B2+C2>B2+C2+G2。C2处理春小麦千粒重最重,且与其他处理存在显著性差异。春小麦千粒重随施肥量的增加而降低,生育期内每盆总施N 0.6 g,选择在抽穗期每盆追施N 0.3 g,有利于增加春小麦千粒重;高水条件下各处理春小麦千粒重,表现为B3+G3>C3+G3>G3>B3+C3+G3>B3+C3>B3>D3>C3。B3+G3处理春小麦千粒重最重,且与其它处理存在显著性差异。高水处理下,春小麦生育期内每盆总施N 0.9 g,选择在拔节期和灌浆期各追施1次,每盆每次各追施N 0.3 g,有利于增加春小麦千粒重。

2.3 水氮耦合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低水条件下各处理籽粒产量,表现为B1>B1+G1>G1>B1+C1+G1>D1>C1>C1+G1>B1+C1>CK。低水条件下B1处理产量最高,且与B1+G1、G1、B1+C1+G1和D1处理差异不显著。低水条件下,春小麦生育期内每盆总施N 0.6 g,选择在拔节期每盆追施N 0.3 g,可有效提高春小麦产量;中水条件下,各处理籽粒产量表现为B2+G2>C2>B2>B2+C2>C2+G2>B2+C2+G2>G2>D2。中水条件下,B2+G2处理产量最高,除与G2和D2处理存在显著差异外,与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春小麦生育期内每盆总施N 0.9 g,选择在拔节期和灌浆期各追施1次,每盆每次追施N 0.3 g,有助于提高春小麦产量;高水条件下,各处理籽粒产量表现为B3+C3+G3>C3+G3>B3+G3>B3+C3>C3>B3>G3>D3。春小麦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B3+C3+G3处理产量最高,且与C3+G3、B3+G3和B3+C3处理无显著性差异。高水条件下,春小麦生育期内每盆总施N 1.2 g,选择在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各追施1次,每盆每次追施N 0.3 g,有利于提高春小麦产量。

2.4 水氮耦合下春小麦产量要素及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对25个处理下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表明,春小麦产量与多个因素呈极显著相关性(表4),相关程度如下:穗粒重>地上部生物量>结实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茎粗,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94、0.88、0.88、0.79、0.59;春小麦产量与不孕小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6;春小麦产量与株高相关性不显著。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穗粒重、地上部生物量、结实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茎粗,这6个因素对春小麦产量有促进作用,各因素对产量的贡献大小如上述相关程度所示。不孕小穗数对春小麦产量起到负作用。因此在水肥耦合实验上,除了研究如何提高上述6个因素对产量的贡献外,还应着重关注如何减少春小麦不孕小穗数的影响。

3 讨 论

通常情况下,水氮互作研究大多集中在不同用量配合上对作物的影响[9-11]。本文在不同水氮用量的基础上,考虑增加了氮素追施时期。通过研究水氮不同用量上的相互配合及协同作用的最佳时期,才能充分发挥水、氮的互作效应。

不同土壤含水量下施氮量和施氮时期,对春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具有较大的影响,且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当土壤相对含水量在35 %~40 %时,每盆总施氮0.6 g,在拔节期每盆追施N 0.3 g,有助于增加春小麦总小穗数、结实率、穗粒数、穗粒重和产量,减少不孕小穗数;每盆总施氮0.6 g,在灌浆期每盆追施N 0.3 g,有助于增加春小麦株高和千粒重;每盆总施氮0.9 g,在拔节期和灌浆期每盆每次追施N 0.3 g,有助于增加春小麦茎粗。研究显示低水条件下,春小麦大多数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要素,并未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这可能与低水条件下,氮肥无法充分发挥肥效有关[12]。

表4 不同土壤含水量下施氮量及施氮时期对藏春951产量构成要素的相关分析

注:* 表示P<0.05,相关性显著;** 表示P<0.01,相关性极显著。

Note:* mean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5 % level;** mean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1 % level.

当土壤相对含水量在55 %~60 %时,每盆总施氮0.6 g,在抽穗期每盆追施N 0.3 g,有利于增加春小麦株高和千粒重;每盆总施氮0.9 g,在拔节期和抽穗期每盆每次追施N 0.3 g,有利于增加春小麦总小穗数、茎粗和穗粒数;每盆总施氮0.9 g,在拔节期和灌浆期每盆每次追施N 0.3 g,有利于增加春小麦穗粒重和产量;每盆总施氮1.2 g,在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每盆每次追施N 0.3 g,有利于减少春小麦不孕小穗数,提高结实率。中水条件下,株高和千粒重未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相反如要减少春小麦不孕小穗数,提高结实率需要增加氮肥施用量,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类似[9,13-14]。

当土壤相对含水量在75 %~80 %时,每盆总施氮0.3 g,底施氮有利于增加春小麦株高;每盆总施氮0.6 g,灌浆期每盆追施N 0.3 g,有利于减少春小麦不孕小穗数;每盆总施氮0.9 g,在拔节期和灌浆期每盆每次追施N 0.3 g,有利于增加春小麦茎粗和千粒重;每盆总施氮0.9 g,在抽穗期和灌浆期每盆每次追施N 0.3 g,有利于增加春小麦总小穗数和穗粒数;每盆总施氮1.2 g,在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每盆每次追施N 0.3 g,有利于提高春小麦结实率和穗粒重。

4 结 论

本研究显示地上部生物量、茎粗、结实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对产量的贡献大小如下,穗粒重>地上部生物量>结实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茎粗。

不同土壤含水量下,施氮量及施氮时期对春小麦农艺性状、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较为复杂。在生产实践中,需要结合当地土壤水分条件,根据不同的育种目标或栽培目的确定最佳的水肥耦合方案。

考虑到目前过量施肥导致的生态环境压力[15],在以追求春小麦高产为目标的前提下,应尽量做到减少氮肥施用量。结合本研究内容,推荐以土壤相对含水量在55 %~60 %时,选择在春小麦拔节期或抽穗期追施氮肥,总施氮量不宜超过0.6 g/pot。

[1]Souza E J, Martin J M, Guttirri M J, et al. Influence of genotype, environment, and nitrogen management on spring wheat quality[J]. Crop Science, 2004, 44(2): 425-32.

