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青年群体心灵契合问题研究

2017-08-12 23:41艾明江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青年群体两岸关系

摘 要:两岸青年群体的心灵契合问题主要表现在认知、情感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当前,两岸青年心灵契合的总体程度不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需进一步提升和加强。促进两岸青年群体心灵契合,应该以两岸青年交流为试点,构建两岸青年命运共同体。对此,可以从培植两岸共同利益、累积两岸认知情感、形塑两岸共同价值等途径入手,推动两岸青年心灵契合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两岸关系;青年群体;心灵契合

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2017)04-0083-07

一、心灵契合的提出

基于实现国家统一目标的艰巨性,尤其是人心在促进国家统一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提出“两岸血浓于水”“两岸一家亲”等重要理念。这体现出大陆方面高度重视两岸同胞在心灵层面的契合。2014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时指出:“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我们理解台湾同胞因特殊历史遭遇和不同社会环境而形成的心态,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愿意用真诚、善意、亲情拉近两岸同胞的心理距离。同时,台湾同胞也需要更多了解和理解大陆13亿同胞的感受和心态,尊重大陆同胞的选择和追求。”[1]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被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凸显出大陆对推进两岸同胞实质性统一的重视。

当前,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探讨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如,艾松如和李立提出,依靠中华文化来增强两岸同胞的情感[2];林国平等人认为,闽南文化对促进两岸民众的心灵沟通具有重要作用[3]。二是从价值认同的角度,探讨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如,蔡清娟提出,价值认同是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关键,要增强两岸对中华文化的共有认同[4];徐晓暖提出,要打造两岸共同的文化家园,追求同属两岸的文化价值[5];张文生[6]、余克礼[7]等人則提出了构建国家认同以及政治认同的重要性。三是从两岸交流的角度,探讨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有的学者认为交流中的物质利益有利于推动两岸同胞心灵契合[8];也有的学者分析了两岸基层民间交流[9]以及文化交流[10]对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重要性;还有的学者提出构建“社会连带网络”,推动两岸同胞沟通及互信的建立[11]。因此,关于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问题,多数研究都是从文化、情感、交流等角度涉及相关议题,直接论述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对两岸青年群体的研究缺乏心灵契合的研究视角。

心灵契合既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也是一个社会学概念。从微观层面的角度来看,心灵契合强调的是人们心灵之间的默契与配合,相互之间能产生共鸣,最终在行动上达成一致;从宏观层面的角度来看,这自然涉及相关群体、族群的历史文化与时代背景,也就是每一个群体与个体都受到相同历史文化的影响。历史文化是一个较为宏观的符号,对个体认知与行为具有较强的整合与约束力。就两岸同胞而言,两岸有着相同的历史文化与情感认知。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有基本相同的大背景。从历史进程来看,两岸同胞因为“五缘”关系的存在 ,在心灵契合上具有天然的相近性,在情感、语言、认同等层面呈现出高度的契合性。但是,源于相同历史文化的群体和族群,并不代表能够拥有完全相同的认知、情感与价值观,因为受到所处环境和历史进程的差异,同一群体的心灵文化特征还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差异性。近代以来,两岸民众所经受的集体记忆具有相当大的分离性[12]。由于日本对台湾地区的殖民统治,以及后来国民党败退台湾,两岸政治军事的对峙带来了两岸人为性的隔离,加上两岸政治社会制度的差异,两岸同胞在实现建心灵契合方面存在一定难度。

面对当前的两岸关系局势,加快推动两岸全面融合发展,尤其是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性和迫切性。从两岸统一的内容来看,两岸统一包括了“形式统一”与“心灵统一”,这意味着两岸统一既有结构层面的统一,也有内核层面的统一。从国家统一的目标设置来看,实现心灵统一的关键是要争取人心,而达成争取人心的目标要依靠心灵契合。在两岸关系中,青年是国家、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两岸青年不仅肩负未来发展的使命,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群体。相比其他群体而言,两岸青年都属于新世代群体,他们使用同样的社交媒体、观看同样的电视文化节目、喜爱共同的娱乐明星。这些基于现代文化元素的共同性,使他们的共同语言日益增多,彼此隔阂日益减少,加上他们没有太多的历史包袱,更容易在相互交流中产生共鸣、催生融合。在两岸同胞中,青年群体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只有两岸青年首先实现了心灵契合,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础才能得到充分保障,也才能为其他群体实现心灵契合提供更好的借鉴和参考。

