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田间地头的育种专家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闵行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推广研究员曹月琴

2017-08-12 05:53范国忠赖城钊
上海工运 2017年7期
关键词:金丰月琴粳稻

◎记者 范国忠 赖城钊/摄

坚守田间地头的育种专家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闵行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推广研究员曹月琴

◎记者 范国忠 赖城钊/摄

人物简介

曹月琴,全国先进工作者,闵行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推广研究员。获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个人、第十届上海市农业科技创新人、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第七届国际发明博览会“创新天才”科技奖等荣誉称号,第五、六届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粮食专业委员会审定委员。

她带领团队选育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在制种机械化、降低制种成本、种植推广示范、增产增收方面成效显著。其中主持的课题科研项目,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一项。

她带领的团队被授予闵行区工人先锋号、上海市模范集体等称号。

坚守田头选育水稻新品

水稻是我国播种面积最大、总产最多、单产最高的粮食作物品种,在粮食生产和消费中历来处于主导地位。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面积的三分之一,很多科技人员长年累月坚守着研究水稻育种工作。

说到水稻育种,我们马上会不假思索地说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名字。

闵行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推广研究员曹月琴,在田间默默地耕耘28年,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水稻育种专家,而且是一位不让须眉的巾帼。

曹月琴出生在农村,从小就对土地和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出于对土地的热爱,初中毕业时她报考了上海市农业学校。

她从学校毕业后不久,刚好遇到“寒优湘晴”这个杂交稻新品种,经过几年的辛勤培育,师傅带领的团队通过了繁复的审定并开始推广。

育种田间事,辛苦人自知。

看见师傅面对水稻新品种推广种植时,开心得如同孩子一般,她被深深地触动了——原来作为一名育种人也可以拥有和稻穗一样饱满的幸福。从此,她心中定了一个目标:坚守。

确实,她始终坚守在田间地头。

1989年7月,她从上海市农业学校毕业后,到原上海县种子公司任技术员,2016年被评为推广研究员,其间单位先后撤并,现担任闵行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杂交水稻技术服务科科长。

无论是技术职称的变化,还是行政职位的变动,一年四季里不变的是,农田里都有她的身影,与水稻默默地“打交道”。28年过去了,在漫长的岁月里,当年的同窗学友早已做了人生的其他选择。而她,一个柔弱的女子,执着、专注、耐心、坚持,一直不改对农业的钟情,仍然坚守在田间地头,甘愿风里来雨里去,乐意承受“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

繁华尘世,寂寞稻田,坚守的理由听起来是那样朴素:既然选择了育种事业,就把它做出成绩来。

体力脑力并举收获硕果

水稻科研,既是脑力劳动,更是一项高强度的体力劳动。

水稻育种的时间性很强,为了随时掌握和了解水稻亲本材料的生育状况,就需要科研人员不间断地下田。也就是说,选育水稻新品种不在实验室里,而是在无遮无盖的田间地头,任凭风吹雨淋日晒。

为了培育优良的水稻品种,曹月琴长年累月在水稻田里育种。初春播种,寒冷未褪尽,冷飕飕,她裹紧衣服下田;夏季,烈日发威,汗流浃背,她戴着草帽走向地头。

在水稻田里,往往每天一站少则三四个小时,多则五六个小时。累了,坐在田埂上休息一会儿;腰酸了,就双手撑腰身体微微前后左右倾斜活动一下。接着,又旁若无人地继续“站立”在水田里观察水稻生长情况,回到办公室又琢磨、研究具有高配合力特性的亲本材料和聚合双亲优点的常规稻材料的创制和改良问题。

这单调又枯燥、耗神又费力的工作,在她看来却自有一番乐趣,因为她常能在田间长时间仔细观察、比较中发现惊喜。

付出巨大的脑力和体力劳动,也获得了丰收的硕果。

她和课题组按照她提出的“只有走籼粳杂交的育种技术道路,产量才能有重大飞跃”的育种思路,坚持10年以“籼粳搭桥”等技术培育的杂交粳稻优良品种“秋优金丰”,终于取得成功:2004年和2005年参加市杂粳水稻区域试验,产量质量均居参试品种第一,达到农业部颁发的优质米一级标准。

2006年2月,“秋优金丰”通过了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2010年获农业部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

“秋优金丰”水稻新品种优势不一般: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具有亩产800公斤潜力,常规种植亩产650公斤,解决了多穗与大穗、大穗与高结实的矛盾。米质经检测,12项指标均达农业部优质米一级标准。

在20多年的水稻育种过程中,她带领团队先后培育出“闵优128”、“闵优香粳”、“秋优金丰”、“秋优118”、“秋优336”等高产优质杂粳组合新品种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其中“秋优金丰”是上海市杂粳主推品种。

长年累月在田间地头育种,特别是夏日里强烈的阳光,把她晒得“墨赤黑”,以致引来误会。

有一年,她作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到外地去疗休养。同在一个疗养院里疗休养的几位外省劳模看见她脸庞黝黑,以为她是藏族人,于是问她:“你是西藏来的劳模吧?”曹月琴告诉他们:“我来自上海啊。”他们很惊讶。

这个“误会”,诠释了一个常年身在心也在田间地头工作的劳模的奉献精神。

专家传授她育种的秘诀

育种,是创新性很强的科学实践。很多育种人员出于保护自己很多年艰辛实践、花无数心血总结获得的独特宝贵经验考虑,都不愿意轻易把自己的经验公之于众。因此,很多后来的育种工作者要得到“老法师”的“真经”不容易。

