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形成竞相发展的扶贫新格局

2017-08-17 02:33卞瑞鹤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贫困户基地特色

卞瑞鹤

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因“仙鹤栖于南山峭壁”而得名。全市总人口170万人,面积2182平方公里,辖浚县、淇县、淇滨区、山城区、鹤山区5个行政区和1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鹤壁市审时度势,立足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确定了以促进贫困群众增收为目标、以发展“特色农产品业、畜牧养殖业、特色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电商流通业、光伏发电业”六大产业为主导,以产业基地为平台、利益联结机制为保障、政策支持为手段,聚全市之力推进产业扶贫的工作思路,为全市产业扶贫的扎实有效开展指明了方向。

目前,按照“县有支柱产业、乡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项目”的目标和要求,鹤壁市形成了六大产业齐头并进、竞相发展的扶贫新格局。

淇县牵住产业扶贫的“牛鼻子”

淇县,古称朝歌,曾为殷末四代帝都和卫国国都。去年以来,淇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主要抓手,科学规划,强力推进。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产业扶贫基地33个,特色鲜明的服装加工、光伏发电、特色农业、乡村旅游4大扶贫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实现了产业扶贫全覆盖,13个贫困村顺利摘帽。

在脱贫攻坚一线的乡村两级干部,是产业扶贫的组织者和带头人。为此,淇县把善谋事、会干事、能成事的优秀干部充实到脱贫攻坚工作一线,在去年的乡镇党委换届工作中,提拔重用27名优秀年轻干部,补充到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同时,淇县大力实施“头雁回归创业”计划,诚邀在外创业成功人士、优秀退休干部回村任职,带领群众创业致富。目前,成功回引新乡市质监局原局长徐广等21名“头雁”回村任第一书记,为农村引进致富项目16个,新建企业5家,筹集各类资金4100万元,办惠民实事312件。

坚持从实地出发,淇县立足县情、乡情、村情、户情,发挥优势,分类施策,精准推进。依托国家级龙头企业河南新亚服装有限公司和河南万家欢乐纺织服装有限公司,大力发展服装加工业,创新发展方式,采取“总部+卫星工厂”模式,在县域和周边县市人口密集村庄、贫困村以及新型农民社区附近建设标准化服装厂,以18~50岁的贫困家庭留守妇女为主要招工对象,既解决了贫困家庭留守妇女家门口就近就业和增收问题,又解决了儿童留守,老人空巢等社会难题。

创新模式,浚县多层次发展产业扶贫路径

浚县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近年来,浚县着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特色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和电子商务产业,积极探索创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产业扶贫新模式,培育贫困户、致富带头人、农民合作社、扶贫龙头企业等4类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了多层次发展的产业扶贫新路径。

按照政府组织、贫困户自愿参与原则,推行“政府+产业扶贫基地+贫困户”的产业精准扶贫模式,选择经营效益好、信誉度高、覆盖贫困户广、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企业作为产业扶贫基地,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与企业经营资金捆绑,集中投资,共同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以产业为主导,由龙头企业流转贫困户土地资源,发展适度规模产业基地,进行集约经营,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参与发展和优先务工等方式,从龙头企业获得多项收入,实现产业脱贫、订单脱贫、技能脱贫等,推行“企业+贫困户”的产业精准扶贫模式。

让贫困户以土地等资源组成合作社或入股合作社,参与产业发展,在合作社产业发展中取得劳务、股权收益或分工协作经营收入,帮助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脱贫,推行“合作社+贫困户”产业扶贫精准扶贫模式。

鼓励第一书记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发挥资源、智力、信息和管理优势,以贫困村为载体,依托企业或合作社,带领贫困群众开发资源、发展产业,帮助贫困群众稳定获得经营性、投资性、劳务性和资产收益性等多种收入,推行“干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扶贫精准扶贫模式。

淇滨区,靶向帮扶产业发展

淇滨区是鹤壁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依托淇河生态资源优势,淇滨区科学谋划“旅游+扶贫”的脱贫思路。

发展乡村旅游,助推美丽乡村。采取村集体土地、贫困户房屋入股,由公司统一包装打造、管理運营模式,重点以桑园小镇旅游项目为引爆点,形成了沿淇乡村旅游示范带。

依托项目实施,培育特色产业。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要求,摒弃养鸡、养猪、种麦等传统模式,鼓励养驴、养牛、养鹿、种植食用菌、蔬菜、脱毒红薯、中药材等特色养殖、种植和果桑经济林产业发展。

