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河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

2017-08-08 07:56刘成建张爱芳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14期
关键词:生态养殖河蟹

刘成建 张爱芳

摘 要:河蟹生态养殖是提高池塘养蟹经济效益的好技术。该文通过对养蟹池塘采取种植水草、投放螺蛳、配养鲢鳙鱼等一系列技术措施,改善了蟹池的生态环境,使所养螃蟹不得病或少得病,提高了河蟹的品质;通过少放蟹种,提高了河蟹的规格,使所养河蟹价格提高,效益倍增。

关键词:河蟹;生态养殖;水草种植;螺类投放

中图分类号 S96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4-0131-02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俗称毛蟹、大闸蟹,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水生经济动物,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方蟹科,绒螯蟹属。河蟹有“打洞穴居”和“昼伏夜出”的习性,食性为杂食性,但偏动物性饵料,河蟹好斗,有时为争夺食物而互相残杀。河蟹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是广大消费者十分喜爱的名优水产品。五河县位于皖东北地区,五水交汇,河流众多,水资源十分丰富,水质好,无污染,养殖河蟹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境内沱湖螃蟹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蟹”,响誉全国。本地水产养殖户素来也有池塘养蟹的习惯,但技术落后,养殖效益不高,而池塘生态养蟹较好地解决了河蟹的养殖技术问题和养殖户的经济效益问题,经过几年实践,逐渐完善了池塘生態养蟹的主要操作规程,下面就池塘生态养蟹技术论述如下。

1 建立蟹塘

1.1 蟹塘条件 养蟹池塘应选择在靠近水源的地方,水质清洁,无任何污染,水量供应充足,注排水系统完善,周围环境比较安静,池塘底质以偏碱性的粘壤土为宜,具有较好的保水性能,避免酸性土壤,底部淤泥厚度保留不超过0.1m,池塘宜建在水、电、路三通的地方为好;池塘面积以0.67~2hm2为宜,池塘四周离埂脚3m外挖环形主沟,沟宽6~8m,深0.7m,中间次沟宽1~1.5m,深0.5~0.6m,沟面积占池塘总面积30%左右,整个沟系要互相连通,呈“井”字型。塘埂要有一定的坡度,池埂坡比1∶3,池中最大水位应能达到1.5m以上。

1.2 池塘清整 养过蟹的池塘,由于河蟹打洞穴居,会在池埂、浅坡上留下许多洞穴,再次投放幼蟹前,要对蟹池修整,加固池埂,过厚的池底淤泥要清理出池,并对池底进行一段时间的曝晒;幼蟹投放前10d左右,用生石灰干法清塘,用量为1125~1500㎏/hm2,化水全池泼洒。生石灰清塘可彻底杀灭各种杂鱼、蛙类及有害微生物,还可疏松土层,增加钙质,改善河蟹栖息的生态环境,加快蜕壳速度,促进生长,一举多得。

1.3 防逃设施建设 河蟹具有很强的攀爬能力,在开展池塘养蟹时,如防逃设施不完善,造成河蟹大量逃跑,养殖肯定要失败。防逃设施常用的材料有普通砖、空心水泥砖、石棉板、玻璃钢板、加厚塑料薄膜等。加厚塑料薄膜具有成本低,施工简单的特点,在养殖生产中逐渐被广泛采用,现简单介绍一下厚塑料薄膜防逃设施的建设方法:在埂上内侧设防逃设施,用0.7m高的加厚塑料薄膜埋入土中0.1m,地面留出0.6m,四角呈弧形;沿河或交界处的塘埂中需埋入薄膜或网布,以防河蟹打洞逃跑。外设1.5m高防护网,以免家禽牲畜进入。

2 种植与放养

2.1 水草种植 俗语说“蟹大小看水草”,可见水草在河蟹养殖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栽植水草可以利用它们吸收部分残饵等分解、转化的无机物,从而净化养蟹池水质,水草还可以为河蟹提供部分新鲜植物性的饲料,同时水草也是河蟹蜕壳时很好的隐蔽物。蟹池可以种植的水草有苦草、轮叶黑藻、眼子菜、伊乐藻等。水草种植要力求多样性,要在水中形成3种左右的水草种群,要预先规划好种植区块,进行块状种植,防止满塘高密度种植。无草或水草较少的池塘3月种伊乐藻,用量为750㎏/hm2,放养蟹种前主要种植主沟底部,间隔7~10m种植一草团,草团直径0.5~0.6m,以构造人工蟹巢,便于河蟹早期脱壳和躲避敌害生物。3—4月在田面分期播种苦草和轮叶黑藻,苦草用种量1.5㎏/hm2,轮叶黑藻用种量4.5~7.5㎏/hm2。