为了完成水稻超高产育种课题,曹月琴几乎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日,如果不是在水田中认真观察,她就一定在向老专家请教。也许是被她锲而不舍和认真执着的精神所感动,一位外省的水稻专家最后把许多丰富的育种经验都毫无保留地传授于她,这些宝贵的经验使她在日后的水稻育种中少走了许多弯路。

世上无难事,只要有恒心。

她从学校毕业后,立即投入了水稻育种事业,“秋优鑫丰”、“闵优128”、“闵优55”、“闵优香粳”等新品种,都是她和同事历尽艰辛培育出来并推广种植的。

她先后主持和参与市、区二级课题20余项,凭着对育种事业的执着追求,她在育种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她主持的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利用二系法培育强优势杂交粳稻新组合》,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她主持的上海市科委项目《超高产优质杂交粳稻的选育》,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项目《杂交粳稻“秋优金丰”“花优14”高产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获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

两地飞行的候鸟式专家

曹月琴在一年中的1月、2月下旬到3月底、12月初到12月底共3次,要飞往海南省三亚市水稻南繁基地育种。

为什么要到海南省去育种?一般人不知道,一个新的优质水稻品种,从立项开始到最终大面积推广种植,最起码要花费10年的时间。

想想,一个人有多少个10年?于是,育种人为了与时间赛跑,就在冬季赶到温暖如春的海南育种,赢得时间,加快育种进度。

因此,有人形容育种人就像一只“候鸟”,一直跟着气候迁移在上海和海南之间,南繁北育,其中的艰苦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由于独特的气候条件,海南成为育种人集聚的基地。为了培育出新品种,曹月琴一年3次奔走于上海和海南之间。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赤日炎炎,她都毫不例外地出现在水稻育种试验田里,做好各种农艺性状的观察记录,并和同事一起在田间进行人工测配组合。

在海南基地工作量大,人手少。在配组期间,她早已习惯了早上六点钟起床,七点到田间进行人工剪颖,中午进行人工配组授粉,经常忙到下午一两点钟才吃午饭。

这样的工作节奏,是常态。

在常人眼中,女人总是和家、孩子联系在一起。但对于曹月琴来说,家和孩子都在千里之外。所以她一直有一桩心事,那就是身为人妻,感到对不起丈夫;身为人母,她感到对不起儿子。

儿子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得了急性鼻窦腺肿大,住进医院进行手术。可那时正是水稻扬花阶段,是育种人最忙碌的季节。每天要观察亲本性状、开花习性,大量进行人工配组。丈夫为了不让妻子一心牵挂两头,主动承担起照顾儿子的任务,单位医院两头跑,而曹月琴却无暇顾及家人。

人在天涯,忘记牵挂。因为既然选择了育种事业,稻田就是她的家园,种子就是她的希望。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诗,自此人们应该有了更感性的理解了。

优质水稻品种广泛种植

曹月琴呕心沥血培育了多个水稻优质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已经在沪、苏、浙大面积种植,即使老百姓吃到了优质稻米,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杂交粳稻“秋优金丰”,目前是上海市杂交粳稻主要推广品种。选育至今,在上海及江苏、浙江地区已累计推广种植80万余亩,亩增收稻谷50公斤以上,以3元/公斤计,增收利润12000万元。

“秋优金丰”米质优,既受到种植户的青睐,也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优质大米。在2011-2016年间上海优质稻米评比中,荣获了“三金一银一铜”奖项。同时,根据品种特性实施因种栽培,通过良种良法配套,构建合理高产群体框架,抓好播种、移栽、施肥、灌水、搁田、病虫害防治等各项关键措施,已形成了一整套杂交粳稻高产制种技术、栽培技术和推广体系,实现了生产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和集约化,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现在,各项技术成果已经成熟的“秋优金丰”,正在上海、江苏、浙江地区更广泛地种植。

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就是为了秋天那片金色的田野。曹月琴,一个忠诚于土地的劳动者,一个坚守理想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奉献在金色的田野,正是劳模精神的写照。

“水稻育种没有最好,还有更好。”以此为追求的曹月琴,又在田野里忙碌开了……

带领团队开拓创新

曹月琴担任闵行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杂交水稻技术服务科科长。

怎样发挥团队力量促进育种工作?她激励全体科技人员发挥团队协作的精神,互帮互学,你超我赶,共同提高专业技能。

根据工作的重要性和不同要求,她组织科室成员不定期开展针对性的业务技术交流,通过自身相互间经验交流和走出去学习等方式,以老带新,积极引导年轻技术人员和新进大学生较快熟悉和胜任自己的岗位工作。

在育种工作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她积极组织大家开展“头脑风暴”活动。对工作中遇到难题和不懂的专业技术,组织大家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彼此间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把科室每个成员的智慧和能量聚积在一起,形成合力,攻克难题。

为让科室成员“见多识广”学习先进经验,她经常组织大家外出,学习兄弟单位的水稻育种成功经验,学以致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培养和提升每个人独立工作的能力,使科室成员的业务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在她的带领下,科室全体成员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积极开展研发工作,加快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选育,不仅形成了一整套杂交粳稻高产制种技术和栽培技术,实现了生产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和集约化,而且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在制种机械化、降低制种成本、种植推广示范、增产增收方面成效显著。

猜你喜欢
金丰月琴粳稻
悦己
我国双季早粳稻实现“零的突破”
解读粳稻品种南方种植播期
论月琴的发展和演奏技法
金丰公社成立一周年,180余万社员迎来了首个自己的节日
——升级起航!迎接下一个丰收季
农民不管种田只管收粮 金丰公社全程土地托管模式落地信丰
豫南粳稻机械化适应品种筛选及利用研究
扛起民族团餐大旗,把金丰团餐开到我们的家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丰团餐
播期播量对晚粳稻宁84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警惕病毒性脑炎的“偷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