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韩国的城邑与疆域

2017-08-22 04:01陈钦龙
关键词:战国时期上党疆域

□陈钦龙

战国时期韩国的城邑与疆域

□陈钦龙

战国时期各国普遍实行郡县制,郡多设在边地,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边防[1]。一般认为,韩国在三晋交界且山地险要的上党地区设有上党郡[2],为防秦在西部设三川郡[3],为防楚在其南部设上蔡郡[4],郡下置县,如韩上党郡下辖十七县[5]。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郡的设置多集中在各国的边区,但县的设置则比较普遍。因此,考察韩国的城邑有助于厘清其疆域的变迁。

一、韩国的城邑

韩国的城邑多见于 《史记》《战国策》和《水经注》等文献中,也有部分见于兵器铭文和金属货币文字中。据初步统计,目前所见的韩国城邑共有81处,集中分布在今河南境内及山西南部地区,极少数延至陕西、河北境内,另有个别地望不详或存有争议。(表1-1)

表1-1 韩国城邑统计表

?

?

上表中所列的韩国城邑多为继承晋国和郑国,其中也有少部分为韩国新建的,如战国中、晚期在郑州商城基础上营建的管[40]。

二、韩国疆域的变迁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各国疆域的变化也比较复杂。韩国都城的屡次迁徙更加剧了其版图的复杂,幸有缪文远[41]、李晓杰[42]、吴良宝[43]、后晓荣[44]等诸位先生,他们对韩国的疆域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才使学人得以了解其版图变化。

从图一中可以看出,已知的韩国城邑可划分为五大区域,由北至南依次为上党地区、野王至荥阳地区、阳翟与新郑地区,以宜阳为中心的三川地区和上蔡地区。

在三家分晋之初,韩国的统治中心在平阳,基本控制着上党地区,还应据有野王至荥阳地区。从《战国策·韩策一》段规谓韩王的记载中可以得知,在三晋灭智氏后,韩国把荥阳地区的战略要地成皋纳入其中,为侵并郑国做好了准备。

经过韩武子至哀侯的经营 (公元前424年—前375年),韩国的势力逐渐壮大,疆域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扩展。这其中最重要的事件,莫过于韩灭郑并迁都至新郑。韩国的版图也达到最大,主要的势力范围集中在上党与国都新郑周围。而连接上党与新郑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经野王,过邢丘,达荥阳的狭窄通道,《史记·白起传》云:“昭王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另一条则是经武遂,过宜阳而达新郑,如《史记·秦本纪》云:“秦下甲据宜阳,断韩之上地。”《战国策·韩策一》中张仪对韩王曰:“秦下甲据宜阳,断绝韩之上党地,则王之国分矣。”

图一 韩国疆域示意图

韩懿侯至宣惠王统治时期(公元前374—前312年),韩国的城邑虽有所变动,但疆域范围基本保持稳定。随着秦国的不断东进,从韩襄王时期开始,韩国相继失去了武遂、上党、三川、上蔡,最后“秦虏王安,尽入其地”,韩遂亡。

[1]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2]钱林书:《战国时期的上党地区及上党郡》,《地名考释》1985年第3期。

[3][41]缪文远:《战国制度通考》,巴蜀书社,1998年。

[4]a.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b.后晓荣:《战国政区地理》,文物出版社,2013年。亦有学者称其为南阳郡,可备一说,见吴良宝:《战国晚期韩国疆域变迁新考——以兵器刻铭为中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年第1期。

[5]吴良宝:《战国时期上党郡新考》,《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1期。

[6]刘东亚:《阳翟故城的调查》,《中原文物》1991年第2期。

[7]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郑市旅游文物局:《河南新郑市华阳城遗址东周遗存的调查与发掘》,《考古》2013年第9期。

[8]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项目年报》(内部资料),2006年。

[9]缪文远、缪伟、罗永莲译注:《战国策》,中华书局,2012年。

[10][14]吴良宝:《战国文字所见三晋置县辑考》,《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4期。

[11]杜平安:《新郑博物馆藏战国带铭青铜器》,《中原文物》1999年第3期。

[12][15][21][24][33]苏辉:《秦三晋纪年兵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13][44]后晓荣:《战国政区地理》,文物出版社,2013 年。

[16]刘东亚:《河南鄢陵县古城址的调查》,《考古》1963年第4期。

[17]蔺疑为纶之讹,即上条中的纶氏,见李晓杰:《战国时期韩国疆域变迁考》,《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3期。

[18]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河南偃师“滑城”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64年第1期。

[19]黄盛璋:《新出五年桐丘戈及其相关古城问题》,《考古》1987年第12期。

[20]酸枣与东孟可能为一地,见缪文远:《战国制度通考》,巴蜀书社,1998 年。

[22]赵安杰:《战国宜阳故城调查简报》,《中原文物》1988年第3期。

[23]赵晓军、屈昆杰、周鼎凯:《伊川新城故城勘察记》,《洛阳考古》2013年第2期。

[25]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晋东南地区文化局:《山西省潞城县潞河战国墓》,《文物》1986年第6期。

[26]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侯马工作站:《山西襄汾赵康附近古城址调查》,《考古》1963年第10期。

[27]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长子县东周墓》,《考古学报》1984年第4期。

[28]蔡运章、杨海钦:《十一年皋落戈及其相关问题》,《考古》1991年第5期。

[29]郝本性:《新郑“郑韩故城”发现一批战国铜兵器》,《文物》1972年第10期。

[30]吴良宝:《战国晚期韩国疆域变迁新考——以兵器刻铭为中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年第1期。

[31]何琳仪:《韩国方足布四考》,《古币丛考》,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

[32]吴良宝:《战国布币四考》,《考古与文物》丛刊第四号《古文字论集(二)》,2001 年。

[34]孙敬明、苏兆庆:《十年洱阳令戈考》,《文物》1990年第7期。

[35]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74年第1期。

[36]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九店东周墓》,科学出版社,1995年。

[37][42]李晓杰:《战国时期韩国疆域变迁考》,《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3期。

[38]曾庸:《若干战国布钱地名之辨释》,《考古》1980 年第1期。

[39]张德光:《试谈山西省博物馆拣选的几件珍贵铜器》,《考古》1988年第7期。

[40]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

[43]a.吴良宝:《〈战国时期韩国疆域变迁考〉补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b.吴良宝:《战国晚期韩国疆域变迁新考——以兵器刻铭为中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年第1期。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责任编辑 赵建春]

猜你喜欢
战国时期上党疆域
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郝家庄镇白家沟村:旺了产业 富了乡亲 美了乡村
试论战国时期的楚墓人殉
唇亡齿寒
大中国之中国疆域
探究宋初西南边疆思想形成的原因
上党梅花共五朵高平独占“四朵半”
上党棒子款款来 烟霭楼台舞翠鬟
“疆域”图像系统导学策略(人教版)
孟子说仁德
诈与妄 奚可焉 凡出言 信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