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视野下特殊学校体育课程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研究

2017-08-17 09:38王涛陈世龙高志舜
新校园·上旬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特殊学校社区体育

王涛+陈世龙+高志舜

摘要: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广州等地的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和社区人群体育互动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促进特殊学校体育课程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政策与建议。

关键词:特需人群;特殊学校;社区体育

残疾人需要社会各界的关爱与帮助。《“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和《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指出,把特殊人群回归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将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并且在相关的政策下实现融合。本研究以广州、深圳、东莞、中山等城市的特殊学校、周围社区的人群为研究对象,对融合视野下特殊学校体育课程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其规律并且观察制约发展的影响因素,进一步为特殊学校体育课程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选取广州、深圳、东莞、中山的特殊学校学生和社区残健人群为研究对象。笔者查阅了近十年来国内与本研究相关的期刊和著作,针对残健人群设计了两套问卷,内容涉及体育参与态度、体育参与特征、体育锻炼意识,采用特尔斐法对问卷进行筛选,并根据建议对问卷进行修改与补充。信度采用重测法,两份问卷的R值分别是学校方向0.785、社区方向0.792,说明信度显著。调查共发放问卷270份,回收有效率为78.9%。笔者实地考察了广州市聋哑学校、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东莞康复实验学校、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等学校。

二、结果与分析

1.特殊学校体育课程的基本现状

(1)特殊学校目前基本上采用国家统一的体育课程设置,部分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在课时安排和课堂结构上作了局部调整,情况比较复杂,且形式多样,具有自身特征。如培智学校低年级(1~3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高年级(4年级以上)每周2节体育课,每周1节康复课。另外,学校每天还安排1个小时的活动课,以保证学生的活动时间。体育课程目标均涉及社会公德、法制观念、文化素养、生活独立以及身心健康五个方面。然而不同残疾类型的学生在五个方面的要求是有区别的。培智学校更多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生活自理的技能和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对盲人和聋人不仅侧重对其身心健康的促进、生活适应能力的提高、补偿机能的发展、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还需要培养其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社会责任感。(2)特殊体育教学内容比较丰富。调查得知,60%的特殊体育教师没有采用全国特殊学校统编教材,多数教师是在参考普通学校体育课本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制订相应的教学内容。分析原因,一方面,目前全国特殊学校教材的编写是以轻度障碍为编写对象,不适用于中、重度的学生;另一方面,教材内容陈旧,不能适应当前特教发展的需要。特殊学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采用了以自然班为单位的统一教学。整个教学活动在教师组织指导和控制下进行,教师主导作用突出。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一致的教学内容无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也无法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与普通学校相比,特殊学校教学组织单一,形式较为固定。(3)除了常规体育课以及每周的活动课堂外,其他体育活动组织较为贫乏。广州与深圳两地学校组织体育活动占到71.2%与76.5%,且参与社区体育的比例比东莞和中山略高。参与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和街企、事业单位组织的仅占12.26%,而自发性组织的体育活动占31.13%。走访发现,80%的体育课教师有效授课时间较短,导致学生有效学习时间不足,得到练习的机会不多。每周的活动课和每学期1次的校运会得到的机会更少。(4)特殊学校的场地设施为体育课程、体育训练和体育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但有些体育场馆设施自建成后就没有合理、有效地投入使用,导致其价值和效益没有充分体现。学校定期开展体育赛事与体育活动,但是所开展的体育活动极少与社区有联系。而社区体育往往对学校里的场馆设施有着极大的需求,渴望利用学校的资源组织体育活动。所以在开展校内体育活动时,多组织残疾人走出去参与社区体育,充分利用和整合学校资源,能够改变残疾人对参与社区体育的看法与态度。要让学生多尝试参与社区体育,把特殊体育课程“带出去”“引进来”。“带出去”就是将课程带到社区,邀请社区内的其他成员一起參与课程,利用社区现有的设备器材,就地取材;“引进来”就是邀请社工团、社区区委、普通学校等组织、单位参与课程,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实现两者互动。

2.特殊人群参与融合体育活动的情况

调查显示,社区体育和特殊学校体育课程之间的交往明显改善。调查发现,四个地区的特殊学校会不定期与社区一同举行融合体育活动,而且63.21%的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参与融合体育活动的特殊人群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不依赖团队,只靠自身的能力完成活动任务;另一种是团体合作完成体育项目。前者缺少与他人的沟通,缺乏合作精神,性格孤僻;后者积极加入团体,性格乐观。总体来说,特殊人群对参与融合体育活动是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