推进基地建设,加快转移就业。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扶贫”模式,完善企业和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入股、股权分红、托管、资产收益、代种代养等方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就业。目前,成功创建产业扶贫基地20家,带动320人就业,贫困户年收益不低于1.3万元。

积极推进“巧媳妇”创业就业工程,鼓励女能人与贫困妇女结对帮扶,采用“合作社+贫困户”“协会+贫困户”“公司+贫困户”“基地+贫困户”等模式,带动周边贫困户灵活就业。目前,新亚服装厂南海社区分厂、淇河家政有限公司等6家“巧媳妇”创业就业工程示范基地,培训妇女3000余人,带动妇女就业238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妇女247人。

培育主导产业,打造“山城模式”

鹤壁市山城区因东、南部为岗丘,全区呈山城之貌,故名“山城”。

以“石林会议旧址”被列入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契机,山城区围绕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将红色旅游、休闲旅游、传统古村落乡村旅游、特色种植业农业观光和生态采摘游作为持续提高村民收入的载体,强化全域旅游观念,着力打造生态农业、影视文化、乡村旅游等产业,推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与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有机结合,带动周边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培育特色种植业,打造农业“拳头”品牌。山城区充分结合各村资源特点、产业基础、贫困群众意愿,大力发展“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形成主业突出、多业并举、各具特色的产业扶贫发展格局。着力发展特色种植,重点打造了晶金、宏民、蚂蚁山、旭鸿等7个种植业产业扶贫基地,在种植香菇、平菇、木耳、灵芝、天麻等9大类20余个常规品种基础上,引进了桃、蓝莓、冬枣、甜柿、钙果等名特新品种,全面提升了产品综合竞争力,逐步形成了山城种植业的品牌形象。

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注重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积极承接针织服装、运动服装、休闲服装、童装、制鞋等服装服饰产业,积极加快“巧媳妇”工程实施进度,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促进、妇联参与、社会协同、市场导向的工作模式,帮助农村留守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脱贫致富,进而使留守儿童有所依,留守老人有所靠,切实解决了“三留守”问题,带动贫困人口剩余劳动力向资金价值转变,扩大贫困人口就业率。

鹤山区强化贫困户稳定增收渠道

鹤山区因“古有双鹤栖于南山峭壁,其山曰鹤山”而得名。近年来,鹤山区结合自身特点,创新扶贫思路,打造了多个特色鲜明的脱贫攻坚模式。

“农户资产收益+务工收入+村集体分红收益”模式。贫困户通过将村内空闲房屋或土地租赁、流转给公司(乡村旅游公司和生态农业公司,同时也是该区创建的产业就业扶贫基地)获得资产受益。贫困劳动力到公司就近务工获得工资性收入,区里对公司的产业就业扶贫基地奖补资金作为村集体股份,3年后村集体可获得不少于6%的分红收益,用于村级公益事业。

“务工收入+农副产品销售收入+村集体分红收益”模式。贫困劳动力通过到产业就业扶贫基地就近务工获得工资性收入,同时自己地里生产的农副产品通过公司或是自己销售获得收益,政府对产业就业扶贫基地奖补资金作为村集体股份,3年后村集体可获得分红收益用于村级公益事业。

“基地+农户+务工收入+村集体分红收益”模式。公司通过带动贫困户发展艾草、花木等种植并负责回收,同时吸纳贫困劳动力到公司就近务工获得工资性收入,政府对产业就业扶贫基地奖补资金作为村集体股份,3年后村集体可获得分红收益用于村级公益事业。

“乡村旅游+农家乐+农副产品销售”模式。政府通过加大乡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投入力度,完善配套公共服务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进而带动贫困户开办农家乐、民宿等餐饮住宿增加收入,同时促进贫困群众农副产品销售增收。

“扶贫资产收益+务工收入+村集体受益”模式。利用扶贫专项资金投资光伏等发展预期良好的产业项目,或是投资购买回报效益较为稳定的固定资产,形成可以核查的物化资产,获得受益并分配给特定贫困户,同时项目优先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获得工资性收入,村集体获得固定分红受益或土地租赁收益。

猜你喜欢
贫困户基地特色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超星二号维修基地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