[2]尚勋武,魏 湜,候立白. 中国北方春小麦(第一版)[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3]王小燕, 于振文. 水氮互作对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和品质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 2009, 29(3): 632-638.

[4]宋 妮, 黄修桥, 孙景生, 等. 水分胁迫对盆栽冬小麦产量和部分品质性状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 2009, 29(3): 476-479.

[5]王月福, 于振文, 李尚霞,等. 土壤肥力和施氮量对小麦氮素吸收运转及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11): 1868-1872.

[6]陈竹君, 刘春光, 周建斌, 等. 不同水肥条件对小麦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1, 19(3): 30-35.

[7]刘东海,拉 琼,冬 梅. 西藏小麦良种选育与丰产增效栽培(第一版)[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8]冬 梅, 范瑞英, 王菊花, 等. 藏春951新品种示范推广—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J]. 西藏农业科技, 2010, 32(3): 23-28.

[9]王国骄, 张 雯, 侯立白. 水氮配合对春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耕作与栽培, 2005(1): 24-26.

[10]董建力, 张学军, 李红霞, 等. 不同水肥处理对春小麦产量、品质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5(1): 77-80.

[11]董 博, 于显枫, 郭天文, 等. 水氮互作对春小麦不同生育期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甘肃农业科技, 2011(1): 5-9.

[12]翟丙年,李生秀. 水氮配合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3, 9(1): 26-32.

[13]孙志考, 田北京, 王月福,等. 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体系下氮肥周年运筹对其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3, 28(3): 164-170.

[14]林 琪, 侯立白, 韩 伟. 不同肥力土壤下施氮量对小麦子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4, 10(6): 561-567.

[15]Chen X, Cui Z, Fan M, et al. Producing more grain with lower environmental costs[J]. Nature, 2014, 514(7523): 486-489.

(责任编辑 陈 虹)

Effect of N Application Rate and Period under Different Water Content on Agronomic Characters and Yield of Spring Wheat in Tibet

DAI Xiang-lin1,2, MA Rui-ping3, LIAO Wen-hua1,2, GAO Xiao-li1,2, WANG Shan-shan1,2, WEN Hua-ying1,2

(1.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Research, Tibet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Science, Tibet Lhasa 850000, China; 2.Tibet Research Station of Crop Gene Resource & Germplasm Enhancement,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Tibet Lhasa 850000, China; 3.Institut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Tibet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Science, Tibet Lhasa 850000, China; )

【Objective】This research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N application rate and period under different relative soil water content on agronomic characters and yield of spring wheat in Tibet. 【Method】 The pot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ate yield and agronomic characters of spring wheat, such as height, stem diameter, aboveground biomass, filled spikelet No., abortive spikelet No., grain No. per spikelet, grain weight per spikelet, 1000-grain weight, under different relative soil water content , N application rate and period, and gave correlation analysis from above yield components.【Result】 Agronomic characters such as aboveground biomass, stem diameter, filled spikelet No., grain No. per spikelet, grain weight per spikelet and 1000-grain weight had a very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yield under different water and nitrogen cooperation. Their contribution to yield ordered as follows: grain weight per spikelet > aboveground biomass > filled spikelet No. > grain No. per spikelet > 1000-grain weight > stem diameter.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water and nitrogen cooperation were complex on agronomic characters and yield of spring wheat. So in field practice, we need to according to the local soil moisture conditions to make optimal scenario based on breeding objective or cultivation aim. Because of excessive fertilization incurred serious pressure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re efforts need to pay to reduce nitrogen application whilst pursued high yield. Based on this research, N application rate should not be more than 0.6 g/pot under relative soil water content at 55 %-60 %, and nitrogen fertilizer applied at jointing stage or heading stage was recommended.

Soil water content;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N application stage; Agronomic character; Yield

1001-4829(2017)6-1382-08

10.16213/j.cnki.scjas.2017.6.025

2016-08-12

西藏自治区科技厅青年基金项目资助(13-41)

戴相林(1986-),男,河北唐山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营养与施肥研究,E-mail: 466161736@qq.com,Tel:13308907699。

S512.1

A

猜你喜欢
小穗水氮春小麦
土壤水氮调控对盐碱地棉花生长发育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早春小麦田间管理抓哪些
最新研究表明,不育小穗有助于提高高粱等禾本植物的产量
我科学家成功克隆水稻小穗发育新基因
水稻小穗发育新基因克隆成功
冬小麦和春小麦
成都平原两熟区水氮管理模式与磷钾肥配施对杂交稻冈优725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水浇地与旱地春小麦冠层高光谱反射特征比较
不同水氮用量对日光温室黄瓜季硝态氮淋失的影响
膜下滴灌水氮耦合对棉花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