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直播现象简论

2017-08-22 06:02王丹
海外文摘·艺术 2017年4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主播

王丹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 610068)

网络直播现象简论

王丹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 610068)

随着公民网络技术的普及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建立在高科技和互联网基础上的网络直播越来越迅速地侵入了公民的日常生活,不仅带动了巨大的经济发展,也使得原本多元的大众文化更加多元,展示出了繁荣的文化现象以及人民大众精神需求的巨大空缺。本文现就从大众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以及女性意识三个方面来对网络直播行业背后隐藏的内涵进行解读。

网络直播;大众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女性意识

现代社会,随着媒介与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网络文化也日新月异地发展起来。在早期的网络中,出现了靠文字在论坛贴吧等地制造知名度并创造经济价值的人,如:痞子蔡,当年明月等;则出现了靠抓住观众的猎奇心理,和传统审美风尚相违背的以搏出位、制造噱头和靠“审丑”吸引大众眼球的芙蓉姐姐、凤姐,以及以文字和图片共存的以标题取胜公众号等;如今,在高速发展的科技基础的支撑下,网红已进入了以网络直播为主的“新”时代,人们无需通过阅读大量的文字和图片就能以最利于观看的形式来获取自身想要的新鲜感和娱乐感。在这样更便捷的方式和更广泛的内容推动下,网络直播软件和层出不穷,网络主播和网络直播用户的数量呈现爆发式的增长,2016年更是被称为“中国网络直播元年”。在国家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建设和互联网经济的大背景下,网络直播行业创下了巨大的经济效应,相当一大批人靠着网络主播的行业“一夜暴富”。在这样火爆的现象背后,主要反映出以下几个问题:

1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网络直播

邹广文在其《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及其生成背景》一文中的指出:“概括说来,‘大众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所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性文化形态,最先产生于西方社会,兴盛于本世纪3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中国则是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兴起和发展。大众文化的种类很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形式和内容。网络直播显示出了一种现代科技和市场经济相互促进发展的态势,并且自出现开始就在市民中具有了广泛的并且越来越巨大的影响力。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网络直播的影响。作为诸多大众文化形态中的一种,就网络直播本身而言,也表现出了许多作为大众文化应有的特征:(1)时代性。大众文化产生于现代社会,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科技和文化产业高度发展繁荣的时期。网络直播就是这样诞生在一个互联网和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网络主播只需一台电脑或智能手机就可以实现与用户的实时交流,这一依靠信息技术发展的行业,具有高度的时代性特征。(2)商业性。大众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商业文化,具有明显的市场品性。“消费者愈多,大众化则愈强。”在网络直播火爆的当下,大量的网民通过购买手机流量以及购买网络直播平台的虚拟礼物,创造了数额巨大的经济消费,带动了整个互联网行业和电子科技行业的发展。(3)时效性。任何一个现象或事物都有其特有的生命周期。网络直播的异常火爆,导致成千上万的人都有了网络直播的实际行动。如此之多的网络直播也就产生了无数的热门话题和信息。在快速流通的信息之下,加之数量过于庞大,热门话题和信息也只存在于短暂的某一时间段,过了这个时间段,便会有新的话题和直播形式出现。(4)生活化。当下网络直播的内容紧贴现实生活,充满娱乐性。且由于成为网络主播门槛较低,相当数量的主播直播的内容是将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展现给观众,所以观众们看到听到的也都是其平时生活中最平常的事情。主播门为了吸引观众,用五花八门的方式制造着娱乐性的体验,观众观看网络直播,也是为了获取新鲜感和对他人生活的好奇与向往,就连作为虚假的消费符号的礼物,也是鲜花、钻石、跑车等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物品。

2 日常生活审美化下的体验式消费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最初是由迈克,费瑟斯通提出的。在费瑟斯通看来,消费社会中,充斥于当代社会日常生活间的迅捷商品符号的价值已替代其使用价值而上升为商品的主导性价值,人们对商品的消费不单纯是对其使用功能的享用,更是对该商品所指向的阶层及该阶级生活方式的潜意识认同与象征性拥有。而影像持续刺激着人们的消费欲望,诱导人们不断追求影像所预设的高雅生活的体验。从这一点看,“日常生活审美化”和体验消费是分不开的。叶朗先生也在其著作中指出:“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指在当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一种自觉的审美追求。人们花钱购买商品,已经不全是为了它的使用价值,而是更多地倾向于商品的审美价值,通过消费它的审美价值,给自己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享受和审美体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本质就是通过商品消费来产生一种愉悦的感性体验。这样一种体验经济放在网络直播井喷式发展的当下,就表现为许多用户购买“鲜花”、“超级跑车”、“豪华游艇”等虚拟礼物赠送给喜欢的视频主播,与主播进行互动的行为,就是在购买一种令其愉悦的视觉体验和获得他人关注的心理上的满足感。马斯洛提出的人自身需要的五个层次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心理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就是人在达到某一层次之后不断向更高层次追求的结果。人在实现了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生理需求和人身安全的需要之后,就开始向着情感归属、存在感和成就感等需求迈进。大众对于自身达不到的阶层或者水平都有一种执着的向往和追求,而放在当下社会,这种比自己更高级的生活方式无疑是一种被具体到穿衣打扮旅游购物等具有明显生活化特征的审美化活动形态。网络直播提供给大众的,不仅仅是对于娱乐消费的需求,还有用户对于自身所处环境与他人所处环境进行显示对比的可能。不管是在观看了才艺表演,还是学到了化妆和搭配知识,或者是复杂高超的游戏技巧,都展示出了一种形象靓丽、服饰精致、环境优雅、画面绚丽的审美特点,是由虚拟影像塑造出来的对观众自身所达不到的理想阶层生活状态的描述。“体验贯穿到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它构成了审美化的幸福感和满足感的重要指标。”观众在追求这种感官上以及心理上的审美体验时,消费他们力所能及的金钱资源。而网络主播在收获金钱的同时,也通过为用户营造良好的审美体验获得了被大众追捧的心理上的存在感和胜任感,也是这种大审美经济时代的体现。

