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景演出:中国的山水狂想曲

2017-08-10 06:28丨王
遵义 2017年15期
关键词:实景山水旅游

■丨王 昱

实景演出:中国的山水狂想曲

■丨王 昱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山水实景演出”已从新模式变成了“旧套路”,没有文化的点缀,没有神韵和感动人心的力量,演出无法给观众留下值得咀嚼回味的文化内涵。面对实景演出发展的困惑,创新和文化才是其解决之道。

《印象丽江》实景演出

有人说过,传统的舞台演出是人的杰作,唯有山水实景演出才是人与上帝共同的杰作。

从2004年面世的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开始,不知不觉,大型实景演出已在国内不少景区落地生根,成为景区最响亮的名片。今天,假设人们前往丽江,却不去看一场《印象•丽江》,前往山西平遥不去看一场《又见平遥》,去杭州不去看一下《宋城千古情》,对不少游客来说,此次旅行并不完整。

从2004年至今,10多年来,实景演出这种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相互嫁接、融合的新模式逐渐成熟,出伴随着新的困扰。

井喷发展

花山大型实景演出有望年底迎客;大型实景演出《永远的成吉思汗》;震撼,全球首部瑶族大型实景演出亮相连南;实景剧《娄山关大捷》在遵义娄山关景区首演;《盛典一夜•还你千年》——沙漠实景演出《敦煌盛典》;济南首个实景演出落户千佛山,大型实景演出剧《大明屯堡》回归上演;全球首部皇家文化实景演出《康熙大典》公演七周年 再掀实景演出热潮……输入“实景演出”进行搜索,关于此的结果就有43万多条。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民间传说到地方文化、从平民故事到伟人传奇、从民族风情到民俗展示。其内容也包罗万象……十来年间,实景演出遍地开花,好像每一个景点都有实景演出,没有实景演出的景点感觉就不够高端大气上档次。

实景演出是一种以自然山水等真实景观为演出背景,以当地传统文化、民风民俗为演出内容,融合商业界、演艺界大师为创作团队的独特文化模式,是传统旅游业向人文旅游、文化旅游转型下的特殊产物。

入夜,一弯金黄的“月亮”出现在静谧的漓江上,连绵起伏的山峰在夜色中若隐若现,渔民撑着竹排从江面驶过。“山中只有藤缠树,世上哪见树缠藤,青藤若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伴随着刘三姐的经典情歌,竹林、木楼、月亮,竹排、蓑衣、鸬鹚,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江上图景。慢慢地,载有渔火的小船缓缓向观众驶来,一幅古朴的劳作画卷在观众眼前徐徐展开……

这是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中的情景。2004年3月,“刘三姐”在漓江上正式亮相,随即便引发了不小的反响。人们惊讶地发现,原来演出可以这样呈现。山为幕,水为台,在大自然的背景下,原生态的表演方式不仅给人以视觉美感,还能反映出当地的文化和民俗,这给旅游者带来了全新的文化体验和感受。

“我们传统的习惯是看室内舞台上的演出,没有人想到也能在大自然中看。那时,我们也年轻,就想着能不能突破这样的思维定式。”提及当年产生做实景演出的想法,中国山水实景演出创始人、山水盛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旅游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帅元说道。

20世纪90年代,在国内的旅游景区虽然已出现了固定的专场演出,但还停留在通俗化、浅层次的阶段。当时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壮剧团团长的梅帅元在出国考察期间,专门去看了美国百老汇经典剧《猫》《西贡小姐》《美女和野兽》等演出,其艺术表现力和演出盛况让他深受震撼。

于是,梅帅元开始思考在国内能不能做好这样的“文化生意”。回国后,看到桂林美丽的山水景色,梅帅元冒出了一个想法:可否以山水为舞台背景,以广西流传千年的刘三姐为主题,策划一出以桂林山水为主题的歌舞表演?此后,经过了写策划、找资金、拉团队等一系列漫长的过程,由梅帅元担任总策划和制片人,由“铁三角”张艺谋、王潮歌和樊跃执导的《印象•刘三姐》终于打造完成。

