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淤村脱贫记

2017-08-16 09:33尹邦明
当代贵州 2017年30期
关键词:花卉苗木产业带州市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尹邦明

沙淤村脱贫记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尹邦明

改造后的下沙淤村新貌。(盘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7月11日,中央改革办常务副主任穆虹率队到盘州督察脱贫攻坚工作时表示,“盘州市认真贯彻中央改革决策部署,始终把各项改革任务牢牢抓在手上,改革工作有声有色、有力有序,措施得法、实效显著。”

走进盘州市沙淤村,一条条万紫千红的产业带、一个个旧貌换新颜的村寨、一张张贫困群众的笑脸,让人看到了脱贫的信心和希望。

村支书蒋长友回忆,以前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5月,村民们每天都要到水源地蹲守取水,更甚时,还要到5公里之外的大石洞挑水,一日两担水,就管一家人一天的日常用水。

什么叫望天吃饭?当地老人告诉记者,过去的沙淤大部分只种点玉米、洋芋,遇上大旱,那就颗粒无收。

2013年,市政府启动沙淤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一开始村民们信心不足,不想干、不愿干。“饭都吃不饱,修啥房子,搞什么形象工程”“水都喝不上,叫什么美丽乡村。”大部分村民议论纷纷。

村民的抵触情绪使盘州市政府意识到,水才是沙淤迫在眉睫的需求,要取得村民信任,必须做好“水文章”。

那年9月,盘州市水利部门投资300万元,建了5座水塘、10座水池、71个水窖及1口水井,储蓄了5万多立方水。村民喝“望天水”的难题终于破解。

“只要拧开水龙头,干净清甜的自来水就流淌出来,做饭,洗衣,灌溉农田一步到位。” 沙淤村村民吕桂菊说。

2014年,盘州市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进行新农村建设,近400栋民房焕然一新。

同时,村里还修通了12公里的油路,硬化路面近30公里。原来的沙石路全部变成了水泥硬化路。

水来了,房子漂亮了,路也通了。然而,问题仍然存在。

因为贫困,有想法的人多选择“走出去”。沙淤也因此陷入“恶性循环”:人才留不住,发展搞不好。

为彻底拔掉穷根,2013年底,沙淤村运用“三变”改革模式,将村集体土地和农民自留地入股盘州市沙淤农业产业园区,打造四季有花、三季有果的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

为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向周边辐射,园区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发展花卉苗木、茶叶、红梨、中药材、刺梨、元宝枫、规模化养殖等七大产业。

同时,园区积极构建“平台公司+金融机构+合作社+农户”的体系,成立21家合作社,4000余户农民摇身一变成为股东,实现核心区69户244人脱贫。

“以前家家种洋芋玉米,靠几亩地为生,一年到头来能填饱肚子都不错了。”村民张芹仙说,“现在园区的活不断,几乎一年四季都有,锄草、施肥、收割等等,每天60至70元收入,比以前种玉米洋芋强太多。”张芹仙是草药种植基地的一名员工,谈起从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转变为一名工人的经历,她直说:“做梦也没想到。”

如今,张芹仙家不仅住上了两层楼的大房子,将家里的15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和公司后,每年坐在家里就有分红进账。

截至目前,沙淤高山花卉示范园已建成3000余亩花卉苗木基地、6500余亩高山生态茶、2700余亩保健中药材、6800余亩红梨产业带、7800余亩元宝枫基地、20000余亩刺梨产业带。

产业的壮大,不仅鼓了留守村民的腰包,更吸引外出务工村民返乡就业。据统计,园区累计带动沙淤和周边村庄2.2万余人次就业。

(责任编辑 / 顾海凇)

猜你喜欢
花卉苗木产业带州市
广州市培正中学作品集
魔方
促进哈尔滨市区域产业联动发展的对策研究
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带发展路径研究
论区域分工对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
浅谈花卉苗木病虫害防治中农药的合理使用
荷塘月色
德江县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前景的探讨
花卉苗木冬季病虫害防治
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和森林政策平台发展巴南区花卉苗木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