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戏的“再民间化”

2017-08-09 01:31汪星辰李早早顾珍琪
黄河之声 2017年10期
关键词:淮海戏剧团戏曲

汪星辰 李早早 顾珍琪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5)

淮海戏的“再民间化”

汪星辰 李早早 顾珍琪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5)

淮海戏是中国民间戏曲剧种之一,是典型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文章主要通过访谈法,田野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来研究淮海戏的“再民间化”这一问题,主要从此淮海戏的历史发展、阐述“再民间化”这一理念和提出传承保护的方法这三个方面对这一研究进行层次化的论述,对淮海戏的发展提出新的看法。

淮海戏;再民间化;历史发展;传承保护

淮海戏,原名“拉魂腔”,因以板三弦伴奏,又称“三刮调”。淮海戏是江苏省地方民间戏曲之一,以其声腔优美、故事说唱而备受人民喜爱,属于中国地方戏曲范畴,是典型的地方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明清开始淮海戏在人民生活中便占有了一定的地位,与民间生活习俗紧密相连。在民间日常生活的土壤中,淮海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地方特色和艺术形式。

一、淮海戏的历史发展

清乾隆17年(1752)在连云港的海州、沭阳吴集一带出现淮海戏雏形,清道光年间逐渐形成班组,清光绪3年(1877)“小戏班”开始在沭东灌西盛行,清末传入泗阳。1954年,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淮海戏,至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

据清人李调元所著《雨村剧话》所载:“秦腔始于泰州,盛于长安,流入晋、冀、鲁、豫至淮水止。”淮海戏原为秦腔一支,后融会徽剧、京剧、柳琴戏自成一新剧种。淮海戏与柳琴戏、泗州戏原名都叫"拉魂腔",拉魂腔之名是因声腔优美、旋律动听,与观众心灵产生共鸣,人们出于对该腔的喜爱,故称之为拉魂腔。它的形成来自于淮海大地长期流行的民间小调及劳动号子,拉魂腔的锣鼓点子都是从京剧、梆子戏中吸收过来,所伴奏的音乐来源于佛教音乐、民间乐曲。淮海戏既有北方剧种的粗犷豪放,又有南方剧种的婉约温柔,唱腔明快豪爽,乡土气息浓厚。极具地方特色的淮海戏获得了人民的广泛喜爱。

一直到20世纪的50年代淮海戏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淮海戏的演员们自编自演一些抗日题材的现代小戏,鼓舞指战员的斗志。这时候的淮海戏都流行到一种可以人人哼唱的程度,由于政治和战争等多方原因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淮海戏便开始逐渐没落淡出人民生活,但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开始淮海戏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在人民生活中开始大放异彩。

受到党和民主政府的指导,淮海戏走上了政治舞台,发展成为官拜事业单位,脱离了民间,人民喜爱的演员也都被招收进入这些国营戏剧团。如今,淮海戏专业化队伍即事业单位性质的淮海戏剧团却逐渐走向凋零,而民间淮海剧团却越来越受广大人民的欢迎,出现“再民间化”这一现象。

二、地方戏的“再民间化”

何为“再民间化”,这四个字是地方戏发展过程的一种总结。“再民间化”这一过程是一个类圆的过程,从民间到剧团再到民间,很多地方戏都是民间小戏,根在民间发展的空间在人民群众里。以淮海戏为例,淮海戏从明清在苏北人民群众中就极具影响力,不仅演出众多而且传播广泛基本可以做到人人哼唱的地步,但在经历了战争、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打击之后,人民群众为了生活把越来越少的精力投入到淮海戏中,淮海戏便逐渐失去了市场没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淮海戏的社会地位也开始逐渐下降,解放后国家对演出制度的整改提出了一定措施,大量的演职员被编入剧团,淮海戏的地位开始上升变成了一种剧院艺术可以欣赏到的人民群众越来越少,民间的淮海戏越来越少,文化生态环境被破坏。但经历了文化制度改革后的淮海戏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很多剧团荒废,从剧团中被遣散的演职人员便重新返回民间组建起“草台班子”进行演出,所以淮海戏又再一次的回到民间回到人民群众当中,实现了一种逆行的发展。

三、淮海戏“再民间化”的现状

淮海戏作为地方戏曲类非物质遗产在“再民间化”道路上已经还处于一种被动摸索的状态。首先,淮海戏的发展已经处于一种岔路口的阶段,在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之后的淮海戏有雄心壮志想借着新科技、新渠道将此剧种发扬光大,走出地方,走向全国。但是,现如今的它还面临着一种现实的问题就是淮海戏逐渐丧失了主要的受众群体,即便没有远离,却与赖以生长的民间日常生活产生了隔阂,戏曲的种子自然很难根深叶茂。在多次走访了专业淮海戏戏剧团后,从剧团的角度简单了解了淮海戏的现状。淮海戏在江苏省内原有七个现有六个专业团体,江苏省淮海剧团作为苏北地区的领军团体在这之中是人力物力最强的,但近年剧团人员众多经费不足、专业演员多表演机会也较少,很多人选择离开,返回民间。统观全国从事淮海戏演出的专业演员不超过1000人,但民间却有很多文艺团体,单连云港市就有不少于100个,民间团体非常活跃。

笔者看来,淮海戏“再民间化”重要表现是戏曲回归庙会、节庆、婚丧嫁娶、寿诞生日等民俗文化空间。淮海戏民间团体体现出“再民间化”表现为回归乡村礼俗演出市场。因为民间团体演出条件要求简单、对演员要求不高、演员表演机会也大,所以民间团体拥有大量的演职人员。每逢民间红白喜事,过寿的、庙会的、场庆等活动都要请戏班子,尤其是在连云港、灌云等一带,进而有这样的民俗,如果家不请戏班子,一定不兴旺。不论钱多钱少,几百块钱就三两个人唱;几千块钱,就唱大戏,比较灵活机动。因此,民间淮海戏团体即便是在竞争激烈的淮海戏演出市场上也生存的很好。