距离2004年3月《印象•刘三姐》正式演出,已经过了10年,但至今为止它的神话仍难超越。这台演出改变的不仅是梅帅元的个人命运,更彻底地改变了广西阳朔的面貌。

为看演出,游客必须在阳朔过夜,他们的吃、住、行、游、购、娱拉动了一条产业链。当初只有一条街道的小县城,现在三、四星级宾馆随处可见。参与演出的农民演员每年有近万元的收入,很多当地人甚至靠卖望远镜和驱蚊水发了财。

如此收益,羡煞旁人,有能力者,都想分一杯羹。《印象•刘三姐》成为许多地方效仿的对象。短短几年内,实景演出已在中国呈泛滥之势。国家旅游局统计显示,全国投资上百万元、有些影响力的实景演出已有200多台,实景演出已成为一个产值上百亿元的大产业。

“山水实景演出是中国独创的演出形式,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符合东方人的审美趣味。”梅帅元说,“中国人对生存的环境和自然有着自己特有的解释。在东方哲学中,儒家讲究天人合一,道家讲求道法自然,中国文人也有寄情山水的情怀。中国人把山水当作情绪的一部分,喜欢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外化到自然的山水中去。这种在山水之间的演出形式能够体现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对此,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厉新建也认同:“国外有利用实景来做节目的,比如一些灯光秀之类的,但是这跟咱们利用室外实景、大量演员参与的室外实景旅游演出还是不一样的。在这个方面,我国的旅游实景演出在全球范围内都应该是具有创新性、领先性的。当然,这跟中国在自然资源禀赋、人力资源储备和人员工资水平等方面的优势也有关。”

繁华过后,拐点到来?

10多年间,实景演出这种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相互嫁接、融合的新模式逐渐成熟化。

随之而来的是,同质化倾向严重,缺乏新意带来的经营惨淡,拷问着中国实景演出的出路。近年来,实景演出大致呈现出两条主线和多个散点的发展态势。两条线即以被媒体称为“印象铁三角”的张艺谋、樊跃、王潮歌所组成的印象团队,他们打造的作品形成了印象系列,如《印象•西湖》、《印象•丽江》等;另一条线则是由梅帅元领导的山水盛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水文化”),其作品主要有河南嵩山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湖南张家界的《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西藏拉萨的《文成公主》等。多个散点是指除此两大“军团”之外的实景演出,比较分散,没有形成体系,如陕西的《长恨歌》、河南的《风中少林》、新疆的《梦回楼兰》,以及重演中国红色革命发源史的《井冈山》等,这些实景演出在各个景点上演、风起云涌。

10多年来,“冰火两重天”的实景演出行业,不少匆忙上马的项目早已夭折,“规模不够”导致观众难以被“震撼”是其中主因。

然而,大型的实景演出因投资规模所限,目前国内为数不多。中国实景演出有影响力的大约有40多台,要进行山水实景演出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山水资源、可以演绎的文化资源。实景演出是传统旅游业向人文旅游、文化旅游转型下的特殊产物。

由于实景演出行业是实践艺术,发展到现在也很少有人进行理论研究,发展过程中很多基础性的问题尚未厘清,整体局面比较混乱。

就拿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实景演出这一最基本的问题来说,多年来,业界也没有给出一个定论。有人认为,只要是在户外的环境中进行表演就叫实景演出,这显然并未指明实景演出的实质。

同时,在产业积聚成长的过程中,鱼龙混杂。《南方周末》曾刊文指出实景演出“七宗罪”,诸如“破坏环境”“干扰民生”“回收不力”“手法老套”等。而对于地方政府不顾本地资源是否适合、盲目跟风搞实景演出的批评也经常见诸报端。

实景演出的文化创新能力也遭到了拷问。有批评者指出,《印象•刘三姐》之后的各种实景演出大都在结构及表现手法上复制这一模式,缺乏创造性,盲目消费地方文化元素。陈凯歌的《希夷之大理》就被诸多人士指责,在表现手法上与“印象”系列并无二致。诸多实景演出之后,观众普遍反映“除了热闹之外,演出没有留下多少让人回味的东西”。

有业内人士认为,山水演出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反映出了中国文化的本质,而这种演出的成功也是与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与审美趣味息息相关。山水实景演出的灵魂是什么?此山、此景、此人,真正原生态的演出。具体来说,这里的山、这里的水,和这里的人的生活状态,共同构成一个演出的整体,却又不着痕迹,好像是从山水中自然长出来的,且能够准确地描绘出当地的文化特性,这就是实景演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就像一棵树,很多年就长在这儿,自然结出的果。这样的演出不会产生雷同性,是不可取代的,也是游客必看的最重要理由。

