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沈园景观的人文历史表达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

2017-08-17 09:19史尚睿
甘肃农业 2017年13期
关键词:唐琬沈园陆游

■史尚睿

(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 南京 215000)

宋代沈园景观的人文历史表达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

■史尚睿

(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 南京 215000)

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时期的开始阶段,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与熏陶下,园林艺术创作在思想、建筑、叠山、植物和理水等设计方面有了极大的发展,充满诗词情趣和书画意境的园子逐渐地成为宋代园林最显著的特色之一。以沈园为代表的私家园林可以称得上是宋代园林诗画情感表达的典范,笔者试从沈园建造中历史背景的浸透与文人诗词情感的充分表达上,去感知园林景观建造中人文历史艺术体现的魅力,以期对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美丽乡村;沈园;历史;景观

一、沈园建造时的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宋朝演变到清朝的几百年间,是其古典园林不断地向成熟阶段发展的重要过程,宋代园林则作为这一阶段时期的开端,对古典园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宋代园林,既延续了自秦汉到隋唐时期古典园林的形式特色,同时又为元、明、清时期的古典园林的成熟模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使得元明清时期的园林达到了园林营造的全盛顶峰。[1]与此同时,朝代不断地更迭也促使着封建时期的政治、经以及文化在不断地向前进发,其中宋代时期城市的商业、手工业以及小农经济处于相当繁荣的程度,例如在《清明上河图》(张泽端作)中所描绘的即是在宋朝时期繁荣昌盛的市井街道景象。同时,经济的繁荣使百姓生活变得的富足、安逸,有了追求精神享受的基础,玩乐游赏的风气让王公贵族、文人骚客甚至百姓群众开始竞相修建园林。园林的类型不但涉及皇家园林,而且还有寺观园林以及私家园林,数量之多、类型之盛、规模之广,至今令人击节叹赏,园林艺术便在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大跨步地前进发展。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诗词文学的代表。在这一时期,大量的文人墨客频繁创作山水诗文,并寄情于山水。这时的文人、画家陶醉于山水风光,企图将生活诗意化,基于他们对自然风景的深刻理解和对美的鉴赏,积极参与营造园林,通过借景抒情将情感与景观营造融汇交织,把缠绵不已的情思,从园林景观中的小桥流水、一角红楼与园中绿植上或深或浅地吐露出来,为文人墨客反复追求的诗画园林艺术。[2]所以,宋代文人墨客十分积极于诗画造园活动,这些园林则多以山水画为蓝本,古典抒情诗词为主题,以景入画、以画设景、寓意于形、寓情于景。诗对与楹联与园林构筑物相互融合,坐于廊下,满腹诗画情趣,十分耐人寻味。[3]

沈园就是在这一时期建造的代表性园林艺术作品,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在当时沈园就在诗人陆游寄托情感、题壁诗词等方面体现了人文情感,给予了沈园的鲜活的灵魂,并历时近千年让其灵魂进行了升华。

二、沈园的变迁和人文承载

沈园为南宋时一位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园,位于绍兴市区鲁迅路洋河弄口,园主系宋代越中大户沈氏,因此被称为“沈氏园”,原为宋代越中著名园林之一。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园内池台极盛,占地在80亩以上。清乾隆时期《绍兴府志》引旧志:“在府城禹迹寺南会稽地,宋时池台极盛”。这里的“池台”便是指的沈园。宋代时期沈园中可谓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假山绿荫,具有浓厚的江南特色,乃“越中名园”。

沈园经历了八百年的兴衰变换,直至绍兴革命解放之时,仅存一隅而已。郭沫若老先生于1962年游历绍兴沈园之时,看到曾经名噪一时的“越中名园”如今如此荒凉不堪,亦作《钗头凤》一首来描写当时园中的惨淡景象。现今我们所能看到的在沈园门口的门额上的“沈氏园”三字,即为郭沫若老先生当年所题。解放后1963年3月11日,沈园正式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二批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予以公布。1985年,为修复破败的沈园,考古学家进场,对西侧7.2亩遗迹进行考古,发现了六朝古井、唐宋建筑、明代水池及瓦当、滴水,脊饰、湖石等遗迹、遗物。1987、1994年分别进行了两次扩建复建,使得故园重新展现了原貌。[4]2001年5月,沈园依据其与陆游不可分割的渊源,又为陆游在沈园中增添了新景。主要有陆游纪念馆、情侣园、连理园三大部分以及十多个新景点。2002年11月沈园被评为了国家AAA级风景区,也是绍兴历朝历代众多的古典园林中,唯一一座保存至今有迹可循,历史文化意义深厚的宋式人文园林。

