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变”激发发展活力

2017-08-16 09:33邸凌
当代贵州 2017年30期
关键词:水城县三变产权交易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邸凌

“三变”激发发展活力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邸凌

通过采取“三变”+特色产业模式,水城县共完成特色产业189.7万亩,基本形成了“九大特色产业”“九大产业带”“九大农业园区”“三百产业长廊”格局。

驱车从水城县城出发,沿着水黄公路、玉马公路一路前行至米箩镇,海拔逐渐从1800米降至1000米,“凉都”的丝丝清爽慢慢消散,“百里猕猴桃产业带”渐入视野,漫山遍野的猕猴桃新果挂满枝头。这里两面环山,狭长的地理环境极像一个“聚宝盆”,“红心猕猴桃”正是其中一宝,而最被人们所珍视的,是从这里起源的“三变”改革。

“起源地”成为“取经地”

“那是正在改造升级的‘三变’博物馆,旁边是就要建好的‘三变’培训中心。”在三角梅花廊观景台俯瞰倮么村,米箩镇党委副书记梁成友像一名专业导游一样为记者介绍建设情况与发展规划。

2014年,地处乌蒙山区的六盘水市围绕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部署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按照“市场主导、平等自愿、自负盈亏、按股分红”的原则,探索开展了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将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扶贫减困同步推进之路。

米箩镇,正是“三变”改革的起源地。这个在水城县小有名气的“鱼米之乡”,如今在全国声名鹊起。作为“探索发展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今年“三变”改革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三变”模式不仅渗透到了米箩镇的方方面面,更是在整个水城县实现了全覆盖。通过采取“三变”+特色产业模式,水城县共完成特色产业189.7万亩,基本形成了“九大特色产业”“九大产业带”“九大农业园区”“三百产业长廊”格局。

“三变”改革在全省得以全面推广,也吸引着外人的目光。

记者在万亩猕猴桃产业园采访时正好遇见从陕西来的考察团,成员们对“三变”的起源、发展历程、农户入股分红模式、产业脱贫情况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了许多问题。像这样从外地前来的“取经”团,梁成友一个月要接待很多次。

梁成友告诉记者,“三变”改革在全省全面推广后,就有许多代表团前来考察学习。今年初,“三变”改革被正式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来调研的就更多了。截至目前,米箩镇共接待了专家学者、省内外党政代表团等266批次3895人。

“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三变”如何带来“质变”,贵州润永恒公司总经理胡君感受深刻。

2012年,润永恒公司入驻米箩镇俄戛村时,主要采取流转土地方式种植猕猴桃,当时由于没有建立利益链接机制,赚钱或亏本对农民都没有影响,农民以局外人的身份干活,公司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基地仍未得到较好管理,杂草丛生,苗木成活率极低,亏损达800多万元。

如今,通过“三变”改革,基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实现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公司取得今天的成果,与‘三变’改革密不可分。”胡君介绍,现在,公司已完成投资9000多万元,猕猴桃种植规模达6700亩。

“三变”改革让农民参与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的信心进一步增强。图为水城县米箩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何思鸣 / 摄)

“股权是贯穿‘三变’改革的纽带,是让农民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的核心关键。”水城县“三变”改革办公室副主任金良玉称,“三变”不仅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这是“三变”得以存在、发展和丰富的重要基础。

记者还了解到,水城县自被列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以来,在快速推进农村各类产权确权颁证的基础上,于2015年12月在全省率先成立了“水城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并先后制定出台了《水城县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办法》等13份具体的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办法及交易规则,规范和明确了农村产权交易范围、品种、交易形式和交易程序,为各类农村产权交易提供政策保障。

水城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主任李颖告诉记者,截至目前,交易中心共受理产权交易556起,成功交易538起,金额达到57826万元。

地方“三变”升级全域“三变”

几年前,一心想洗净脚上泥当个“城里人”的贫困户李如明离开俄戛村,只身一人跑到江浙一带去打工。现在,他安心地留在村子里,并有了两个新的身份:“新股东”和“职业农民”。

2014年,李如明将家里的3亩土地流转入股,并跟着润永恒的专家学习猕猴桃种植和管理技术。现在,管理着两个园区的李如明不仅能拿到公司分红,每月还能领到3000元的工资,全家人一年收入可达10万元左右。

像李如明这样有着双重身份的农民,在水城县越来越多。而经过几年的发展,水城县不断创新和规范“三变”模式,除了在特色产业上稳步发展,更是全力打造全域“三变”。

“三变+集体经济”。勺米镇坡脚村将上级投入的100万元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专项资金作为股金,入股水城县民裕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林下养鸡项目,村集体占股32.02%,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8.8万元。

“三变+特色小镇”。化乐镇在特色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共征地160亩,由建设方将20万元的协调费划拨给五星村作为村集体经济积累,五星村用这20万元在小城镇购买4个门面和100个摊位,量化给104户搬迁贫困户,将门面和摊位统一出租管理,收益按村集体占股40%、贫困户占股60%的方式分红。

“三变+生态移民”。野玉海千户彝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由农户将上级补助的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作为股金,与野玉海管委会入股建设,按照山地旅游度假房来打造。待管委会收回投资成本后,由建设方、经营方、农户三方按照出资额,明确股比,按股分红。

这些“三变+N”模式只是水城县创新改革的缩影。截至目前,全县“三变”改革已覆盖30个乡(镇、街道)、201个村(居)、10个园区,共有集体土地17.62万亩入股和1.1万平方米水域实现了资源变资产;农户入股耕地58.36万亩、入股房屋0.74万平方米,12.46万户45.43万人实现农民变股东,其中贫困户4.87万户15.47万人;58154户203539人实现分红,分红金额达9164.73万元。

如今的水城县,将“三变”改革工作向纵深推进,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色、地方特点的改革之路。水城,不仅是“三变”改革的发源地,更成为创新“三变+N”的“试验田”。

(责任编辑 / 顾海凇)

猜你喜欢
水城县三变产权交易
“6+4”组合拳推动“三变”制度创新
基于可交易产权的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研究
我国国有企业无形资产产权交易关键问题及对策探究
擦亮农村“三变”改革“发源地”品牌
三角恒等变换之“三变”
水城县荣获全国第二届“关爱明天 普法先行”活动多项殊荣
注重“三变” 学会“三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