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美国花旗银行上海支行在华活动初探(1902-1912)

2017-08-11 19:29王冬语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3期
关键词:花旗银行上海银行

王冬语

(中共铜仁市万山区委党校 贵州 铜仁 554300)



20世纪初美国花旗银行上海支行在华活动初探(1902-1912)

王冬语

(中共铜仁市万山区委党校 贵州 铜仁 554300)

在1898年的美西战争,美国开始了对远东地区的扩张。中国作为美国在远东地区的重要市场,打开中国市场对美国的远东扩张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在资本主义势力不断壮大的趋势下,中国渐渐被卷入了世界市场,中国成为了许多外国投资者优先考虑的市场。19世纪下半叶美国开始尝试在中国设立银行,但直到1902年因需要接收庚子赔款才真正实现此计划。美国以收取庚子赔款为开始,需要在中国设立一个政府的金融机构,专门负责收接赔款事宜。1912年在美国花旗银行取得了特殊经营许可后,美国在上海成立分行,地址在九江路一号A(四川路东),成为美国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银行实体。

1902年至1912年期间,花旗银行在上海成立初期,经营业务广泛,包括汇兑、存款、放款、发行兑换券等。花旗银行在上海的势力日益壮大,后来在中国各地开设分行,势力深入中国内地。花旗银行在美国政府政策的庇护在,在中国大量发行货币,吸收存款,利用贷款参与中国政府经济建设,扶植在华美商的经营,利用贷款参与中国政府的铁路建设。花旗银行在华活动是服务于美国政府的外交战略的,其在华活动带有强烈的政治性。

同时,客观全面分析花旗银行的影响。一方面花旗银行在中国的发展,为中国银行提供了一个先进的现代银行的模板,对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花旗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政策支持,成了美国政府实现其政治目的的重要手段,极大程度上剥削着中国人民的利益。分析和反思花旗银行作为一个企业,是如何跟随及服务于美国政府的国家战略,对于我国参与全球竞争,实现一带一路的全球发展的国家战略具有重大意义。花旗银行的发展路程为我国现代银行企业如何“走出去”提供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借鉴。

20世纪初;美国;花旗银行;上海支行

序言

“伟大的东方现在是全世界垂涎的市场,为了这个市场……外交和有必要时,强权必须想办法开辟一条通到那里的道路,美国决不能轻易抛弃它在东方由于占领菲律宾而意想不到地获得这样一个立足点”①。美国在远东地区扩张的开始以1898年美西战争为标志。“太平洋现在已经在我们手中,如果运用得当,美国能够使太平洋差不多变成美国湖,对菲律宾的贸易与对中国的贸易比较起来,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它却给我们一个极好的立足点”②。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开始了在中国成立银行的尝试。

早期,America被汉译为“阿米里加”,简称“米国”。同时美国的国旗为星条旗,色彩艳丽,被中国人成为“花旗”,也称美国为“花旗国”。于是花旗银行作为最早进入上海的美商银行被成为“花旗银行”。花旗银行相继在中国的其他城市设立分行,一般也叫做“花旗银行”。(只有广州的分行被叫作“广州沙面万国宝通银行”)。1902年,上海成立了美国花旗银行的上海支行③。早期的花旗银行在成立初始并没有长远的发展目标和规划。但是,凭借着独特的竞争优势和全球视角,自1812年以来,花旗银行就处于美国银行业的中心地位,成为全美国甚至世界最大的银行集团,成为了第一家采用创新体制和方法,最终形成了现代银行制度的企业。到1900年,花旗银行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国际银行之一。它由3400个分支机构分布在98个国家里,从国外运营获得净收入占总收入的58%,这个收入的绝大部分(47%)来自新兴市场。尤其是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占新兴市场收入的23%。

为此,本文主要分析这十几年间,花旗银行具有何样的独特优势,利用了什么手段,发展成为当时中国外资银行中最有实力的一家,我们将从美国在中国开设银行的几次尝试开始,探究上海花旗银行的发展路径,对花旗银行在华进行的相关活动进行具体论述。分析花旗银行的性质,同时,进一步总结花旗银行与美国政府的相互关系,阐述花旗银行在上海成立之初是如何服务于美国政府的外交战略的,为我国现代银行企业的海外发展与国家战略之间的合作提供客观的历史例证,提出有意义的借鉴。

20世纪初美国花旗银行上海支行在华活动初探(1902-1912)

一、美国在上海成立花旗银行支行的背景

(一)从“伯雷的计划”到“米建威计划”的各种努力尝试均告失败

从19世纪开始,美国对华贸易一直处于逆差地位,致使其白银外流严重。到了30年代,美国利用从对英贸易顺差中开发的汇票建立三角信用制度,此举虽使得中、英、美经济关系进一步密切。却使中美贸易的金融周转受制于伦敦金融市场的掌控。到19世纪60年代以后依旧没有得到改善。

