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素养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量化研究

2017-08-15 20:59赖晓华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24期

赖晓华

[摘要]为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需求,要积极推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量化研究,通过对基于职业素养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和论述,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效率,基于对课程体系的开发完善以及实践理论课程的结合研究,全面推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本文将针对职业素养的培养展开详细分析,以此为出发点,对高职人才培养中职业素养培育存在的偏差进一步理清,以形成基于职业素养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量化研究体系。

[关键词]职业素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量化研究

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在教育教學中始终以培养人才的技能为核心本位,因此在人才教育过程中侧重对学生职业规范与技能标准的教育。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优质人才的需求给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教育要求,在实现高职人才技能培养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至关重要,无论是企业生存或是发展,在人才招聘过程中都以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基本准入条件,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成为被企业与社会认可的人才。因此本文就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职业素养培育进行研究,以职业素养培育为出发点,对传统观念下高职教育中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偏差进行分析,为构建完善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依据,形成科学研究理论,促进高职人才职业素养的有效培育。

一、职业素养培育与高职院校的培养偏差

(一)职业素养培育

职业素养的培养市场经济发展下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基本需求,形成一个基本的职业素养就是形成职业岗位对个体内在的规范与要求,通过这种个体行为的规范与约束使个体在职业过程中变现出良好的品质与行为。职业素养的培育是市场经济瞬息万变发展背景下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人才的职业素养培育是通过学生在校学习提高自身专业与技能的同时,加强自我锻炼与感悟,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知识与职业精神,以更好的职业态度进行工作,形成呢过一种正确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职业素养培育偏差

受到长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条件影响,以及对职业素养的认知缺陷,使高职院校整体教育对职业素养培育认知偏差,造成教育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职业技能与规范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显性知识体系以及规范培养,这对学生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的培养都起到了一定的淡化影响,不利于优质人才培养与输送。

高职院校中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不断培养专业人才具有一定的技能,同时也应当培养个人具有最终价值。技能并不是人才培养的劳动工具。培养能力本位的核心思想才是关键。职业能力通常情况下会被理解为是职业技能,这样的学生往往在职业精神包括创新、合作等方面能力较差,因此也会在传统培养方式中存在意识与认知水平上的偏差,最终造成问题的产生和能力的不足。

二、构建高职人才培养与发展模式的研究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在高职教育及相关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面不断与设计情况融合。高职院校受到办学特点的影响需要与广大行业之间进行连接,人才培养的方式也突破了传统模式,需要面向市场不断进行完善。市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需要更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这是实现社会发展与是适应时代背景的重要前提。

(一)深入发展人才培养理念,树立基于实践行动的导向性方向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高职人才与素质教育开展需要在教育认知方面形成正确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教育方向的前进性。因此,需要从几个方面有所加强。第一是高职院校应当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并对自身的教育理念进行更新。明确掌握用人单位中对人才的基本需求的特点。并对现阶段教育改革过程中所应当具有的总体发展特征形成理性认知。深入性探究到市场需求背后所具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当是什么样的。第二是应当充分了解原有高职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的发展现状,并应当具有打破传统的能力与魄力,应当确立基于行动导向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书本之中给予的技能以及知识内容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才能够获得真理。也需要在多种因素影响下才能够实现,使自身的工作变得更加丰满,在这个过程中也才能够不断完善高职学生所应当具有的隐性职业素养。第三是应当充分落实实践。学生除了应当具有一定的技术素质,还应当在实践中培养起来一种工作习惯与职业态度,这也是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职业技能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的关键。

(二)优化课程设置,充分遵循市场需求完善课程体系

基于市场的导向作用,需要针对人才实施需求分析,并对现有课程完成基本重组与改造,通过对不符合需要的课程进行剔除,可以更好地利用课程资源,优化课程结构体系。为此,也需要更进一步对教学工作进行管理强化。职业素养教育应当被充分纳入到人才培养模式之中,对教学计划以及提纲等加以完善。当前已经存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相关课程都应当被直接归纳到素养教育的范畴之中。教师也应当更加自觉性的通过专业课程教育对素养教育进行基本的渗透。促使学生可以在技术学习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升职业素养与能力。此外,还需要充分结合学生基本年龄特征以及职业发展情况,实施分阶段以及梯度的优化培养。例如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对大一学生进行职业兴趣的培养,针对大二学生可以采取职业道德以及品质方面的培养,针对大三阶段的学生可以采取创业方面的教育。

(三)提升校企联合方式,最终开展符合实际工作场景为依托的职业素养教学

职业素养之中应当包括了职业道德以及团队合作方面的内容,仅仅通过知识传授方式无法真正对学生素养实施有效的转化,因此,就应当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促使学生进行自我感知。第一实现校企联合的方式可以构筑一种十分稳定的关系,促进短期培训与顶岗实习的稳定性。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在实践之中获得感性认知。第二是应当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培训之间的有效融合,且应当在日常管理依托职业素养教学。最终也应当是高职院校之中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促使企业能够直接参与到学校之中完成课程设置。聘任企业专业人员完成人才培训等各项工作。

(四)构筑校园文化,并培育职业素养作为基本承载

第一是高职院校需要形成职业化的发展特征。这项特征对校园文化建设同样具有重要影响。属于职业道德以及品质形成与融合的核心。学校以及班级管理过程中应当更多开展馆与职业观、职业态度等方面的活动。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促使学生可以在这种环境之中真正切切的获得熏染。第二也应当通过科学规划以及基础建设的方式,促使自然景观以及学校标志性建设确立学校发展的导向性。最终也需要通过确立优质网络系统平台以及服务平台的方式,树立良好校园形象,并应当可以提升学生对学校的认知水平。深刻剖析企业管理及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核,通过职场环境的营造培养学生职业思维方式,最终能够促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能力的提升。

(五)改变评价模式,打造个性化职业素养展示平台

首先,注重评价内容的情境性。根据高职院校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性的特点,改变以往片面注重纸笔测验的弊端。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不能仅仅考查学生知识储备的情况,关键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应对工作情景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考核目标设置个性化、多样化、具体化的考核内容,注重学生在实际的工作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其次,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灵活性。传统的“一刀切”的评价模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处理问题方式的不同,而单从学生行为的差异和不同并不能够反映出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由于职业素养依附于具体的工作情景,内化于学生的个体素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表现性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不再依靠笼统单一量化的评价标准,从而奠定学生个性化职业素养的基础。最后,注重把他人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通过自查自省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对自身的行为和表现进行反思,不断地完善和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业素养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培育才能促进高职人才优势的完善,才能保证人才在具备专业技能与规范技术的前提下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态度,促进其更好发展,发挥其最大化价值。基于上述分析可知由于受到长期的高职院校传统教育观念影响,高职人才培养侧重技术与知识的培养,忽视职业素养的培育,这使得人才培养无法满足新常态下人才培养需求。在今后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立足职業素养培养,以高速变化的市场经济为前提,对人才培养提出更好的职业素养培育要求,提高人才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满足市场人才发展的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