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县域腐败的邻居效应及其防治*

2017-08-09 16:10
法制博览 2017年21期
关键词:腐败问题县域腐败

邵 艳

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浅论县域腐败的邻居效应及其防治*

邵 艳

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本文以邻居效应为视角审视县域腐败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探求防治县域腐败的路径,打造廉洁政府,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

县域腐败;邻居效应;防治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与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县委书记要把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当今,县域腐败呈现涉案金额大、涉案官员从以权谋私的硬腐败向片面追求政绩工程,好大喜功,办事讲排场的软性腐败转移、小官巨贪的腐败现象加重、腐败性质发生转型、腐败领域相对集中、腐败手段日趋隐蔽、腐败形式日趋多样等特点,但近年来更呈现出窝案、串案、个人腐败蔓延的群体化以及服从效应、示范效应、近墨者黑效应等邻居效应的新趋势。本文以邻居效应为视角审视县域腐败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探求防治县域腐败的路径,打造廉洁政府,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腐败问题的研究

①关于腐败的定义。王沪宁在1990年出版的《反腐败——中国的实验》一书中认为:“腐败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胡鞍钢在《以制度创新根治腐败》一文中阐述了“腐败是一种寻租活动,它是指少数人利用合法或非法手段谋取经济租金的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这一观点。田心铭在《略论我国社会腐败现象的成因》中认为“腐败是为谋取私利而侵犯公众利益,腐蚀破坏某种社会关系的行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腐败定义为腐败是滥用公权力以谋取个人的利益。国际透明组织认为腐败是公共部门中官员的行为。②腐败成因研究。任建民认为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腐败。胡鞍钢《中国:挑战腐败》认为一旦缺乏对权力的有效制约,将不可避免的造成腐败行为的多发易发。特别是经济转型期腐败活动将会异常活跃。改革开放以来党或政府内部利益化与利益分化和中国政治机器运行的收入相当部分来自预算外和制度外收入。放眼世界范围的腐败研究,③防治腐败问题。李成言在《廉政政策分析》一书中指出“防治腐败要加强廉政建设。应从政策分析的角度入手,通过对政策的解构和逻辑的整合来达到透视中国反腐倡廉政策运行的实际过程”。在国外,Mauro利用腐败指数BI(Business International)研究了腐败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关于县域腐败问题研究

尽管国内关于腐败问题的研究文献很多,但是多集中于宏观方面的政策研究,对中国最基层的县域腐败问题的研究文献则很少。除了少数几篇硕士论文如欧阳健《我国现阶段县域腐败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及相关文献对此有所涉及之外,其它研究多散见于报刊评论或者是在网络论坛上有一些较为粗浅的论述。

(三)关于邻居效应的研究

邻居效应,英文全称Neighborhood Effect。最早是用来描述住宅区的特色对于本区域内居住人口行为、态度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也被称为邻里效应、同群效应、语境效应。国内关于邻居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网络、农民消费、养老保险、失业率等方面,涉及腐败问题的从CNKI查阅仅有一篇《中国省域腐败邻居效应的实证研究》。此文考察的是一地区受到具有共同地理边界的相邻地区的影响作用,为后续制度研究如何阻断腐败现象在县域范围扩大提供理论参考。目前关于邻居效应主要集中于西方学术界。特纳和艾伦提出六种不同邻居效应的作用机制,其中包括社会(人际)网络、社区服务的质量、成年人群对未成年人群社会化进程的影响、同龄人群的相互作用、与犯罪和暴力的接触程度,特别是接触频率、深度等。2003年,弗里德里克斯等人提出了邻居效应的四种机制:社会互动机制、环境机制、地理机制和制度机制。2007年,萨姆森等人提出有四种存在着相互关联但却又保持独立作用的邻居效应效应机制。将邻居效应与县域腐败结合起来研究还属空白。