其次,民间淮海戏演出团体将淮海戏在民间发展得蒸蒸日上,反观专业院团要求过高并放不下身段和社会地位参与这些民间演出,让民间演出这个大市场基本被“草台班子”所垄断。进入国营剧团的演员们,他们的身份与民间演出团体便有所不同,社会地位也不再是民间穿梭于各个村庄的艺人,而成为了有编制的人员,也不愿意放下自己这个专业艺术传承人的“铁饭碗”,纯粹的艺术追求,精致、富丽堂皇的舞台只能让淮海戏越走越偏。为了迎合时代、取悦更多观众,专业化、精致化似乎成为每一个剧种壮大发展的首先想到的康庄大道,如安徽黄梅戏。淮海戏也同样如此,大型淮海戏《秋月》的创作似乎只是为了一次载入史册而创作的,不计成本、华丽精致的流动灯光为整部戏提升了一个档次,然而,脱离了这些外在的舞美,《秋月》这部戏除了在富丽堂皇的舞台上表演,在街头、田间根本无法得以演出,也迷失了淮海戏作为地方戏固有的民间趣味。投入众多心血、资源发展淮海戏,但却不知,民生民俗才是淮海戏繁荣壮大的根本途径。

最后,在淮安、沭阳、连云港一带戏曲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喜庆时请戏班演戏再度成为一种习俗。淮海戏剧团更清楚的反思着“再民间化”这个问题,许亚玲提出,为什么民间团体更宽泛更有市场更接地气,要得到全国的认可才能让淮海戏更好的推广,淮海戏太注重往外发展而遗忘了本土,一心追求阳春白雪但下里巴人少了丢失了自己的根据地。怎么样才能再一次跟老百姓走到一起?目前江苏省淮海剧团正在筹办淮海戏“故乡行”活动。近年来,在淮安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省、县剧团也开始举办了一系列活动。泗阳县淮海剧团实施“三送工程”送戏进乡镇,16个乡镇每年4场戏,共计64场;积极开展“送戏进社区”的活动,创编了一些脍炙人口的节目,送到企业、工厂、敬老院等社会各阶层进行演出,每年高达60场;在县级剧团内的“秀英剧场”开设惠民专场演出,每年共计24场;县政府大力推行“惠民工程”,每年拨款请人民看戏。

这种有这种回归乡土想法是好的,但是举办淮海戏“故乡行”这类活动都是由政府出资去赞助进行,放眼全世界有14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中国对此的资金投入力度比这140多个国家加起来都要多,并且淮海戏本来就作为一种乡野艺术,仅凭一种高姿态的送戏活动就能让淮海戏重新死而复生吗?一个在民间生根发芽的艺术如今被搬入剧场被灯光和舞美粉饰,在离开土壤一段时间后,维持自身生长的养分不足之后,将这种艺术隔着一层保护膜再次放在土壤之上,这样的自欺欺人的行为依旧会将这种艺术带入万劫不复之地。政府的资金支持其实收获的成效并没有很大,所以政府是否需要继续大量资金的投入,剧团是否需要继续进行此类活动还是完全的回归乡野去发展,放下所谓剧团的身段,这样的问题也值得去深思。

四、淮海戏“再民间化”的意义

淮海戏的“再民间化”道路虽然崎岖,但是对淮海戏的发展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作用的。

首先,淮海戏“再民间化”在人们群众中有良好的反映,《乡村好人》这部戏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城市之间,都受到人们的热烈拥护,座无虚席。先不论送戏下乡这个活动是否值得长久举办,单就这个活动的观众的反映状况来说,即便是电视、手机等媒体的普及,人们的文化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传统文化中对戏曲的热爱是没有变化的,人们对村边、田旁众人一同看戏的记忆是永远留存并怀念的。有这样正确的认识,正确了解淮海戏的受众,才能更好地发展淮海戏。

其次,时代在进步,人们文化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便更追求人们视野上的华丽,追求戏曲的现代化发展和传播。其实,现代的多媒体发展对传统的戏剧文化表演是没有很大影响的,反而戏曲回归乡土,回归人们的日常生活习俗中去会让人们加深对它的喜爱。正确认识淮海戏的“再民间化”发展的重要性后,多媒体也将会变成一种记录戏曲美好并传播的很好的工具。

最后,淮海戏的“再民间化”是重新唤起乡村的生机,唤醒乡村创新活力,让乡村的民俗不在凋零,进一步发展。扎根于人民日常生活的戏曲与民间民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将会让诞生于乡土情怀的淮海戏得到蓬勃发展与生生不息的传承。■

[1] 郭妍琳.戏曲如何应对文化经济时代——戏曲的观众问题与市场策略探析[J].艺术百家,2006,06.

[2] 陈森.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谈淮海戏的继承与发展[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8:73-74.

[3] 李琳.淮安淮海戏本土传承现状的考察与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2.

[4] 王晓康.浅谈淮海戏的保护与传承[J].大众文艺,2014,10:16-17.

[5] 季中扬.论地方戏的“再民间化”[J].文艺争鸣,2017,01:190-194.

猜你喜欢
淮海戏剧团戏曲
淮海戏表演艺术及传承分析
戏曲从哪里来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茶文化背景下淮海戏唱腔艺术的传承研究
淮海戏的保护与传承探讨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