1873年美国驻香港领事Dovid·H·Bailey在给国务卿Hamilton·Fish的信中写道:“在目前,美洲与亚洲之间的大宗的货币汇划,不应付给伦敦一笔数目庞大的贡税,这个计划的中心意图是:由一个有实力的美国银行或由银行组成的公司在东方所有的重要贸易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发行信用证,收买直接向纽约,旧金山和其他中心开发的汇票,从而取得美洲和亚洲之间的贸易的控制权”④,该计划虽已破产,却成为美国打破伦敦金融市场束缚的开始。“伯雷计划”提出后的十五年里,各种各样的计划不断酝酿着。1878年美国驻厦门领事J·J·Henderson提出两个建议:第一是“改变我们的航海法,为美国的行业和产业开放海洋运输”;其次就是在中国开设银行,“现在厦门最好的银行还没有准备向纽约开发汇票,如中国与纽约间安排直接的汇兑业务,不再转手伦敦,这是非常迫切需要的”⑤。在1884年,美国旗昌洋行又在谋划这个计划。“1887年9月8日,‘日日新闻’的北京特约通讯中写道:大约在三年前,中、法战争中,当旗昌洋行表面上收买招商局的船只时,目前的计划实际上已经开始酝酿了……在去年,旗昌洋行的两个成员,以游览为名,访问了天津、北京”⑥,此后,美、中官方的接触越来越多,中外报纸也不回避这个事实,“中国欲与美国合力开始银行,已商酌一两年之久”⑦。

“米建威计划”的主导者米建威(Count Eugene Stanislon Kostka da Mitkiewiez)于1887年初向李鸿章提出在天津设立总行的银行计划,并得到了其同意。“这个计划最初把银行命名为国家和国际混合银行(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Amalgamaties Bank),后来改称为华美银行(American Chinese Bank)”⑧,“以后在(中国)任何地方,只要银行认为能够满足(中国)政府和公众的需要,都可设立分行”⑨。

(二)“门户开放”政策使美国在华的势力范围合法化

(三)上海是中国的多功能大都市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是近代上海城市和上海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上海城市的经济功能表现为既是商业贸易中心,又是工业中心、金融中心合而为一、多元化的经济中心。在这一时期,其历史地位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巨大提高。这可以从近代制造业的发展,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金融业的发展三个方面得到印证。

二、美国花旗银行上海支行在华活动

(一)花旗银行成立初期概况

1902年2月12日,花旗银行在上海正式开业,地址为四川路21号甲。初期其的名称为“万国宝通银行”,注册资金50万元。在该行与美国在上海的协隆洋行洽谈并委托其为该行代理人后,美国政府正式将中国赔款利息经收权交给花旗银行,该行的注册资产是300万美元及公积金300万美元。主要负责人名单如下:

行长:哈特利(Marcellus Hartley),联合金属弹药公司及雷明顿军器公司总经理。

副行长:爱德华·柯来金(Edward F·Cragin)。

司库:约翰·赫伯特(John Ifubbard),即汤姆斯·赫伯特之子。

(二)成为驻华美国国库的代理机关,为美国在华收解“庚子赔款”

《辛丑条约》的总赔款额为4.5亿万两白银,其中美国获得赔额3,293万两,照此值计算,在以后的39年中,中国政府每年将有近1O0万两的白银划进花旗银行。1909年,美国政府为了减少刺激中国人的反美情绪,决议改免庚子赔款的大部分,用其他仍须支付的赔款建立一个基金会,用于发展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和资助赴美留学生。于是花旗银行又成了庚款基金会的司库,负责保管基金的基金。

(三)花旗银行在华设立分行,发行货币,吸收存款

(四)扶植在华美商,为对华出口产品提供资金融通

(五)花旗银行加入银行团,利用贷款参与中国政府的经济建设

银行团被认为是外国势力在中国扩张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在各列强对华政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门户开放”政策使西方列强为平衡利益组成了银行团。作为美国对华外交政策代理人和对华经济侵略工具,从1909年6月组成的美国银行团准备参加胡广铁路借款开始到1910年5月成立的美、英、德、法“四国银行团”参与“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

三、对美国花旗银行上海支行在华活动的评价

(一)美国花旗银行上海支行是具有强烈政治性的外资银行

(二)美国政府利用花旗银行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四、美国花旗银行上海支行对中国现代银行企业的启示

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的转换期,美国的工业发展,已经进入制成品及矿产品对外出超的阶段,再加上美国、西班牙战争的刺激,促使美国资本及产品要更加寻找国外市场。为了适应美国同中国的贸易与资本输出的需要,配合美国在中国进行扩张的需要。这使美国更加感到需要与新的形势相适应的金融机构的设立。首先走第一步的是后来立足于中国几达半个世纪的花旗银行。花旗银行在成立之初扮演了一个近于美国在华代理银行的角色。经百余年的发展,如今,花旗银行已是中国顶尖的外资银行,为客户提供最广泛的金融产品。作为花旗集团在全球102个国家网络的一部分,花旗银行已成为中国最具有全球性的外资银行。对于花旗银行,史学界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评价:一种认为它是美国政府的外交手段,在中国的扩张中,扩大了中国与外国的经济关系,可以减少中国主权遭受侵犯的危险,有利于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另一种认为花旗银行在上海的成立,使得中国不得不接受不平等条款,而所有的好处,都被外国席卷而去。花旗银行渐渐地把中国金融推到没落的边缘。当然,也流行一种折衷的看法,即一方面认为花旗银行所承袭的,是美国在远东地区扩张中建立起来的总的手段的之一,并不能对其一概而论。另一方面,又认为花旗银行的建立,其经济目的是大于政治目的,银行的决策中经济利益在政治利益至上。

