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抓三结合,让欣赏化繁为简

2017-08-10 19:46王诚忠�オ�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7年8期
关键词:音乐元素解决结合

王诚忠�オ�

[摘要]器乐曲在小学中高年级欣赏教学中占一大部分,但是,由于大部分曲目篇幅偏长,声部多音响杂,内容表现模糊,小学生欣赏有难度,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围绕音乐元素,采取“三抓三结合”的欣赏策略,通过抓音乐结构、音乐主题、音乐情绪,能让器乐曲欣赏化繁为简,省时高效。

[关键词]音乐元素;结合;解决;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24007502

器乐曲在小学中高年级欣赏教学中占一大部分,特别是高年级的器乐欣赏曲,所占比例较大。但是,由于大部分曲目篇幅偏长,声部多音响杂,内容表现模糊,不仅学生欣赏有难度,而且课堂教学也相对枯燥,教学时间难以掌控,内容广度深度难以把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围绕音乐元素,采取“三抓三结合”的欣赏策略,能让器乐曲欣赏化繁为简,省时高效。下面以欣赏民乐与管弦乐合奏《花木兰》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抓音乐结构,结合分析判断,解决曲目篇幅偏长的问题

音乐作品的结构,既是“谱面空间的结构”,又是“音响时间的结构”,都是抽象的。一首器乐曲,短的几分钟,长的几十分钟,音乐表现复杂,很多学生听着听着就失去新鲜感,学习注意力渐渐消散。这是因为,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体验少,注意力维持时间短,长篇幅的器乐曲,既考验其耐性,更考验其赏析能力,难度很大。如果只是毫无头绪地盲目地听,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对音乐感受也必定模糊不清。

为此,必须把握音乐曲式的对比、展开、变奏、重复“四原则”,从旋律、节奏、速度、乐器音色等音乐元素入手,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主题变化、情绪变化、风格变化,进而对音乐进行分析判断,弄清音乐整体结构。在此基础上,把长篇幅的音乐化为若干个音乐片段,引导学生抓要点、抓重点、抓难点、抓特色,并进行针对性的聚焦、强化、深入赏析,对那些重复的、次要的、简单的段落则作简略赏析。如此化繁为简,目标明晰,主次分明,有的放矢,很好地解决了音乐曲目长的问题,节省了教学时间,有助于激发学生赏析兴趣,提升欣赏教学效果。

比如《花木兰》,音乐结构非常鲜明:一开始音乐速度偏快,力度稍强,旋律跳跃,节奏紧凑,情绪欢快热烈;紧接着音乐速度放慢,力度柔和,旋律舒展,节奏宽松,情绪优美深沉;最后音乐速度再次加快,旋律跳跃,节奏紧凑,情绪更加热烈,进入高潮。教学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边听音乐,边感受、分析音乐元素的变化,并通过PPT或板书加以显现;再哼唱主题旋律,了解音乐结构,理清乐曲结构脉络,得出乐曲是“A-B-A”的曲式结构,从中掌握音乐各部分之间的关联。在此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重点欣赏音乐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进一步感受这两部分音乐的风格特征、情绪变化,展开丰富想象,深入体会音乐所表现的不同意境和情景,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抓音乐主题,结合演唱记忆,解决声部多音响杂的问题

音乐主题是一首(部)音乐作品(段落)中的最主要的乐思,即音乐的核心部分,它往往个性鲜明、表现力强、音乐含意比较完整,是音乐思维的“种子”,也是形成全曲音乐形象的基础,至关重要。因此,欣赏音乐作品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必须能准确把握音乐主题。可是,器乐曲由于声部纵横,音色丰富,音响繁杂,对于听记、听辨能力有限的小学生来说,必然带来很大的听觉干扰。即便是独奏曲,也会因有乐队伴奏而影响对音乐主题的正确把握。

为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材中出现的音乐主题谱例,引导学生在倾听、辨析的基础上,对主题进行模唱、视唱,弄清主题中关键的音乐元素,了解主题,熟悉主题,甚至记住主题。必要的话,还要弄清旋律的各种关系,如主旋律与副旋律,主奏与伴奏,重复与变化,乐器与音色,音乐与情感等关系,解决大型器乐曲声部多音响杂的问题,从而为音乐的整体把握打下基础。一旦学生能够透过繁杂的音响,感受并抓住音乐主题,能够辨析主次旋律、主奏与伴奏的关系,能够根据音乐主题辨别乐曲的段落结构,欣赏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