沈园更以陆游与唐琬的爱情绝唱而声骚古今。宋代大诗人陆游初娶表妹唐琬,夫妻恩爱伉俪情深,然而陆母却不喜欢唐婉,陆游于是被迫休掉了唐琬。七年后两人又在沈园邂逅而重逢,但不幸的是,当时,陆游早已从了母亲之命另娶了王氏为妻,而唐琬亦改嫁了他人。而后唐琬征得了丈夫的同意后,在沈园置下酒肴来相待于陆游。两人共叙离别情愁,陆游则感慨万千,并心如刀割。临近分别之时,陆游无法控制自己的悲伤情绪,于是将满腔悲愤,在园壁题下了这脍炙人口的离别情书、千古绝唱《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而唐琬看到后感伤之余也依律赋了首《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雨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妆欢。瞒,瞒,瞒!”。唐琬对陆游的无限思念一览无余,不久唐琬幽思成疾,在忧郁中去世了。[5]陆游则闻知此事之后,悲痛欲绝伤痛万分,终生难以释怀,而这沈园则从此便成为他对唐琬无限思念的承载之所,成为他梦魂萦绕心心念念之地。66岁功成名就告老还乡后的陆游,因心心念念着心中的唐婉,在85岁去世之前去沈园不计次,写下相关诗歌十来首,均是睹物思人的凄凉哀婉之作。陆游的一生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大小诗篇,但是,在同一个地点写下了如此众多诗歌并赋以同一情感的地址则只此一家。因为这个感人泪下的故事以及这些感人至深的诗篇,让人们不仅仅将沈园作为一座几百年的文化历史园林进行游览学习,同时亦将沈园作为了忠于爱情,执着情感的寄托之所,可以说,沈园在一方面实际已成为绍兴的爱情主题园林(见图1)。

图1 沈园与陆游

沈园经过多次的保护性修整和完善,目前分为东苑、南苑和古迹区三个部分,含半壁亭、孤鹤亭、八咏楼、双桂堂、射圃、宋井、琴台、广耜斋和问梅槛等景观,形成“诗境爱意”“断云情歌”“碧荷映日”“春波惊鸿”“孤鹤之鸣”“残壁遗恨”“踏雪问梅”“宫墙怨柳”“鹊桥传情”和“诗书飘香”十景(见图2)。

图2 沈园景观(组图)

三、沈园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和借鉴

建筑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变,已经从最初的满足基础生活需要,变为不断承载更多文化艺术内涵、对文化历史的更多继承和发扬的人类环境工程。中国的园林建筑不仅是人们居住、社交活动的场所,还寄托着独特的审美追求,蕴含着前人的价值观,保存了大量的文化艺术瑰宝。沈园在其各个时期的保护性发展和完善中,充分表达了“无声的诗”“立体的画”的特质,体现了历史的承载和人文情感的表达。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中国,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和亮点在于美丽乡村建设。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新农村的建设中,“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要“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沈园景观在历史人文的承载和表达上给我们在美丽乡村建设上提供了一些启示和借鉴。

一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当注意突出当地历史文化传统,致力于充分保护和大力发扬乡村本土文化历史。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尽可能保持乡村原始文化的本来和纯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力争走出一条将乡村历史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良性协调发展的全新之路。

二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加强对传统村落资源的保护以及传承。村落,是以具有特色建筑风格、风貌为其代表性的一系列建筑群,与此同时,关于村落的走向、结构,则又与百姓的生活方式方法、生存习惯习俗以及自然资源的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充分地利用这些文化、自然资源,可以更好地促进村落文化的繁荣以及发展,可以使百姓群众形成归属感、认同感,同时,也使美丽乡村的相关旅游资源能更好地发挥其特色与魅力。

三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保护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传统戏剧等的村落文化。民俗活动与传统戏剧一直是基层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长期以来,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世界与文化生活,其中蕴含着的重要引导、教育、警示等作用通过这些方式加以实现,也就更容易潜移默化地为老百姓所接受。

四、结束语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更是国家与民族软实力的体现,同样也是一个区域、一个村落的魅力之所在。宋代沈园历经近千年而不衰启示我们,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幸福村居,需要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古树名木以及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来优化以及美化村庄的人居环境,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农业村落上多做文章,做足文章,努力把我们的传统农业村落培育成现代文明的美丽乡村。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2]过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4]余祖坤.关于《沈固二首》的次序及异文问题[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9).

[5]李元洛.沈园悲歇——绝句之旅[J].名作欣赏,2004,(4).

(编辑:王骏杰)

史尚睿,1990年生,女,辽宁阜新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景观设计工作。)

猜你喜欢
唐琬沈园陆游
因为爱情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陆游和他的《钗头凤》
钗头凤
钗头凤
梦栖沈园
除夜雪
绝招
初夏绝句
陆游咏
有时候,爱情不过是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