二、两岸青年群体心灵契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两岸交流活动的逐步增加,两岸青年的心灵契合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双方在认知、情感、价值观等领域开始相互了解、构建共识。但历史与现实的各种因素致使两岸青年在实现心灵契合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

(一)认知领域中的心灵契合问题

其一,两岸青年的相互认知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由于教育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存在差异,尤其是两岸青年缺乏更多的接触机会,两岸青年相互用自己的主观想法去认知对方。例如,台湾青年对大陆发展现状缺乏真实、客观的认知,往往从一些媒体中获取信息,或者听信别人的口头传播,容易对大陆产生主观误解和偏见。一些台湾青年在两岸交流中会首先预设立场,表达自己的看法,更多是从自己的主观角度去观察对方,这就形成了一种片面的刻板印象[13]。有的台湾青年认为大陆发展依然落后、缺乏民主自由;有的大陆青年认为台湾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于大陆,不值得大陆学习。除了刻板印象外,两岸青年还会出现认知反复变化的现象。有的大陆青年开始对台湾印象较好,去了台湾后又很失望,觉得台湾不过如此,甚至还不如大陆[14];有的台湾青年本来对大陆印象比较好,但随着交流的深入接触,又产生了一些负面观感。

其二,两岸青年的认知交集有限。两岸青年的认知共识基本停留在与青年人相关的社会、文化等议题上。这些议题往往与两岸青年的生活密切相关。一旦涉及宏大的历史议题,两岸青年的认知会形成较大的差异甚至分歧,诸如对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二二八”等历史议题,两岸青年的认知较不同。对较敏感的政治议题,如“一个中国”原则、两岸政治定位等,两岸青年认知的差异性更突出。两岸青年的认知容易受到两岸关系大环境的影响。以“服贸协议”为例,大陆青年基本都持正面的认知,支持两岸签署“服贸协议”;由于受岛内“反服贸”势力的影响,一些台湾青年认为“服贸协议”会削弱台湾青年的竞争力。

其三,两岸青年难以改变固有认知。两岸青年的认知受各自政治社会化进程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与持续性。这大大增加了通过构建共有认知来实现两岸青年心灵契合的难度。在交流过程中,两岸青年对自己的认知都不愿意改变,总会自觉捍卫和强化自己的主观认知。例如,台湾青年认可“小确幸”的生活模式,认为幸福比物质基础更重要,不愿意牺牲自己的生活质量去换取经济发展;大陆青年多坚持为物质而奋斗,更愿意拼搏打拼。台湾青年普遍缺乏国际观与世界观,总以台湾为中心;大陆青年具有较好的国际视野,更愿意走向世界。应该说,两岸青年存在认知差异是必然的,并且这种差异难以取得对方的完全理解。双方总试图从主观上论证和强化自己观点的合理性,对彼此的认知难以接受,甚至相互批判,这导致双方难以正常沟通、甚至引发认知上的对立和冲突。

(二)情感领域中的心灵契合问题

其一,两岸青年的情感契合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从当前两岸青年交流的成效来看,多数两岸青年通过接触沟通都能产生一定的友谊。从笔者接触的两岸青年来看,大多能够维持较好的个人情感,甚至能从朋友变为“知己”“恋人”。这说明两岸青年群体在实现情感契合方面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在一些两岸青年面对面的交流互动中,双方往往能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内,就如同好友老友一般亲密交谈。这种现象已经在两岸青年中变得越来越常态化,充分说明两岸青年能在交流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和共鸣。但是两岸青年的情感契合并没有进入交流融合的深层次阶段。在实际交往中,有的台湾青年即使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但不见得认为“两岸是一家人”,最多只能称为“远亲”。两岸青年还存在“你”和“我”、“你们”和“我们”的严格身份区别,尤其在群体交往中,两岸青年都会形成各自独立的群体网络。在交流互动中,两岸青年的情感共鸣依然没有实现相互渗透和融合,变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一旦到了关键时候,两岸青年的疏离感和距离感会表现得十分明显,甚至双方会发生激烈争吵。这说明,两岸青年的情感契合更多停留在个体的情感体验上,没有真正衍生到整个群体层面,成为群体的自觉意识。