3 女性意识的崛起及与男权游戏的对抗

就当下网络直播的内容而言,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主播的个人才艺为卖点,向大众兜售一些技巧性质的直播内容。这样的主播内容一般有:化妆教程、搭配教程、健身教程、学校课程以及某种乐器、绘画等才艺的展示。这种内容的网络主播多以女性为主,无论是主播本人,还是展示才艺的过程,往往会在自身形象和直播场景上花费精力,力求给观者营造一种舒适的视觉体验环境,具有很强的视觉观赏性和一定的审美价值,带有浓重的女性色彩。这一类的网络直播很受网民们的喜爱,观众以年轻女性居多,也有一些是主播本人粉丝的男性观众。二是以直播自身日常生活例如吃饭,聚会,旅游、运动等内容为主,也有部分明星会在自己闲暇之余进行直播和粉丝互动。这类直播除了少数主播自身具有让观众喜爱的外表等审美对象之外,多数没有上一类的直播那样具有审美和实用价值,而是以博取大众心理对他人生活的“窥私欲望”为卖点进行直播。由于直播的内容都是日常生活内容,每个人都会经历,所以没有明显的性别色彩,观众的性别区分也并不明显。三是以直播打游戏为卖点的网络直播。这一类的网络主播以男生为主,主播自身是否能带来美感并不重要,观众更在乎的是其玩游戏的水平高低。市场上大多数受欢迎的网络游戏都有各种游戏高手在直播,在射击类游戏和仙侠打斗类游戏为主的游戏领域,这一类的直播内容显示出了暴力性和对抗性,充满了男性主义的色彩。和第一类内容的网络直播相同的是两者都在兜售一些个人技能,不同的是兜售的对象和兜售的实质内容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然而这两者都同样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有些网络直播软件签约了大量的当红网络主播,当这些相同内容的网络主播的数量达到规模之后,这些网络直播软件也就慢慢显露除了自身的偏向性。美国学者苏·卡利·詹森在她的《批判的传播理论:权利、媒介、社会性别和科技》一书中认为:运动尤其是对抗性运动,例如橄榄球已经成为了男性霸权气质的代表。“这个比赛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的危险性和对胆量的要求,因为球场上那些仪式化了的暴力非常容易演变成真正的暴力事件。”同理,在电子竞技尚未成为正当职业以前,那些爱好网络游戏的少年总会被冠以“不良少年”的称号。随着对网络游戏的日渐着迷,分不清网络与现实的差别,他们往往会被游戏中的暴力血腥因素带来的快感所影响,而在现实生活中使用暴力。在全民游戏的当下,即使是透过网络直播,这样的游戏也存在着极强的暴力因素,充满了男性霸权的气质。与之不同的是,拥有大量观众,以化妆搭配为主的网络直播却充满了女性色彩。“女为悦己者容”。自古以来,装扮就是女性的头等大事,而随着社会思想的进一步开化,女性地位的逐步攀升以及大众对美的观念的提升,不仅女性热衷于打扮,甚至有不少男性也加入打扮的队伍,和大量的女性一起,创造了庞大的经济体量。这类网络直播和第三种以游戏类为主的男性意义的直播一起分担了网络直播经济总量的大多数。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以才艺展示内容为主的网络直播的发展壮大是女性意识崛起的一种体现和对男性霸权意义上的一种抗争。

4 结语

在经济发达地区,以审美体验为主的大众文化消费已经成了人们日常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随着女性经济实力的提高,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以女性消费者为主要消费力量的消费方式。网络直播作为新兴消费模式的一种,由于行业准则的不健全,自身也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和争议。所以,网络直播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更加规范化合理化的行业准则,努力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为我国的经济增长作出应有的贡献。

[1]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美〕苏·卡利·詹森,曹晋主译.批判的传播理论:权利、媒介、社会性别和科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刘自熊,闫玉刚.大众文化通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4]李雷.日常审美时代[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5]邹广文.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及其生成背景[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46-53+67.

[6]穆毅.孤独与狂欢:基于网络直播用户的心理和行为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11):67-68.

[7]艾媒报告.2017Q1中国在线直播市场研究报告[EB/OL].(2017-06-05)[2017-06-05].

http://www.iimedia.cn/52067.html

G206

A

1003-2177(2017)04-0007-03

王丹(1990—),女,河南灵宝人,硕士研究生,美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美学。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主播
新时期我国大众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电视双城记:川渝主播共护长江源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
Monet Talks
北大教授力挺《创造101》:大众文化不是草履虫
浅析“大众文化”
网络主播的生存状况调查
当主播需要什么装备?
网络主播:近半月收入不足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