《花木兰》是一首民乐与管弦乐合奏曲,一开始听赏,学生就能感受到音乐的激情,但由于音响饱满,旋律线条丰富,学生对主题还是难以把握。好在音乐主奏乐器为板胡、笛子等,音色独特,主题音乐在织体上与伴奏区分明显,加以引导,学生比较容易捕捉到主题旋律。可以此展开两大板块的教学:第一部分,组织学生聆听、辨析、随乐曲模唱,感受音乐主题情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主奏与伴奏,了解主奏乐器板胡,理解乐句间的呼應对答的表现手法,熟悉主题旋律;最后再通过师生对答演唱、配打击乐伴奏等,表现主题,背唱主题。第二部分,通过倾听与模唱,在熟悉主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唱出、画出旋律线条起伏,表现旋律的抒情性;接着通过对比升4与4音的不同表现,了解豫剧音乐风格特征;最后还要让学生分析主奏乐器与乐队的轮奏表现形式,加深对旋律情感“起伏不断”的理解。这样从听起来觉得纷杂的音响中,让学生迅速抓住主题,熟悉主题,解决“音响杂”的问题。与此同时,学生在欣赏、熟悉主题音乐的过程中,模唱视唱、听辨记忆能力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训练和发展。学生熟悉、记忆的主题旋律越多,对音乐的感悟就会越深刻,音乐欣赏力也越好。

三、抓音乐情绪,结合联想想象,解决内容表现模糊的问题

由于音乐的特殊表现形式,决定了音乐表现具有宽泛性、混沌性、朦胧性、非语义性的特点,因而具备一种模糊美。特别是器乐曲,由于没有了歌词指向与引导,内容表现相对模糊,而小学生生活经历少,生活体验不够丰富,在感受理解上必然存在一定困难。

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学生形象感性思维强、想象力充沛的特长和优势,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首先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经验,从不同的路径不同的角度,去欣赏、感受乐曲,激荡起丰富多样的情感体验、身体体验、情绪体验、生活体验;其次是在对音乐产生初步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速度、音色、调性等一些表现情感的基本音乐语言要素入手,最大限度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对音乐进行合乎情理又富有创造性的联想与想象,结合音乐所表现的人物形象、情景意境、风俗风情、故事情节等,唤醒自己对音乐的直观感受与独特理解,唤醒、再造音乐形象,以丰富音乐的个性形象和情绪表达,在“悟乐”“移情”中,实现对音乐情感的感受与把握。这样以音乐情绪为载体的欣赏教学,能让学生通过初步体验音乐情绪——联想想象情境情节——深化理解音乐表现,逐步从官能体验上升到理性理解,最终达到丰富欣赏体验,累积音乐感知的目的。

通过明确乐曲结构、熟悉乐曲主题,学生对《花木兰》的音乐内容已有初步理解,但还相对粗浅、模糊。因此,教学时,先要引导学生了解“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介绍代表性的故事情节,抓住速度、主奏乐器等变化,体验各段音乐情绪变化,理解三个乐段分别表达的欢快热烈、优美深沉、兴高采烈的不同情感;再通过分段细听,根据故事情节与情绪变化,想象音乐表现的木兰从军过程中的出征、思亲、凯旋的特定场景和生动画面,把无形的音乐音响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深刻理解音乐内涵;最后通过完整复听,在理性层面引导学生学习花木兰爱国、尽孝的家国情怀,升华思想感悟,感受民乐强大、独特的音乐表现力和情感表达力。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只是音乐欣赏的辅助手段,而非目的。因此,不能过分强调音乐情境情节,不能用描绘情境讲述情节代替音乐欣赏,更不能将教师的偏爱强加于学生,不能过分强调音乐情绪的统一。唯有如此,才能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内容,感受音乐情绪,丰满音乐形象。

(责编韦淑红)

猜你喜欢
音乐元素解决结合
怎样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带来的双面性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