其二,两岸青年的情感契合与认同契合还有距离。身份认同是实现情感契合的核心和关键。身份认同是指一个人对自我特性以及与某一群体之间所持共有观念的认知和描述。一般而言,身份是自我意识的标签,由自我心灵产生。青年在求学时期,往往能形塑一生的身份认同及价值观。当前,两岸青年的情感契合并没有构建起共同的身份认同,反而随着交流的开展,两岸青年的身份认同有自我强化的趋势。近年来,多项岛内民调显示,认同“台湾人”的比例超过了认同“中国人”的比例,尤其是台湾青少年对“台湾人”认同的比例高过中老年人。可以看出,台湾青年的身份认同已经体现出“以台湾为中心”的意识,传统的中国意识在逐步淡化。这导致两岸青年在交流过程中存在情感上的隔膜。尤其是在交流中,台湾青年虽然能在理性上认知到“台湾离不开大陆”,双方发展融合度越来越明显,但很难在情感上将两岸紧紧联系在一起。

(三)价值观领域的心灵契合问题

其一,两岸青年的价值观差异较大,存在契合上的难度。长期以来,两岸青年在不同政治社会化机制的影响下,衍生出不同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主要分布在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等领域。由于价值观的根本性差异,往往使两岸青年对一些问题的基本看法发生分歧甚至冲突,最终影响两岸青年的认知与情感契合。以台湾青年为例,由于台湾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不再以经济发展为最高价值,而是转向“后物质主义价值观”,青年人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自我表达和非物质上的价值满足。尤其是“小确幸”在近年来已经成为台湾青年普遍认可的价值观,使台湾青年倾向于维持一种安定、休闲的生活模式,不希望社会发生大的变动,缺乏国际观和大局观,更注重自身的眼前利益和个人利益。相比台湾青年,大陆青年具有民族国家意识,对问题的思考更加凸显宏大视野。这两种价值观的根本差异直接导致两岸青年对两岸关系的判断和认知存在分歧。

其二,两岸青年的价值观容易固化,不利于双方的交流融合。两岸青年价值观的差异是客觀存在的,但双方一旦只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判断对方,并不愿理解和倾听对方的价值观,就容易导致价值观冲突。在两岸交流中,大陆的民族主义情绪与台湾的个人主义话语很容易发生冲突。台湾青年总是试图用个人主义价值观来进行价值判断,不愿正面拥抱民族主义价值观,总是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极权”的体现;大陆青年同样用民族主义价值观来进行价值判断,认为台湾青年“数典忘祖”,只懂得维护自己的利益,没有民族观念。双方互不相让,甚至相互指责,都认为对方的价值观存在问题,并不断放大这种价值观的对立性,最终使双方在价值观的契合上越走越远、难以融合。应该说,由于所处社会生活环境的不同,两岸青年的价值观差异在所难免。如果双方都不能换位思考、互相尊重,只懂得单方面固守和强化自身的价值观,贬低和攻击对方的价值观,造成价值观的严重对立,那么两岸青年在价值观层面不仅无法实现心灵契合,甚至会影响双方在认知、情感层面的契合。

三、促进两岸青年群体心灵契合的对策

(一)培植两岸青年群体的共同利益

两岸青年群体同属中华民族,必须要构建双方的共同利益,即民族共同利益,包括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情感、经济发展、领土主权、国家安全等。大陆青年基本能捍卫民族共同利益,台湾青年受过去“本土化”“去中国化”的影响,民族意识相对匮乏。但是这并不代表台湾青年不能培养和塑造民族观念。两岸青年要充分意识到只有携手合作,才能共赢。台湾TVBS的民调数据显示,在台湾20岁至49岁的青壮年中,有过半数认为,在大陆就业的薪水与发展较台湾好,1/3的台湾青年想西进大陆发展[15]。对大陆这个充满无数机会的“巨大磁场”,台湾青年一代无法置身事外。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渴望了解大陆的经济发展成就和社会发展变化,想到大陆来寻找实现梦想的舞台。这些都可以让两岸青年感受到,两岸谁都不开谁,只有坚持和捍卫这种共同利益,两岸同胞才能双赢。一旦双方建立起这种民族共同利益,真正体会到两岸“共生共荣、唇齿相依”的关系,就不会彼此置身事外,会逐步带来在认知、情感以及价值观上的深度融合。

