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丰子恺艺术人生观的当代意义

2017-08-14 02:09卜凌冰
消费导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丰子恺

卜凌冰

摘要:丰子恺被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这不仅是因为他在绘画、音乐、散文等领域的诸多造诣,更是因为他艺术家的气品、气骨和艺术的人生观。本文通过对丰子恺的文献进行再梳理,挖掘丰子恺艺术人生观的内涵和特点,希望借由“艺术人生”的回归为当代生活提供借鉴和启迪,从而提升现实人生。

关键词:丰子恺 艺术人生观 当代生活

作为一位兼采众长的艺术大师,丰子恺的艺术人生不能简单的概括为从事艺术创作或跟艺术打交道的一生,而是将艺术与人生有机的融为一体,用艺术来濡染心灵,追求艺术人格和审美生活的一生。

在当时,文艺界盛行“为艺术的艺术”和“为人生的艺术”这两种观点,但丰子恺并不赞同这种说法,他认为,艺术本来就是生活的反映,一切艺术都是实用的,都是为人生的,只不过有的直接有用(应用艺术),有的间接有用(纯正艺术)。他提出:“我们不欢迎‘为艺术的艺术,也不欢迎‘为人生的艺术。我们要求‘艺术的人生与‘人生的艺术。”

“艺术的人生”提倡以艺术的态度和精神观照和审视人生,即“人生的艺术化”。在丰子恺看来,对于人生应该秉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以一个艺术的心去审视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丰子恺把人生与艺术相联系,把艺术作为提升人格修养和生命境界的重要手段。“人生的艺术”强调艺术要立足现实、关注现实,要为人生服务,也就是“艺术人生化”。丰子恺提出:“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艺术。故艺术非专科,乃人人所本能;艺术无专家,人人皆生知也。”艺术就在每个人的身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有的艺术都是为人生的,都是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的。在这种艺术观的指引下,无论是漫画、散文还是音乐,丰子恺的艺术创作大都取材自人民大众的生活。

丰子恺的人生观始终围绕着艺术、审美、人生展开,他的艺术人生观就是把艺术作为提升人格修养与人生境界的切实而有效的途径,希望借由艺术的熏陶和升华提升人的生命境界和审美体验,从中领略生活之真趣,感悟人生之情味,实现“事事皆可成艺术,而人人皆得为艺术家”的理想。

丰子恺的艺术人生观形成于中国内忧外患社会转型的特殊的历史时期,又因于他个人的生活环境和成长历程,他的艺术人生观有着不同于其他文人的显著的特点。

1.远功利与归平等的“童心”。丰子恺十分重视对“童心”的培养,在他看来,“童心”是与“大人化”相对的“纯洁无疵,天真烂漫的真心”。童心具有两个特质,分别是“远功利”和“归平等”。远功利指的是童心绝缘的一面,即像儿童一样,在看待外物时,切除与世间一切利害关系,不去考虑事物的各种复杂的联系,孤零零的观看。归平等指的是童心同情的一面,即“迁移自己的感情于自然之中,而把自然看作有生命的活物,或同类的人。”艺术家和儿童都具有这种深广的同情心,消除了世间所谓的等级和价值,对待世界万物一视同仁,众生平等。

2人格为先,技术为次。丰子恺十分重视人格修养在艺术和人生中的地位。在《艺术与艺术家》中,丰子恺明确指出:“艺术以人格为先,技术为次。”丰子恺认为,如果一个艺术家不具备圆满的人格,反而内心充斥着人性的弱点(傲慢、浅薄、残忍),那么即使他的艺术技巧再高超,即使他举办过一千次个人展览,那么他也称不上是真正的艺术家,顶多算得上是“形式的艺术家”。反之,一个人不会画画,但是只要他拥有“艺术的心”,他是便是“真艺术家”。所以不是只有画家、书法家、音乐家、诗人等人才能称之为“艺术家”,从广义上来说,只要拥有“芬芳的胸怀”和“圆满的人格”,即使“不画笔,不吟字,不唱句,正是最伟大的艺术家。”

