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湿地,为生态打一场硬仗

2017-08-16 09:38张明祥
中华建设 2017年7期
关键词:类水沼泽法律法规

张明祥

修复湿地,为生态打一场硬仗

张明祥

中国湿地资源现状

湿地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也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中国拥有的湿地面积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但人均占有量却远低于国际水平。总体来看,我们的湿地资源还是属于稀缺资源。

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显示,按照起调面积为8公顷(含8公顷)以上的湿地来算,全国湿地总面积5.58%。与2003年第一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相比,我国湿地资源总体上还处于不断减少的状态,每年减少的比率接近1%。因此,近些年国家对湿地保护非常重视,8亿亩的红线自划定以来就得到了各地的支持。

根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调查结果,我国自然湿地面积4667.47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87.37%;人工湿地面积647.59万公顷,占12.63%。自然湿地中,近海与海岸湿地面积579.59万公顷,占自然湿地总面积的12.42%;河流湿地面积1055.21万公顷,占22.61%;湖泊湿地面积859.38万公顷,占18.41%;沼泽湿地面积2173.29万公顷,占46.56%。

在过去的老百姓眼里,湿地就是荒地。在土地利用分类里,过去把湿地放在未利用地里,现在也是归在其他土地里。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湿地被围垦使用了,但在产权上湿地还是国有,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说被临时占用了而已。湿地的随意围垦,加上大家过去又没有这种生态保护意识,导致了如今这种局面的形成。

实际上,湿地具有很大的生态价值。湿地,特别是泥炭地,对减缓全球变暖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打个比方,四川若尔盖湿地储存的碳接近19.5亿吨,如果这些湿地没有保护好,让碳全部释放到空气中去了,将会产生庞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过去认为森林在减排、碳汇方面的作用非常巨大,现在它把湿地也列入其中,这表明湿地跟森林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同时,湿地对水质的净化作用也不容忽视。比如说农村。由于是散居,把农村地区的污水集中起来处理难以实现。但在以前,农村基本都会有几口水塘,水塘一方面提供一些水资源,另一方面它可以把农村的污水做一个净化处理。

湿地恢复困难重重

面对湿地不断减少,污染持续加重的不利态势,目前我国主要是采用抢救性的保护,即把一些还没受到破坏的湿地资源抢救性地保护起来,在保护的同时,对一些已经退化的湿地采用恢复的方式。但是,湿地的恢复有时候是很难的。第一,湿地的规划、设计、恢复、建造都要花费一定的经济成本;第二,湿地的恢复时间也是漫长的。

首先要考虑如何恢复。这需要一个好的技术支撑和好的恢复技术,而我国的技术还不是很成型,再者要考虑配套政策,比如说把耕地退还湿地,这需要一定的经济补偿,即生态补偿是否跟得上;其次,国家关于生态补偿的资金相对来说还是少了一些,老百姓退耕还湿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所以,必须有相应的配套经济政策,做到生态效益的补偿使老百姓能自愿把湿地退还出来。

东北是沼泽湿地分布最广的地区。东北因为气候寒冷,地下有永冻层,水分不易下渗,因此尽管东北地区降水量不是很大,但它的地表还是潮湿的,也就形成了很多沼泽湿地。但这些沼泽湿地现在面临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开垦,二是缺水。缺水是因为这些地方在开发时把水排掉了,有些则是可能因为气候的变化,再者就是由于建设一些小水电站等把上流截流,导致上游的水不能再流入下游的湿地。

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污染。因为部分湿地是处在地势低洼的地方,而工矿企业的排水如果达不到标准就排放,最终肯定是要流到低洼处,也就导致污水进入了湿地,而且湿地的污染是逐年加剧的形势,要治理首先要企业做到达标排放,这是最有效的处理方法。湿地本身的确是有净化水质的功能,但这个净化是有一定限度的,比如说,如果是IV类水进入湿地,经过一段时间净化处理以后它可以达到III类水,或者III类水进去,II类水出来。可是如果一定要V类水进去,这本身就超过了湿地的负荷。所以,对湿地的净化水质作用也要辩证地看待。

湿地号称“地球之肾”,但就像人的肾一样,它的确能够解毒,但是如果喝进去的是毒药,再怎么样也解不了毒。解毒作用是有限度的,不能超负荷。

湿地保护要讲究标准化

无规矩不成方圆,湿地的保护也需要讲究标准化。在实际对湿地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发现,湿地的保护必须要有一些规范和标准,湿地保护标准化就是湿地的保护、恢复、监测、调查等等都要有一定的技术标准,这样才能使做出来的结果具有可比性、统一性。在湿地保护管理过程中,国家林业局也组织编写出台了十几个湿地相关标准,通过这样的做法使大家按照标准、规范去执行,增强湿地保护的可比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目前为止,国家共完成了两次全国的湿地资源调查,定期的湿地调查本身就是一种对湿地的监测。只有这样,才能发现经过五年、十年,湿地资源到底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同时,一块湿地恢复和管理效果的好坏,都需要通过监测数据来说话。比如判断一块湿地是否恢复,要清楚它恢复之前是什么样,包括它的生态状况,对比后才能知道恢复是不是成功了。

湿地监测可大可小,大的包括全国整个湿地状况的变化,小到每一块湿地前后状况的对比,这些都需要监测数据来说话。所以湿地监测对我们的保护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保护的好与坏、成效如何,是需要通过监测来对比和实现的,都有数据做支撑。

有些地方湿地恢复成功,但是成功的原因,成功的方面却都不是很明确。有的甚至是只要这个地方有水、有鸟,就认为湿地已经恢复。显而易见,这种认知是错误的,比如一些湿地是濒危鸟类的栖息地,那么它的恢复是以濒危鸟类的恢复状况为衡量指标,而不是说普通鸟类数量增加了恢复就是成功的。

湿地管理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湿地保护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如果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保护管理,那么对于一些湿地的破坏行为很难处罚。虽然其他的法律法规或多或少会涉及到湿地,全国也有20多个省(市、区)出台了省级湿地保护条例,但毕竟没有专门的全国层面上的法律法规,这对湿地的保护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所以,目前为止,对湿地最好的保护就是为湿地保护立法,只有以法律为基准,明确各项管理制度和处罚才能真正做好对湿地的保护和修复。

猜你喜欢
类水沼泽法律法规
类水滑石制备及其功能改性的研究进展
类水滑石催化剂在废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7月起将施行新的法律法规
安阳市2019年地下水水质现状与评价分析
最新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文件提要
最新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文件提要
最新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文件提要
沼泽时代
Passage Seven
红树林沼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