有专家表示,比较所有实景演出作品不难发现,以民间传说为故事线条,辅以光影声像特技已成为各地实景演出的统一模式,盲目跟风容易忽略当地的文化元素。河北省保定市模仿“印象”系列打造的《印象•野三坡》遭到普遍批评和质疑。《印象•海南岛》经营失利,已于2014年7月停止演出,场地损坏,演员解散。

从2005年起,各类实景演出几乎都从内容主题和表现形式上复制“印象”模式,由于缺乏对文化内涵和本土风情的深刻理解,实景演出往往形式大于内容,成为游客旅游的“过眼烟云”。

2011年9月,耗资6000万元由万达集团投资的海南三亚的《海棠•秀》,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班底参与制作。然而,这台大戏连年巨额亏损,一直靠集团输血,最终在2014年8月谢幕。

《海棠•秀》的凋落并非个案,仅在海南省就有5家旅游驻场演出亏损。而在山东曲阜,《孔子》曾入选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推出的首批《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也在2013年停演。

许灵均自幼父亲去了美国,母亲早亡,成了孤儿。好不容易大学毕业,又被打成“右派”,流放到大西北敕勒川劳动改造,成了牧马人。“文革”中,老乡们因为许灵均的勤劳、善良而加意保护他,使他躲过了更加残酷的迫害。四川是重灾区,很多人吃不上饭。少女秀芝为了寻一条活路,逃到了敕勒川。她声言:“只要谁肯收留我,给我一口饭吃,我就嫁给谁。”老牧民郭蹁子,觉得秀芝人品、长相都不错,许灵均也老大不小了还没成亲,他想不如就让秀芝跟了许灵均吧。

投入高、回报长,也引发了诸多关于实景演出投资回收不力的疑虑。据悉,目前实景演出的投资不少超过1亿元人民币,而观众数量却往往低于预期。由于上座率不佳,《印象•海南岛》1.8亿元的投资难以收回,组织演出的公司以2750万元的低价,将55%的股权转让给了深圳一家房地产公司。

“雷声大,雨点小。这些失败的案例有着共性,那就是商业模式太单一。”业内认为,对于实景演出这块大蛋糕,匆忙上马的项目看似热闹,却往往忽略了产业本身的配套项目。

也有业界人士不无忧虑地指出,准备周期长、投入资金巨大,景区季节性过强、实景灵魂和演出创意相违背以及景区级别与演出规模不符等问题,导致各种实景演出危机四伏。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求艰难平衡,是开始进入“共富时代”的中国必须面对的重要命题。

前路漫漫,创新和文化是关键

虽然,不少旅游实景演出项目退出舞台,但仍然有不少后来者前赴后继。

“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为旅游实景演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也是未来旅游实景演出创意的重要源泉。”厉新建说道,“不过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很多旅游实景演出项目过分依赖团队旅游市场和地方政府的力量,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旅游实景演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果有一天旅游实景演出不再出现“政府买单”现象,有大量的散客愿意自己掏腰包去看演出的话,旅游实景演出的内生发展机制就算真正建立起来了。”

实景演出若想成功,山水是否出类,演出是否拔萃,文化与环境相得益彰,皆为“胜负手”。而真山真水是否奇特美丽,是基本条件,否则再震撼的场面也只是视觉冲击而已。

但实景演出并非放之四海皆赚钱,大型实景演出动辄需要几千万上亿元的投资,一旦不能保证观众数量,无法保证演出场次,就意味着巨大的投资风险。部分实景演出,仅演几场就难以为继,还有一些实景演出长时间不温不火,能够在蛰伏多年后走出困境的寥寥无几。有的景区不顾游客规模不够、气候条件不适合长期户外演出的条件限制,甚至冒着破坏环境的风险,硬是斥巨资打造实景演出,结果必然事与愿违。

实景演出如果缺乏艺术内涵,缺少本土文化,那么就只能称之为是现代时尚的高科技产物,除去绚烂光鲜的外壳,内里却显得单薄空洞,这也是很多实景演出难以为继的根本原因。这些实景演出不乏声嘶力竭地宏大场面,可唯独没有文化的点缀,没有神韵和感动人心的力量,演出无法给观众留下值得咀嚼回味的文化内涵。