3.特殊人群参与社区体育的影响因素

调查显示,45.79%的社区缺少提供包容的体育场地和设施,43.93%缺乏营造残建融合的氛围,28.97%的社区缺少完善的组织管理者,70%的社区没有活动指导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特殊学校体育课程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才能向前迈进。在解决场馆、器材设施等问题的同时,社区的工作应把“全纳”“融合”等概念向全区推广,定期开展融合视野下的社区体育活动,让更多的健全人和特殊人群相互了解、认识,让残疾人得到社会的认可。这需要社区与学校双方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在宣传“融合”“全纳”概念的同时,多表达其美好之处,并通过定期的融合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认可特殊人群,通过积极参与融合活动,共同创造和谐生活。

4.特殊学校体育课程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路径

(1)特殊人群体育离不开国家政府政策的支持。国家一直重视特殊人群,涉及残疾人体育的法律法规主要有3部,分别是《体育法》《全民健身纲要》《残疾人保障法》。这些法规文件使残疾人的活动参与情况明显改善。但特殊人群参与社区体育困难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得以改变,社区缺乏适合特殊人群使用的场地、器材设施,缺乏专业的指导员。所以,应继续加大政策支持,真正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等的指示与要求,创编、推广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项目,积极推动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研发适合不同类别和等级的特殊人群使用的小型体育器材,对外优惠开放或提供免费使用,推动特殊学校体育课程进社区、进家庭。(2)社会对特殊学校体育课程与社区体育互动的支持。社区是社会支持资源的集中地,然而社区支持残疾人的保障力度相对较小,很少涉及体育层面,因此需要加强残疾人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新局面。社区首先要积极开展活动,鼓励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区,在社工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不断增强归属感,改变对参与融合体育活动的态度;其次要加强资源整合,改造公共体育设施,增加指导员,让相应的器材设备具有健身、康复的功能,在场地建设上可以借助PPP模式,打造全民健身场馆新模式,通过引入新模式使“公私合作”发挥优势。(3)特殊学校体育课程在社区开展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利用现有政策和渠道培养合格的特殊体育教师,提升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水平,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特殊体育教师要定期开展阳光体育系列活动和以“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为主题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多与社区联系,支持学生参与社会体育活动,形成覆盖校内外学生体育锻炼活动的体系。(4)特殊学校体育课程在社区开展需要家庭的支持与配合。家庭在沟通残疾人与健全人关系、凝聚家庭成员亲和力等方面作用明显。家庭支持是保障学生参与融合社区体育活动的核心,家长的态度至关重要。目前家长在对学生参与融合社区体育活动的态度上,有69.81%表示支持,21.69%表示无所谓,只有8.49%表示不支持。虽然大部分的家长支持参与融合体育活动,但必须看到仍有三成的家长态度中立。因此,做好社区体育宣传,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体育认识,要发挥残疾人群家庭之间区域性、结伴性、平等性等特点,借助群体效应,建立社区体育家庭文化,形成家庭、学校、社区相连接的体育锻炼体系。

三、总结

全民健身已经成为当下城市休闲活动的主流趋势,融合活动奠定了残疾人群步入社区的基础。健全人与残疾人现阶段参与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目的明确而鲜明,内容丰富且多元,锻炼简单又不失单调。但困扰残健体育融合发展的局面尚未发生根本转变。要发挥政府、学校、家庭、社区的协同带动作用,建设社会融合体系,加强特殊学校体育课程建设,探索课程改革,把特殊体育课程“带出去”,把社区体育“引进来”;继续加大投入,完善无障碍设置,从资源配置、心理疏导、人才支撑等方面多元化、多层次布局,提升残疾人群体育锻炼的参与度、吸引力和凝聚力,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王涛.城市中青年休闲体育生活方式论析——以广州、深圳为例[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6,32(3):53-58.

[2]王涛,侯晓晖.残障人体育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与应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5(3):223-227.

猜你喜欢
特殊学校社区体育
特殊学校手工课程开发探讨
对特殊学校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探索
提高特殊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体会
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研究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
当前社区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让弱智儿童插上竞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