例如:在资金融通方面,推进我国银行企业的海外投资,深化国家与企业金融合作,推进我国海外银行投融资体系建设。共同推进我国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以银团贷款、银行授信等方式开展银行与企业,银行与国家多边金融合作。以投资于一个海外地区的银行服务于我国在该地区的发展,为对该地区的贸易和资金融通提供便利。同时,在加强金融监管方面,逐步在区域内建立高效监管协调机制。在投资地区建立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形成应对跨境风险和危机处置的交流合作机制,提高我国金融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充分发挥海外银行的积极性,共同参与“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建设。

花旗银行任何施加于中国的控制,不管是出于合法的保障债券持有人的利益,也不管它怎样符合正常的银行活动准则,在它的后面,总是有列强权威的存在,它总是带着政治色彩的。英国汇丰银行的首脑阿迪斯一语中的:“金融和政治不能分家”。这也许是一个能够取得人们共识的结论。银行是政治的有效武器。对美国如此,对所有的国家的海外银行而言,亦复如此。

五、结语

美国政府与美国花旗银行之间关系,在史学界是备受争议的。在笔者看来,一个国家的扩张包括诸多方面,财团与国家政府在对外扩张中的联合是大势所趋的,经济势力为政治铺开道路,政治势力为经济势力提供环境保障和政治支持。经济与政治的统一,决定了美国花旗银行在中国的业务扩张中,无不带着强烈的政治性。花旗银行成为美国在华代理机构,这是经济势力与政治势力联合的典型案例。

同时,要客观全面分析花旗银行对中国的影响,一方面花旗银行作为美国政府对中国掠夺的重要工具,严重损害了中国的经济政治。而另一方面,花旗银行作为来华中外资银行的主要力量,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经济萎靡的时期,他们成为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化接轨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策略与技术,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成熟的金融产品,以及成熟的产品和银行法规,从这一方面来说,花旗银行给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促进了中国银行制度的现代化发展,为中国银行业提供了如何“走出去”提供了成功地案例。借鉴花旗银行在华发展历程可知银行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工具”,利用好这一“工具”服务于我国的国家战略,实现一带一路的全球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苏)安·杨·维辛斯基:《外交词典》第二卷,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225页。

②邓楚川:《威尔逊与中国》,《历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2页。

③以下统称为“花旗银行”。

④《北华捷报/字林西报全文数据库》,上海:上海图书馆,1873年7月26日,第75页。

⑤《北华捷报/字林西报全文数据库》,上海:上海图书馆,1873年7月26日,第80页。

⑥《北华捷报/字林西报全文数据库》,上海:上海图书馆,1887年10月3日,第406页。

⑦《<申报>(1872-1949)全文数据库》,北京: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1887年8月19日。

⑧《北华捷报/字林西报全文数据库》,上海:上海图书馆,1887年8月12日,第186页。

⑨《北华捷报/字林西报全文数据库》,上海:上海图书馆,1887年10月13日,第406页。

⑩《北华捷报/字林西报全文数据库》,上海:上海图书馆,1887年8月12日,第186页。

(美)弗雷德里克·V.斐尔德著 吕浦译

[1]北华捷报/字林西报全文数据库(1850~1951)[DB/OL],http://www.cnbksy.com/shlib_tsdc/index.do,2013-11-08/2015-03-11.

[2]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美国花旗银行在华史料[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

[3]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文史资料选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

[4]民国故宫博物院.清宣统朝外交史料[M].北京:成文出版社,1933.

[5]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

[6]徐义生.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62.

[7]范文澜.中国近代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8]列宁.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9]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册一[M].上海:三联出版社,1982.

[10]杜继东.美国外交文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1]费正清.美国与中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12]倍克·布兰德福.美国的海外银行[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13](美)斐尔德著.吕浦译:美国参加中国银行团的经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14]纳罗奇尼茨斯基.远东国际关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15]邓楚川.威尔逊与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

[16]李育民.近代中外条约关系[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17]T·H·Batlistini.国际问题参考译丛[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18]邓普·玛文.美帝侵略上海的罪证[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0.

[19]李约翰.清帝逊位与列强[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0]B·阿瓦林.帝国主义在满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1]王英文.伊莱休·鲁特外交政策综述[M].辽宁师范大学报[J],1989,(6).32.

[22]金卫星.门户开放政策在远东早期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和影响[M].镇江师专学报[J],1992,(3):108.

王冬语(1992.1-),贵州铜仁人,讲师,历史学学士,中共铜仁市万山区委党校,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

猜你喜欢
花旗银行上海银行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商业银行的信息安全管理
基于平行文本比较模式的企业外宣网站英译报告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存梦银行”破产记
银行激进求变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