业内人士表示,实景演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应追求自我完善。与电影等其他文化产品相比,实景演出是“活的”,是会生长的。精品是在实践中反复打磨出来的。

厉新建认为,旅游实景演出应该完全走向市场化,不再将旅游实景演出作为政府官员的面子工程来对待。同时,在充分运用声光电技术的同时,要加强对地方文化的挖掘、解读和表现,不要演变成声光秀。“而且,旅游实景演出要注意减少对自然、文化的干扰,实景演出是为旅游目的地添彩而不是添堵的。”

其实,对于观众来说,只有打动内心的演出才能留下最佳体验,而这恰为演出的口碑做了最好背书。

梅帅元强调实景演出中文化内涵的重要性。“文化和旅游是孪生的,没有脱离文化的纯粹的旅游。我们去另一个地方旅游,很大程度上是想去了解不同的生活状态。”在梅帅元看来,不同的山水、环境会孕育出不同的人和生活形态,而山水实景演出就是将这种生活形态加以包装,把本地产生的文化特质加以强化,而后又将其放回原地。“好的实景演出能够将演出还原到山水之间而不露痕迹,这是真正的实景演出的要旨。”

“实景演出其实就是把凝固在书本、壁画、雕塑中的文化鲜活起来,把那些只能想象的、凝固的东西焕发出来。我们在每个地方的实景演出都在讲述当地的文化,而这就构成中华民族整体记忆的一部分。”梅帅元操刀的实景演出《文成公主》就是将历史书上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真正展现出来。“通过实景演出,人们可以看到文成公主为何进藏、如何进藏。大量的藏族文化的展示,包括服饰的还原,让人们在旅游休闲的过程中,在不经意间了解和传承了中国文化。”

有些实景演出确实比较粗糙,没有创造力,可能是过于关注声、光、电等技术手段,而忽略了实景演出的核心—文化,但那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

只有对文化研究得越深刻,感受就越深,捕捉到的东西就越准确。做一台优秀的实景演出,前期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功课要做到位。而且,在演出过程中,也要一次次地修改打磨,好的演出一定是不断修正和提升的。”

现在,不少实景演出的打造者们越来越重视实景演出的产业链延伸。就像一条链子,最漂亮的珠子是实景演出,是用来吸引人的,同时我们还要做很多其他珠子,把它们串起来。以演出作为核心吸引力吸引人气,同时将演出与旅游、地产、广告等多种业态进行复合。

目前来看,收益比较快的是将演出与地产进行复合,以演出带动人气,聚集商机,从而拉动土地升值。这种复合体在国内已经很多,并且形成多种模式,如“演出+旅游景区”模式,“演出+影院+商业地产”模式,“演出+博物馆+商业地产”模式等。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山水实景演出”已从新模式变成了“旧套路”,面对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困惑,创新始终是解决之道。

中国社会科学文化研究学者李肃认为,实景演出诞生于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过渡的旅游业转型过程中,其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它是对旅游业的一种贡献,是一种世界级的创新。”而如何吸收民族文化要素,结合娱乐业、高科技的表现手法,将成为其发展创新的突破口。

除演出场地的设置和道具的使用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实景演出的故事内容本身也具有地域特色。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描写了唐代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华清宫正是这段爱情故事的见证者,实景演出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誓言为主线,让消失的历史重返现实。

实景演出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旅游产品,科技手法的多样性,结合民俗风的演绎手法,也是其发展趋向。《大宋•东京梦华》通过现代化布景、灯光、服装、道具等展现了宋代的生活面貌,用高科技灯光和烟雾效果创造出“时间推移”的时空变幻效果,反映出北宋东京从繁华逐渐衰败的历史过程。

由此可见,文化是实景演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想要走得长远,创作者就必须在深刻理解当地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演出模式的创新,挖掘并展现地方文化内涵。

猜你喜欢
实景山水旅游
金湖县创新“实景式”培训 提升精准执法水平
“实景与想象”——明清武夷主题的意象式文人山水画研究
爱在一湖山水间
实景演出对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婺源《梦里老家》为例
数字博物馆 线上实景游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山水》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