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打牙祭”

2017-08-13 21:41
农家参谋 2017年1期
关键词:吴敬梓儒林外史牲畜

对于“牙祭”从何而来,尚难确考。一说“牙祭”本是古时军营中的一种制度。古时主将、主帅所居住的营帐前面,往往竖有以象牙作为装饰的大旗,称为“牙旗”。每逢农历的初二、十六日,便要杀牲畜来祭牙旗,称为“牙祭”。而祭牙旗的牲畜肉(又稱为牙祭肉),不可白白扔掉,往往是将士们分而食之,称为“吃牙祭肉”。

另说,过去民间的工商业主规定每月初二、十六各给店员、徒工一次肉吃。否则,必被视为:“牙祭不打,生意要垮。”在清代吴敬梓所写《儒林外史》第十八回中对此已有具体描述:“平时每日就是小菜饭,初二、十六跟着店里吃牙祭肉。”

还有一说与祭祀有关。古时猪肉对寻常人家而言都是不可多得的,为表诚心,祭祀时百姓们将肉放在先祖的神龛前,点上冥币、蜡烛、香柱,供亡灵享用。祭了祖先之后,再将那一小坨肉切细“祭”自己的牙齿。

总之,“打牙祭”原指每月初二、十六吃一顿有荤的饭,后来泛指偶尔吃一顿带肉的饭菜。如今“牙祭”已被推而广之,表示难得的改善生活的活动。

猜你喜欢
吴敬梓儒林外史牲畜
吴敬梓“休说功名”
吴敬梓是个败家子?
单宝塔诗
失去自由的地方—牢
《儒林外史》中的家庭伦理理想论析
从《儒林外史》来看明清科举制度
《儒林外史》中“土仪”一词考释
冬季牲畜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
吴敬梓“暖足”
为什么给牲畜喂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