相比民族共同利益而言,个体的具体利益同样不可忽视,尤其在重视个体利益的青年群体中,个体利益的处理更直接关系到民族共同利益的实现。当前,两岸青年群体已经开始融合发展,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在大陆求学、生活甚至创业,大陆学生也开始前往台湾地区求学,有了群体之间的相互融合,必然会产生共同的具体利益[16]。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两岸青年在交流融合中产生的各种具体利益问题,尤其是要积极吸引和推动台湾青年在大陆创业、工作,将大陆打造成为未来台湾青年稳定的聚集地。诸如针对台湾青年就业难的现状,大陆方面应积极打造“两岸青年创业基地”,支持台湾青年在大陆生活、创业。通过关注和解决台湾青年的具体利益问题,大陆的发展就会与台湾青年的生活、创业息息相关,使台湾青年意识到不仅个人生活与两岸关系存在很大相关性,而且一个富强的中国也意味着其能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从现实来看,两岸青年群体之间尚存在不同的发展愿景。大陆青年的发展愿景更多体现在民族国家层面,兼顾个体的发展,而台湾青年多关注个体的发展,缺乏宏大的发展愿景,因此,可以对两岸青年的发展愿景进行整合。一方面,要使追求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逐步成为两岸青年群体的共同利益纽带。这就要求在实际交流过程中,不仅要做好相关的传播工作,使这种宏大的口号变成形象具体的文字与图片,更要使台湾青年在现实社会中切身感到这种共同利益给自身带来的变化。例如,中国梦可以帮助实现台湾青年的自尊与荣耀,让其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光荣,同时,实现民族复兴,既可以增强中国的国家实力,也能带动台湾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化解台湾青年对经济现状的不满,解决台湾青年面临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将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逐步构建为两岸青年共同的发展愿景。这就要使台湾青年意识到,两岸关系的改善与个体利益存在密切关系,只有两岸关系逐步改善了,两岸青年才可能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二)累积两岸青年的认知情感

人际交流不仅要了解对方、倾听对方,更要表达自己的态度,推动形成双方互动的结构。在两岸交流过程中,两岸民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渠道,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态度立场。一是两岸青年要相互真正了解对方。这就要使双方从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形成立体化的全面了解。双方在互相了解对方心理认知的同时,要了解对方所处的历史与社会环境,由此才能真正理解对方心理认知形成的原因。二是两岸青年要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沟通表达自己的看法。即使双方存在不同认知,也要公开交换意见,了解对方的立场。三是两岸青年要对各自的认知情感,予以充分尊重和包容,不要动辄用有色眼镜去看待对方。两岸青年的相互了解不是简单的认知判断,而是充满磨合和调试的过程。

相互了解只是实现心灵契合的第一步,还需要双方建立相同的话语认知体系。只有形成相同的话语认知体系,才能确保双方交流持续下去。从促进两岸青年心灵契合来看,两岸青年的共同认知体系依然较薄弱。对此,在增进两岸青年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推动构建共同认知体系。所谓共同认知体系,就是双方在重要领域拥有共同的语言、看法以及观念。这种共同认知并不意味着两岸青年的认知观念完全一样,而是说双方要在核心的认知观念上达成一致,推动两岸青年正常交往、产生共识。要充分实现两岸电视媒体、社交媒体互动的常态化,使媒体对两岸关系的认知进一步客观化、公正化。要通过双向交流的方式,推动两岸青年保持经常化的往来,实现双方在认知观念上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只有通过情感的连接以及身份认同的构建,才能更迅速地让台湾青年对大陆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感。两岸同属中华民族,具有相同的历史文化基础,这是构建双方情感认同的基础。但是台湾与大陆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衍生出了不同的情感记忆。近代以来,台湾民众有特殊的悲情记忆及伤痕存在,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化解。两岸青年在交流中,不要认为交流就一定马上让对方改变看法,也不能因为交流一时没有强化对方的情感认同,就认为交流没有效果,更不能仅仅因为两岸共同的历史文化纽带,就认为两岸青年的情感是与生俱来的,交流就一定可以水到渠成。两岸青年要从朋友做起,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相互理解、建立信任,增进共识、培育情感,构建双方都认可的身份认同。

(三)形塑两岸共同价值

在人际交往中,要理解包容各自原有的价值观。台湾青年普遍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人充满友善、热情,崇尚个性独立,认可民主、自由、公平等普遍價值。在“后物质主义”时代,台湾青年对幸福感等精神层面的关注高于对物质层面的关注。相比台湾青年,大陆青年的价值观更具有民族国家意识,具有浓厚的社会主义特征。两岸青年的这些价值观都有存在的合理性。如果强行要求对方改变或否定自身的价值观,势必会引发对方的反感甚至抗拒。因此,在交流过程中,两岸青年要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大陆青年要理解台湾青年价值观的独特性,不要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审视对方,对有的台湾青年存在的日本情结、崇尚自由等价值观不能一概予以批判。台湾青年应该对大陆青年的价值观予以尊重。总之,相互理解对方的价值观,旨在构建一种基本的平等信任关系。不能把对方的价值观污名化,甚至将双方价值观对立起来,而是要相互认可各自价值观存在的合理性。