3.浓厚的宗教情怀。丰子恺师从李叔同先生,也就是弘一法师,弘一法师不仅是他艺术的老师,也是指引他进入宗教的导师。《护生画集》便是丰子恺佛学精神和艺术人生观在艺术创作实践中的产物。《护生画集》是丰子恺最重要的漫画系列作品之一,他通过漫画的形式来宣传佛教义理,意欲将佛教精神和人生观念以艺术的形式传递给受众,达到佛教精神和艺术精神在人生中的融合。丰子恺借漫画呼吁人们不要杀生,引发我们的“慈悲心”和对‘众生平等”“万物一体”的思考,他的漫画透着浓浓的人情味,饱含着对人生深广的悲悯情怀。

当今社会,随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的越演越烈,艺术作为商品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越来越淡化。艺术不再那么“高高在上”,变得触手可及。很多人把艺术完全等同于那些浅表的设计,一些明显跟风市场的装饰画和器物摆件,被包装成“艺术品”进入市场,很少有人愿意真正去钻研艺术的真正含义。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倡导丰子恺的艺术人生观,是为了让艺术人生根植于现实生活中,以美和艺术来介入人的生存,建构人生意义,培养完整的人格,使人全面发展,进而促使整个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生活形式的审美化,具体表现为对日常用品、人体自身和生活环境等外在形式的艺术性美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实用的目的,对审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早在19世纪,以王尔德、莫里斯为代表的英国的唯美主义者反对艺术的功利主义,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主张艺术应该追求单纯的感官上的愉悦和艺术的美感,主张对日常生活用品等进行外部形势的改造和美化。在生活日用器物的美化方面,丰子恺有着类似的观点,他说:“人类自从发见了‘美的一种东西以来,就对于事物要求适于‘实用,同时又必要求有‘趣味了。讲究实质以外,又要讲究形式。”在他看来,优良的工艺品是兼具“实用”与“趣味”的,“趣味的”就是艺术的,就是审美的。在一个注重艺术感的社会里,广告、装潢、绘画等外在形式的东西越来越重要,“审美”成为人们除了“实用”之外不可或缺的内在需求。

其次是生活技巧的艺术化,具体表现为对生活方式、生活技能、生活态度和社会关系的处理艺术。工作也是

门艺术,我国著名导弹专家钱学森曾经说过:“小时候我父亲让我学理科,同时又送我去学绘画和音乐。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很多人觉得艺术与工作是兩码事,把艺术当作工作之余的休闲和消遣。其实,艺术是修养、是才华、是境界,它对人的提高是潜移默化的。在人际关系上,也需要艺术化的处理方式,中国速来是礼仪之邦,丰子恺在家庭礼仪教育中,经常教育子女要对人有礼貌。比如在招待客人时,他会教导子女主动为客人敬茶、添饭,而且定要双手捧上,这样才会显得比较恭敬。他还说:“要是客人送你们什么礼物,可以收下,但你们接的时候,要躬身双手去接。躬身,表示谢意;双手,表示敬意。”人际交往本身就是门艺术,赠人玫瑰,不光手有余香,还会得到比玫瑰更美的回馈。

最后是人格精神的艺术化。如果说生活形式的审美化和生活技巧的艺术化更加侧重对外在艺术人生的实现,那么人格精神的艺术化则体现了人们对内在人格和精神的审美化艺术追求。丰子恺的艺术人生观在当时“启蒙”与“救亡”的时代背景下,的确无法直接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但是作为“精神的粮食”,他以人格精神的艺术化开辟了一条精神启蒙之路。他主张以艺术涵养人生,突破小我实现大我,达到人格精神和生命境界的诗意提升。如今,后现代“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浪潮让艺术和审美普及于人民大众,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艺术感,同时在商品经济和消费文化的背景下,过度的审美泛化也使得人们过于重视外在感官的享乐而忽略内心的精神世界。无处不在的浅表设计,让人的审美感觉钝化,人越来越依附于商品。丰子恺的艺术人生观超越了历史的局限,在物欲日渐膨胀、科技理性至上的今天,研究丰子恺的艺术人生观,无意会启发人们对人格精神和审美生活的思考,对我们当代生活有着许多借鉴和启迪。

猜你喜欢
丰子恺
爆炒米花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丰子恺的“人”和“文”
有 “画 ” 说丰子恺爷爷
漫画欣赏
丰子恺:“吸猫”会上瘾
丰子恺漫画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