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摇篮之手关爱儿童成长

2017-08-08 00:52金晓筠
关键词:关怀幼儿园幼儿

金晓筠

【摘 要】

幼儿园摇篮文化隐喻是培养未来人才的文化,摇篮将孕育儿童的希望。教师关爱教育行为的研究是“摇篮文化”研究中的内容之一,其核心价值是关注幼儿的生命本源。本文所阐述的关爱教育是在摇篮文化引领下,教师围绕“爱”以适宜儿童为教育观,实施有效的关爱教育策略,有效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

摇篮文化 孕育希望 关爱儿童

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说得好:老师们每天可以问自己“今天你爱孩子了吗?……今天你以什么方式爱孩子?……孩子感受到我对他的爱了吗” ……这再平常不过的自问,那我们幼儿教师的自答应该是什么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幼儿形成安全、温馨的心里环境。成人要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机会进行尊重和关心的教育。因此,在生活中进行尊重和关爱教育是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良好发展的重要途径。培养幼儿学会爱、学会合作,让关爱在幼儿的生活中接受、萌发并建立,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一、关爱教育的涵义

美国斯丹佛大学教授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中阐明:关爱最重要的在于重视关爱者与被关爱者之间的关系,并特别关注被关爱者角色的主动性。她认为:关怀绝非完全取决于关怀者一方的态度与目的,而必须考虑关怀者的关怀在被关怀者身上产生什么效果。

近代教育家常把“关爱”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他们认为教育如果没有爱就根本不能算教育,关爱教育是教育对象从没有价值提升为有价值。因此是一种创建的爱。

愛是人类特有的最伟大的情感,是人情的基本要求,也是造就健全人格所需要的关键因素。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温柔、亲切的感觉,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人类生活需要在爱的孕育中充实和发展,儿童渴望能在爱的环境中成长。

我们研究的幼儿园摇篮文化具有其四个特性。即:幼小性——幼小代表着弱小群体幼儿,他们是摇篮文化孕育的主体。生命性——幼儿是摇篮中灵动生命,具有存在和活动的能力。节律性——教师是“推动摇篮的手”,这双手应遵循幼儿成长的节奏和规律,摇晃出有温度、有频率、有力度的师幼互动。创造性——幼儿的思维具有想象和创造力,他们好奇、好问、好想、好模仿是创造表现的基础,孩子是天生的“创造家”。

二、实施关爱教育的策略

关爱的信息传递最重要的表示是关心和尊重。关心通俗地讲,就是教师以真诚关心的态度对待每位幼儿,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接受并满足他们的各种合理需求。尊重是是对孩子的爱的不是权威式、支配式,而是认识其与别人不相同的人格来发现和爱护他。

“教师是推动摇篮的手,这双手是可以推动地球的”。那么推动摇篮的手应该如何实施关爱教育呢?

(一)梳理适宜关爱教育行为的研究思路

1.调查、访谈并分析

我们对教师、家长的教育行为和期望要求进行了调查访谈,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软件支持、教师、活动、课程、环境、文化氛围、同伴等。并对调查访谈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有所不同。教师更重视文化对于幼儿的潜移默化、长期深入的影响;家长们已经意识到软件支持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其共性是软件支持终于硬件设施。幼儿园教育更重视软件建设,特别整个幼儿园文化的建设,家园同构是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途径,幼儿园文化要积极发挥辐射、渗透作用,带动家庭文化的积极构建。

2.教育行为研究要点

树立“推动摇篮的手可以推动地球”的理念,围绕教育活动,研究教育目标、内容是否适宜;教育要求是否适度;教育方法是否适合等。通过多种角度的观察教师仪表仪态、师幼互动等日常教育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梳理适宜关爱教育行为的研究要点。以呵护童真、尊重自然、适宜发展的教育核心观念,运用适宜的方法分析、评价教师的教育行为,形成适宜教育的教师仪表举止、教育思维和行为模式,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有效促建幼儿健康发展。

(二)营造充满关爱教育的温馨环境

我们的摇篮文化以“孕育希望”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旨在为幼儿未来的发展提供自然和关爱成长的土壤和养料。我们以《指南》精神为指导,从幼儿的身心特点出发,让孩子互相友爱、帮助合作,为其一生的幸福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

例如,“怎样让小班幼儿渡过初入园关?”这是新学年小班老师重视研究的问题。我们借助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合力,为幼儿提供一个童趣温馨的生活环境、一个尊重的师幼关系。积极互动的学习氛围是不容忽视的,通过研究,我们掌握了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有效方法。

首先,要为孩子创设充满爱的精神环境。通过在开学前暑期的新生家长会、带班老师与家长沟通,约定时间进行幼儿入园前的上门家访,与孩子一起玩,初步了解孩子在家的活动情况、个人爱好等。教师带着温度的关爱之手,给予幼儿安全感,有节律、有力度。教师这双手有着具有语言、情感沟通的温馨之手,让幼儿感觉到亲切、可接近,老师像妈妈一样。

其次,进行创设园内温馨的物质环境。幼儿园大厅布置出孩子喜欢的动画,如:孩子们熟悉的动画片中的角色形象,在欢迎幼儿来到幼儿园。活动室内准备孩子喜欢的玩具、装饰画等。这样,在孩子入园前已为他们做好了多方面的物质准备,为幼儿顺利渡过入园关有了充分的准备。

(三)给予幼儿充满爱的关怀与激励

1.用关心和尊重来满足幼儿爱的需要

我们教师充分发挥关爱教育的高度艺术,将自己爱的情感传递给幼儿,并与幼儿情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相互产生共鸣。例如,开学初新生入园总会有部分孩子哭哭啼啼地说“我要回家、我要妈妈”“妈妈要来接我了吗”“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等现象。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从关心、尊重幼儿出发,以搂、抱、亲等动作,接触亲近他们,设计适宜的教育活动,给每位幼儿实施关爱行为。幼儿逐渐对老师产生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自己也有了安全感。他们慢慢地热爱老师、信任老师,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从而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

2.用关爱和激励助推幼儿抗挫能力养成

喜欢得到肯定、赞美、欣赏是人的天性,而激励恰恰顺应了人的天性。激励可以使孩子的潜能发挥出来,促进他们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培养良好的抗挫能力。

例如,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我们就诱导他们克服畏惧心理,多给予 “别怕、你行的、你真棒、好勇敢呀”等鼓励的语言。这样,幼儿就会树立信心努力克服困难。当幼儿一次次战胜困难时,我们的一句“你行”也就变成了幼儿的“我行”。

在幼儿自主游戏活动中,幼儿要模仿成人互通电话取得联系,我们老师没有提供现成的玩具手机或电话,而是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此时,就会发现孩子会自己找积木为替代物,并用手指在积木上点几下,放在耳边接听了……这正是幼儿在困难面前,有了教师关爱的激励助力,从而通过自己的“跳一跳”不断取得成功,关爱激励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影响无限。

总之,在一个人发展历程中,总是先出现被关爱的要求,然后出现施爱的行为,被爱与施爱这两者在人的一生发展中是不能须臾而离的;一个人只有得到关爱,才会懂得付出爱。只有我们使幼小的心灵充盈着关爱,那么稚嫩的关爱才能自然流露。幼儿在自然生活中,通过成人的言行、榜样,使关爱教育的升华。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立项(自筹)课题(批准号:B-b/20110218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虞永平.学前教育【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12)

【3】 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M】.漓江出版社,2008(5)

猜你喜欢
关怀幼儿园幼儿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关怀理论视角下教师关怀关系的构建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爱“上”幼儿园
想念幼儿园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
幼儿园私家菜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