共同价值观是双方价值观的公因数。理解对方的价值观并不等于完全建立了共同的价值观。在两岸青年群体中,要做好双方共同价值观的提取。一是要了解双方各自的核心价值观论述。当前,大陆方面正在积极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015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17]。不难看出,不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习近平主席提到的共同价值,都集中体现出“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理念。台湾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受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民主思想的影响,体现在对民主、自由、平等、幸福等方面的追求,即 “政治上民主,经济上自由,文化上传统,生活上平等”。可以发现,两岸在价值观上已经具有了某些共通性,因此,将大陆方面阐述的核心价值观、共同价值,与台湾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进行对接,能提取出两岸青年共同信奉的价值观:“民主、和平、自由、平等、公正”。

当逐步构建起两岸青年共同认可支持的核心价值观后,两岸青年要切实维护它,让共同价值观融入自身的价值体系中。两岸青年要充分认识到,两岸不仅在利益关系上休戚与共,更在价值观层面上共荣共损。这就需要两岸青年共同维护好核心价值观。只有在核心价值观层面产生共识,双方才能真正实现心灵契合。一是两岸社会要全方位地展现这种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要让两岸青年能够从媒体、教科书、网络等各个渠道都了解并认可这种核心价值观。二是两岸青年要在实际行动中践行这种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切实成为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大陆青年要在关注民族、国家等宏大价值观的同时,体现对民主、公平、正义等价值观的追求。台湾青年的价值观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小确幸”的追求上,也应接受更宏大的民族、国家等价值观。三是两岸青年要通过共同参与、共同生活等融合方式,真正构建起两岸青年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 赵博,许雪毅.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EB/OL].(2014-09-26)[2017-03-10].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6/c_1112641354.htm.

[2] 艾松如.两岸心灵契合要靠文化引领[J].台声,2015(2):50.

[3] 林国平,王炳庆.闽台宗教文化交流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J].闽江学院学报,2008(1):13-17.

[4] 蔡清娟.增强两岸中华文化认同 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1):67-71.

[5] 徐晓暖.文化价值认同:新时期两岸关系和谐建构中的重要向度[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2):57-59.

[6] 张文生.两岸政治互信与台湾民众的政治认同[J].台湾研究集刊,2010(6):1-9;

[7] 余克礼.努力增强两岸政治认同感[J].统一论坛,2011(6):9-11.

[8] 于强,耿曙,李扬.两岸交流对台湾民众的影响研究:利益、認同与投票行为[J].理论月刊,2015(2):111-117.

[9] 艾明江.两岸基层民众交流与认同构建分析[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1):47-52.

[10] 宋淑玉.功能和社会意义视野下的两岸文化交流[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43-47+53.

[11] 王茹.“两岸族”台胞的社会身份认同与两岸命运共同体——从社会认同理论的本土文化心理机制出发的阐释[J].台湾研究集刊,2010(1):76-83.

[12] 张羽,王贞威,刘乐.两岸青年学生对社会文化集群认知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88-99.

[13] 陈孔立.“台湾人”群体对中国大陆的刻板印象[J].台湾研究集刊,2012(3):1-6.

[14] 艾明江,位鸣玉.大陆青年学生在台湾的社会交往现状分析——基于大陆“交换生”群体的实证调查[J].台湾研究集刊,2014(2):40-47.

[15] 调查显示:三分之一台湾青年想赴大陆发展[EB/OL].(2015-03-30)[2017-03-10].http://news.xinhuanet. com/tw/2015-03/30/c_127635416.htm.

[16] 罗俊艳,王金国.大陆交换生在台湾的生活与学习问题[J].台湾教育评论月刊,2013(1):51-54.

[17] 陈贽,周效政,徐兴堂.习近平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5-

09-29)[2017-03-10].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9/29/c_1116703634.htm.

猜你喜欢
青年群体两岸关系
当代青年群体文化自信的弱化与重构
当下青年群体思想动态的喜与忧
基于屌丝文化审视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
流行文化境遇中青年价值观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