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诗词创作中的艺术构思

2017-08-13 07:04章宏积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鉴赏古诗词

摘 要: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艺术经验。由于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以及艺术特色,越来越多的文人志士逐渐建立了属于诗歌的鉴赏体系。比如炼字、铺排、虚实结合、曲笔、抑扬等,这都是诗歌所包含的专业术语。本文就古诗词创作中的艺术构思进行研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容易鉴赏或者创作古诗词。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构思;鉴赏

在对古诗词鉴赏的过程中,我们形成了既有的思维定势,即依据古人的创作理论进行鉴赏。其实,如果我们摆脱了古人的思维定势,那么,在研究古诗词时,就会发现有很多领域可以开掘。比如,著名文学家钱钟书先生从西方文学中提炼出了“通感”,将其运用在古诗词的鉴赏手法上,這些是古代文人无法体会到的。当然,体会古诗词中的表现手法、艺术构思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阅读大量的书籍,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人的创作思想及文化内涵。“奇思”就是陈赞诗词的另类说法,其实就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构思,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鉴赏和创作诗歌。

一、虚实结合式的表现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在古诗词中经常运用,实写就是对事物最为直接的描写,不添加任何的侧面描写,而虚写就是可以利用烘托或是侧面的描写来体现文章的主要事物。在古诗词的创作中,通过运用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会让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也会更加鲜明,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作品的容量。这一点在陈陶的《陇西行》中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在第三句中的“无定河边骨”就是一种现实的描写,而下一句的“春闺梦里人”就是一种虚写,将枯骨与战士形成虚实相对,将悲凉与英俊形成十分强烈的对比,具有一定的艺术效果。第一句中的“可怜”与第二句中的“犹是”包含着深沉、凝聚着同情。再如欧阳修的《踏莎行》:“侯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在上阕,通过描写初春的景象来侧面表达了对“行人”的离愁,上阕就是一种实写。下阙写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遥望着远方,表达了思念“行人”的愁苦。如此通过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将离愁别绪地表达得十分清晰。

二、印象的表现

印象主要是通过将具有特征的事物进行组合,富含一定的意境和情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一种强烈的感受。比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這里的“黑”、“金”都是重彩,孤城在黑云的笼罩之下,没有一点生机,俨然一副要垮掉的样子。“金”是战士盔甲的反光,是一种饱满、庄严的象征,从中可以看出战士英勇的战斗精神。“紫”是一种庄重、雍容的象征,是战士血的颜色。这三种颜色同时出现,给人一种浓郁的心情,一种强烈的印象。再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我们可以看到“蓑笠翁”描写的是一种小型的画面,但它处于诗的核心部分。而“人踪灭”则写出了人物的孤寂,在各种词汇的点缀之下,我们可以看出人物的坚忍不拔。

三、烘托和衬托的表现

烘托不同于直接描写,这是一种通过其他事物的描写将所要表达的事物更加清晰。烘托的写作手法主要分为以人烘托人、以物烘托人、以物烘托物,都是通过乙表现加,更加突出甲。比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首诗中只有“楚江微雨里”出现了雨,而在下边的都没有直接提到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来侧面烘托出雨。我们可以看到,船帆变重、鸟飞不起来了、天变灰了、树变得湿润了,字里行间皆都能感受到雨得存在。这里,还要论及另一个词——衬托,衬托与烘托是截然不同的变现手法,烘托是用别的事物来侧面表现所要表达的事物,用一种事物暗示另一种事物。而衬托是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事物来陪衬所要表达的事物,用甲陪衬乙,使之显得更加鲜明。在王籍的《入若邪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中以动称静,用婵噪和鸟鸣来体现山谷的幽静。在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用桃花潭水的深来衬托有人对“我”的情谊。

四、白描的表现

白描在成为表现手法之前,是一种国画画法,不用任何色彩的渲染来表现主要事物。白描作为表现手法是不用任何烘托手法来体现鲜明的事物特点。比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以及《送灵澈上人》都是一种白描的手法,通过描写苍山、风雪等,来表现有生有色的画境。并且通过描写夜归人,来瞬间碰触诗人的心情,透漏出了主人的好客之情。在第二首诗中,通过描写竹林、寺院、斜阳、僧人等,来表达出闲适的感受。

五、错觉与幻觉

错觉与幻觉是人产生的一种非正常的现象,在古诗词中同样会出现这样的感觉。比如,诗人在过度悲伤或是迷恋某种事物的时候,往往就会产生错觉或是幻觉。因此,在创作诗歌的时候,诗人就会运用这种表现手法,从而诗歌更加丰富。孟浩然在《登高远望洞庭湖》中,看到烟波之震撼产生了幻觉,出现了“气蒸云梦泽”这样的诗句。

将众人都能看见的主题用新颖的形式表现出来,是诗人所要表现的,是鉴赏者与创作者所需要的。因此,在古诗词的鉴赏过程中,我们要抓住诗人所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理解分析诗人当时的处境、心情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样,在古诗词的创作中,我们要运用上述提到的各种表现手法,进行艺术构思,在自己选定的意象上,开拓创新,从而创作出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诗词作品。

参考文献:

[1]张卓群.从意象的继承上看《古诗十九首》对曹植诗歌的影响[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6).

[2]房亚红.诗意中的“中国画”——对黄自艺术歌曲的再探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0(04).

作者简介:

章宏积,男,笔名梦心,20世纪60年代出生于浙江三门。1989年开始诗歌创作,曾在省市级报刊发表诗歌百余首,1991年获“全国新诗大奖赛新星奖”,2009年获“浙江省第二届中华诗词赋大赛一等奖”。出版个人诗集《梦中的等待》(现代诗)、《蟠龙师韵》(现代诗、古诗词合集)和《琴江诗选》(现代诗合著)、《海风东来》。一直从事中学教学。现为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会员,台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三门县园丁诗词协会副会长。

猜你喜欢
鉴赏古诗词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猜诗词
结合一堂考核课试论经典小说的品鉴与赏析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学古诗词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