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的当代价值刍议

2017-08-17 08:54任晖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经典诵读当代价值

任晖

摘 要:中华经典是千百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是中国历代先贤思想、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诵读经典,可以让人修身养性,益智开窍,人格优化;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践行美,达成美的境界,享受美好人生。本文试就经典诵读的当代价值作些初步探析。

关键词:经典诵读;文化瑰宝;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1-0100-01

相当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对中华经典是不甚重视的,特别是历经十年动乱,许多人对经典不屑一顾,根本不去“阅读”、更谈不上“熟读”或“诵读”。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音响影视、网络视频等信息浪潮的大量冲击,人们对“阅读”的概念发生极大的变异,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越来越趋向于接受一种简单的、西式的“快餐”文化,“阅读”更多地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浅表,从整体转向碎片,从而不能静下心来进行原生态“阅读”,更谈不上对经典的诵读。那么,在网络几乎能够涵盖一切的信息时代,我们重提经典诵读的价值何在?

一、经典诵读与人文素质的养成

一个人道德情操、品性气质等人文素养,不是天生的,也很难“教”成,但通过日积月累的阅读,耳濡目染的熏陶,潜移默化的感悟,倒是可以慢慢“养”成的。

人类自身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新生命不断接受前人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中成长的过程,生活的滋养和意识的累积,形成了传统,形成了历史,也形成人类迥异于其他物种的“文化”,而这种文化最优秀载体就是“经典”。

中华经典,囊括诸子百家、诗经、楚词、唐诗、宋词等多种古典文学作品,其中《老子》《论语》,又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代表作,问世以来,对中国的政治、哲学、伦理、教育等方面,无不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直到现在仍然可以作为我们行为习惯的指南。

反复阅读这些经典名著,细心领悟其中精髓要旨,用经典滋养心灵,培育高尚的人文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个人爱好时曾经说过:“我个人爱好阅读、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习总书记还特别爱好阅读经典,平时讲话、作报告经常信手拈来地引经据典。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上,习总书记用张伯行《禁止馈送檄》的经典名言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体察民艰,培育自己内心的高尚人格,滋养浩然正气,正直为人,只有这样,才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二、经典诵读与民族精神重铸

世界上每一个古老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经典,每一种文化经典都代表着自己特有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没有精神支柱的民族,是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纵览世界民族史,“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梁漱溟语)

文化经典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进程中,融汇了众多民族先进文化、思想和智慧,概括出由基本理念、核心价值、行为规范、理想信念而构成的文化经典,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撑起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

爱国主义无疑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生动的诠释。爱国主义的核心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这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认同感归属感”。

然而,在当下的中国,爱国主义总有些变味。一些人总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总觉得我们的国家这也不行,那也不好,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千方百计要移民国外,“外国的东西好”,连电饭煲、马桶盖都到国外去抢购。还有一些人对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理解偏颇,一说到抵制外国货,就失去理智,砸车打人;刚开始反对“萨德”,抵制“乐天”,马上就有人放话了,这样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还有一些孩子从小以穿“耐克鞋”为时髦,吃“肯德基”为至爱,看国外动漫为享乐,……一个自小就脱离了民族基因、在外来文化熏染下成长起来的人,怎么能够指望他会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热爱自己的国家,弘扬民族精神呢?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读点经典,让孩子从小就接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经典的洗礼,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其效果可能会大不同。从小诵读经典不仅可以启迪孩子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在孩子的血液里一点一点融入民族文化的基因,在幼小的心灵里播下民族精神的种子,逐渐明白“齐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长大后担当建设国家、振兴中华民族的重任。

由此,我们可以说,读书,尤其是阅读经典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

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在现代化的艰难进程中实现,现代化则要靠民族精神的坚实支撑和强力推动。现代化呼唤时代精神,民族复兴呼唤民族精神,民族精神要从经典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

三、经典诵读与传媒责任担当

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如何使经典诵读更为普及,激发兴趣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经典文化氛围?个人觉得,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作为中华经典文化教育、普及、交流、传播的平台,必须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责任。然而,当下许多传统的主流媒体却把收视率、阅读率、收听率等所谓市场指标当成了取舍的唯一标准,片面地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太“正统”,没有人关注了,不吸引眼球了,不创造“效益”了等等,向一些网路世界的用词粗鄙庸俗化靠拢,认为用了网络语言就是“亲民”接地气的表现,使“无厘头”的“蓝瘦香菇”大行其道。殊不知,这种语义错乱的词语带来的后果有多么严重,有人认为,将会导致一个民族文化和精神性格的“无厘头”。

传统的经典文化真的不吸眼球吗?前段时间,大为火爆的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有力地说明青年人并不是不能接受傳统文化,而是传统文化离他们太远了。央视承担起文化导向责任,用一个老少皆宜诵读经典诗词的文化节目,把年轻人吸引了过来,也把中华传统的经典文化广为传播和普及。节目中,还借鉴了综艺秀的做法,把打擂台、百人团、看沙画、猜古诗等形式贯穿其中。专家们恰到好处的点评和背景介绍既生动活跃又情趣盎然,在创造了较好的收视率,吸引新观众群的同时,创造性地完成了对中华经典文化的弘扬传承。由此可见,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不是没人看,而在于节目如何办,以什么形式办?如何将寓教于乐贯穿其中,激发观众收看收听的兴趣,成为我们传统媒体人需要履行的职责与使命。

值得欣慰的是,许多地方媒体也越来越重视担当起传播经典、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江苏广播以主播林杉牵头发起的《林杉声音杂志》每年举办多场朗诵会,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直播。中国朗诵艺术杂志推出的《精品诵读》;自媒体诗人、朗诵艺术追随者马晓蓬创建的“核马史诗”,践行核心价值、讴歌青春之魂;南通广播电视台创办《江风海韵》栏目,挖掘当地历史经典,解读江海文化,弘扬主旋律;江苏如皋广电人《为你读诗》,以小见大,诠释具有千年积淀的古城文化,凸显精神风貌。

诚然,在传播经典文化方面,我们的主流媒体做得还不够,还需要正观念、纠偏见、动脑筋、练内功,以更多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好的富有内涵的经典节目,吸引受众,担当起传播经典文化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许慎,铉徐,高宏. 说文解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左丘明.春秋左传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6.

[3]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游斌,牟钟鉴.多元通和、经典互读与中国宗教间对话[J].民族论坛,2011(20).

[5]卢文芸.看待经典的现代观念[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09).

猜你喜欢
经典诵读当代价值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让伏羲教育的阳光沐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