2.2 螺类投放 螺蛳在蟹塘即能为河蟹提供适口的鲜活的动物性饵料,又能净化池塘的水质,可谓一举两得,但投放螺蛳也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无螺池塘要分批投放螺蛳,一般每年清明前投放螺蛳1500~2250㎏/hm2,5—6月再投750~1500㎏/hm2,投放时要均匀撒开,使池塘保持3000㎏/hm2左右的螺蛳量,防止投放过多导致水质过清而滋生青苔,给养蟹生产带来不利。

2.3 蟹种放养 池塘养蟹一定要购买正宗的长江水系的蟹种,蟹种要甲壳完整,肢体齐全,体质健壮,无伤无病,充满活力,不要购买、投放“小老蟹”。应尽量选择大规格的蟹种,蟹种的投放规格以5~10g为好,即每㎏100~200只,投放密度9000~10500只/hm2,要力求捕获成蟹的规格达到150g以上,产量达到900㎏/hm2以上。蟹种放养前7~10d池塘加注新水,并施经发酵腐熟的有机肥,适当培肥水质,以防止青苔的滋生。一般在3月份放养,放养前用3%~4%的食盐水对入塘蟹种进行消毒。前期用网片分隔出池塘面积的1/4~1/3,进行围养,便于前期进行集中精喂,也避免河蟹过早进入水草种植区破坏水草前期生长,待6月初水草长大些时可撤掉围网,让其进入水草区域进行活动、摄食、躲藏。蟹池还可配养鲢鳙鱼225~450尾/hm2,放养比例为3∶1;投放4~5㎝的鳜鱼225~300尾,10~20㎝的细鳞斜颌鲴450~750尾;抱卵青虾22.5㎏,既可进一步利用池塘中饵料资源,又可以净化蟹池的水质。

3 蟹塘管理

3.1 养殖管理 一是水质管理:前期池塘水位要浅,在放养之初,水位保持在0.5m左右,到5月份,水位逐渐加深到0.8m左右,进入高温季节应保持最高水位1.5m左右,水的透明度保持在0.5m左右,河蟹对溶氧要求较高,在高温季节一定要使池水保持较高的溶氧条件,要经常加注新水或定期换水,池水的pH值要保持在7.5~8.5,呈微碱性,有利于河蟹蜕壳生长,如下降可施生石灰,每隔15d施用225㎏/hm2左右,化水全池均匀泼洒;二是投喂管理:采用“四定”的投喂方法,即定时、定质、定量、定位,每天沿沟沿或池边浅水无草区定点一字形摊开,并根据季节、天气、水质变化及河蟹吃食情况进行调整,每天傍晚投喂一次,要确保饲料质量,不喂腐败变质饲料。要坚持“前后精、中间青”、“荤素搭配、精青结合”的投喂原则;三是日常管理:管理好水草的生长,水草若生长过旺,过密,要及时适当的清除一部分,若被河蟹消耗过大,应当补栽一些无性繁殖的水草,保证水草成块状均匀分布,中后期水草的覆盖面积要达到池塘的60%~70%。要做好巡塘工作,保证每天早晚各巡塘一次,注意观察水质、水位的变化,以及河蟹蜕壳、吃食情况,发现河蟹的天敌,及时消灭,并每天做好生产日志的记录工作。

3.2 病害防治 生态养殖河蟹的病害发生率较低,河蟹的病害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尽量少用药,最好不用药,平常注意调节池塘的酸碱度,酸性池塘河蟹容易生病,要根据具体情况,定期用生石灰进行调节,使pH值保持在7.5~8.5左右。不得在河蟹脱壳高峰期使用药物;植物性饲料除南瓜外均应煮熟投喂;在温度较高的6—9月份可用微生物制剂和底质改良剂每月调节2~3次;河蟹的敌害生物水蛇、青蛙、水老鼠等,要及时发现及时清除。 (责编:张长青)

猜你喜欢
生态养殖河蟹
增长4.17%!年产量重回80万吨,2023年河蟹如何延续280元/斤的“高价神话?
河蟹池塘高效混养新模式探析
智能精准投饵 河蟹吃饱吃好
农村生猪集中养殖污染及其治理
非洲斑节对虾高位池生态养殖试验
推进“猪—沼—菜”生态养殖模式,突破养猪污染瓶颈
茭笋水田套养泥鳅生态养殖技术
河蟹“水瘪子”病及防控对策措施
“长江1号”河蟹蟹种培育技术
吃掉它不如放它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