总之,国内外对腐败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为本文的后续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但现有的文献很少提及县域腐败问题,更没有结合邻居效应来进行的实证研究。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扩大,城乡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县乡村的主要负责人手中的权力巨大。很容易造成小官巨贪现象的发生。加之县乡村亲情关系更加紧密。一旦贪腐现象发生,极易引发腐败的“邻居效应”扩大腐败发生的范围。本课题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县域腐败问题为研究对象,构建县域腐败存在邻居效应假设模型,并通过多个腐败案件和实地问卷访谈数据运用动态面板回归模型进行验证,具体量化各个影响因素对县域腐败的影响,最终为提出并完善我国反腐败提供理论与实证的支持。

二、研究内容

县域腐败问题的产生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但本文的核心内容是设想应用邻居效应的影响因素来分析我国县域腐败问题,以H省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将122个县级区域按照经济、政治、文化、交通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归纳为5个类型,即核心类(省会所辖县、区、市)、紧密类(地州市所辖区)、辐射类(县级市)、延展类(普通县)、边缘类(贫困县)。在不同类型中抽样设置研究样本,围绕县域腐败问题邻居效应,提出不同县域腐败的防治的对策建议。具体研究内容,展开如下:

(一)县域腐败问题邻居效应的聚类分析

以贪污腐败案件率、查处率、执法率、起诉率、检察机关立案刑事犯罪率、处罚率等为观测点进行统计与分析。

(二)县域腐败问题邻居效应的因子分析

采用OLS估计方法检验所设立的回归方程分析邻居效应中的:①社会互动因素:公民受教育程度、媒体监督力度;②环境因素:从经济因素分析包括县乡公务人员规模、支出规模、经济发展速度、非所有制经济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③制度因素:司法投入力度、反腐力度、公务员收入水平等对县域腐败的影响。(见下图1)。

(三)县域腐败邻居效应的机理作用分析

以县域腐败中的个体腐败到有组织的部门腐败演化到常态化群体腐败这一动态循环变化过程为基本考量,分析县域腐败邻居效应的机理构造,分析现存防治县域腐败的政策措施与县域腐败的呈现的新特点是否相适应。

图1

(四)构建县域腐败邻居效应的监控防治分析

①加大思想教育力度,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反腐倡廉意识;②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大政府信息公开;③加快推进县乡公务员队伍的结构调整,完善公务员内部监督机制;④提高法治水平以减少腐败,中央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确保司法机构的经费来源,加强律师队伍质量建设和扩大律师的数量建设;⑤建立一个跨越部门利益和权力机构的独立的反腐败部门;⑥加大社会公众、新闻媒体与多元化舆论的监督。

总之,惩腐兴廉,整肃史治,是国家兴亡之所系。在探讨腐败的影响因素时,引入邻居效应变量,用以测度县域腐败的影响程度来研究县域腐败成因,以期进一步探究县域反腐败的对策。促进我国县级政府反腐败工作的开展,进而推动我国反腐败工作的全面开展,真正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的目标。

[1]欧阳健.我国现阶段县域腐败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2]魏锋.中国省域腐败邻居效应的实证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4).

[3]张剑冰.黑龙江省腐败问题分析及防治对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4]贺卫,戚成芝,李政军.试论寻租与腐败[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4).

[5]汪亿佳.我国地方政府官员腐败成因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4.

[6]朱书缘.被习近平点赞过的县委书记[J].政府法制 ,2015(13).

[7]马用浩.习近平的县委书记观述论[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16(3).

[8]黄苇町.深入反腐取信于民[J].廉政文化研究 ,2013(4).

[9]张洁云.正确处理五个关系与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3(6).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5YJCZH136)。

D

A

2095-4379-(2017)21-0051-02

邵艳(1983-),女,汉族,湖南益阳人,硕士研究生,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腐败问题县域腐败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新形势下我国腐败问题分析以及治理策略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国外警察腐败控制与启示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刍议医学科技新闻腐败问题
杭州市村干部腐败问题及其治理研究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