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评卷来谈全国一卷第41题的备考

2017-08-08 09:21广东陈检光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7年3期
关键词:评卷史料审题

广东 陈检光

从评卷来谈全国一卷第41题的备考

广东 陈检光

本人有幸参加了2016年广东省高考历史学科的评卷工作,由于分工的调整我实际上参加了第41题和第45题两道大题的评卷工作,而刚好这两道题是相对于过去的广东卷变化最大的题。此前在高三历史复习备考中因为自己没有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其间虽然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也走了不少的弯路。而此次评卷的经历使我在这两道题的复习备考中有了更多的信心。基于此,本文着重谈谈2016年全国一卷第41题在评卷中的“那些事儿”和今后在复习备考中的策略。

第41题可以说是全国卷最让人爱恨交织的一道题,其难度是有目共睹的,学生们甚至谈题色变,从考查的能力层级看也是最高的,主要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恰恰是这道题让很多学生无从下笔,却让优秀学生和高校选拔者们称赞不已,因为它的区分度好、最能拉开距离和反映学生历史学科的综合素养,再者以其变化多端的形式和极大地开放性而享有“盛誉”。2016年广东学子们终以人均约3.7分的平均分,再次证明了它是“题中之王”。在评卷中此题失分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第一,空白卷或几乎空白卷(只有廖廖数字的试卷)太多;第二,审题不清,偏离“制度构想与实践”这一主题;第三,观点不明确或者根本没有观点;第四,没有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充分论证和阐述。从我批阅的几千份试卷来看,以上四种失分情况应该是依次递减,也就是说,空白卷或几乎空白卷的失分最多,据统计约占总考生数的一半。这是多么令人惋惜啊!惋惜心痛之余也引起了我的认真反思。

第一种情况,空白卷或几乎空白卷太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学生选择放弃本题呢?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就早已存在的问题。除了题目本身难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师和学生在复习备考中做的功课不足,甚至有的老师在备考指导时就告诉学生全力做好另外88分,这12分只能“听天由命”。那么,老师和学生在备考中要怎么做才能获得这12分呢?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在备考中首先要做的就是信心教育:一方面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敢于针对一些历史主题事物、观点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在平时备考训练时,老师需鼓励学生敢写,甚至规定学生至少写多少字,在训练初期可以给“辛苦分”以激励学生敢写敢做;再者,不宜在备考中明示或暗示性地过分渲染此题之难,相反可以让学生感知此题是有章可循的。

第二种情况,审题不清,偏离“制度构想与实践”这一主题。这也是造成的丢分较严重的一种情形,从评分细则规定来看,偏离主题的答案即使其他得分要素齐全最多也只能得一半的分。从评阅的试卷来看审题偏离的学生还真不少,究其原因,除了考场紧张的心理因素之外应该就是平时备考中审题能力培养得不够。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呢?有的老师认为审题是语文阅读理解的基本功,不是我们历史老师的事。这就有些推卸责任的嫌疑了,不可否认历史审题事关语文阅读理解的基本功,但毕竟是历史题,那就是历史老师的责任田。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历史审题能力,在备考中老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其一是思想上要重视审题,要让学生认识到审好题是做好题的第一步;其二是传授审题的技巧,并让学生有专项的强化训练;其三是重视历史概念教学。前两个方面在高三备考中很多老师做得很好,但到头来发现学生还是存在审不好题,教学中也有学生跟我抱怨“我看不懂题!”其问题是出于对一些历史概念、专用名词不理解。比如今年全国一卷的第41题部分学生审题不清、偏离主题是因为对“制度构想与实践”这一概念缺乏认知造成的。如果我们在复习“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或者“祖国统一大业”等内容时,有涉及对这一概念的教学,学生应该就会很容易抓住这一主题。当然历史题中涉及的历史概念会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三的备考中甚至高一高二的教学中循序渐进。

第三种情况,观点不明确或者根本没有观点。对照评分细则,观点明确得2分,其实这部分学生不仅仅是丢掉了这2分,很多人因为没有观点或者观点不明确导致没有论证或论证不充分而丢掉了4分甚至6分。按评分细则本题的观点可以是包含在主题中,也可以是在具体阐述的开头或结尾处亮出你的论点,但必须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二者的关系展开。在阅卷中常见到一开始就写“╳╳制度构想(或思想理论)与实践”然后就摆材料、列史实就完了,也有的在摆材料、列史实时有提及二者关系,但这都属于观点不明确或者根本没有观点,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平时备考中老师对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指导不到位或者说学生没掌握好;二是学生史料阅读能力不够,不善于阅读提炼材料中心思想;三是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欠缺,对于该题所提供的主题和史料没有形成历史价值观。

那么,我们在备考中首先就要做到针对评述类的题进行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总结和规范化的训练,亮出观点、阐述论证、总结升华是答这类题的基本范式,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这个范式去规范答题。其次,要答好这道题和其他历史题一样必须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很多时候观点就在史料中,也有的是根据对史料的理解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无论是哪种情况都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史料阅读能力,所以重视史料教学也同样是做好这类题的需要。最后,针对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欠缺问题,在这道题上要理解史料并提出观点就需要具备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两大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考中能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新的高中课程标准也要求历史教学要:由知识的知晓转化为对知识的理解;由对史事的记忆转化为对历史的思考;由对知识的接受转化为对历史的探究;由对教材的复述转化为对历史的建构;由对升学的追求转化为对素养的培养。随着全国一卷第41题的越来越开放化的趋势,题目本身不给出观点,只给出史料,这就要求学生自立论点,要提出切合题意的论点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备考中积极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能大胆提出自己对历史事物的看法。

第四种情况,没有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充分论证和阐述。造成这种情况失分的原因有:一是没有做到“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二是没有明确论证制度构想和实践之间的关系,只是简单摆材料、列史实。前者还是属于审题问题,其应对的策略前面已经谈到,这儿也就不再赘述。后者主要事关历史学科的史料实证素养,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的人文社会学科。对历史的探究是一个求真求实的过程,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要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除了前面提及的要加强史料教学外,还要在备考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我在备考中跟学生开展“历史知识接龙”“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等活动。其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搭建历史知识间的联系,这对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是有帮助的。

总之,2016年全国一卷的第41题应该是非常典型的一道历史评述题,它综合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们历史学科教学改革的方向,通过这次评卷和反思使我更明确了以后高考备考的方向,希同行批评指正!

(作者单位:广东省清远市连南民族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评卷史料审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三招”学会审题
史料二则
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网上评卷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缜密审题,准确建模,学以致用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七分审题三分做
“画海”评卷
大规模考试网上评卷中趋中评分的成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