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千年古城的时光隧道
——河南省浚县加强古城保护工作记实

2017-08-22 06:21陈生庚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17年7期
关键词:浚县古城旅游

本刊记者 陈生庚

穿梭千年古城的时光隧道
——河南省浚县加强古城保护工作记实

本刊记者 陈生庚

河南省浚县县城是一座具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这座历史文化古城不仅承载着沧桑岁月的历史记忆,还透露着地域文化符号的神秘气息,并给人以情感上的回归与心灵的慰藉。

近几年来,浚县县委、县政府怀着高度的历史使命感,以抓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在加强古城保护工作上不断用真功使实招,使得这座千年古城重新释放出它的固有魅力,成为浚县发展历史文化旅游的靓丽名片。

——题记

岁月年轮 渗透着古城文化的凝重与深邃

浚县地处河南省北部,隶属鹤壁市管辖。记者沿京珠高速南下,再经鹤濮高速,便进入了浚县古城。

“南有苏杭,北有黎阳。”这是在中原大地流传甚广的一句民谣,这说明自古就有人认为,浚县古城可与江南水乡的苏州杭州二城相蓖美。

走进古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气势恢弘的古城墙、横跨卫河的云溪桥、久负盛名的浮丘、大伾两山……我们在大街小巷寻访,如同穿梭在千年古城的时光隧道里。浚县最早建于西汉高祖初年,不过那时叫黎阳县,到了明洪武三年(1370年)才开始称浚县。1994年,浚县古城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浚县政府官员不无自豪地介绍说:作为中国古代郡县制的实证,浚县保存有明清时期中国北方县城规划建筑的优秀案例,是目前国内已公布的100多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里为数极少的县级历史名城。县城每年正月的庙会,都能追溯到1600多年以前的东晋后赵时期。浚县古城建于明代,它南枕浮丘山,东临大伾山,西环卫河水,“襟山带河”,“城坚池深”。纵揽古城全貌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雄伟壮丽,美轮美奂!

我们站在古城墙上登高望远,只见一处处散发着古风古韵的古建筑,无不在向世人昭示着千年古城的沧桑与变迁。西城门飞檐挑角展翅欲飞,明城墙蜿蜒逶迤气势磅礴,古县衙原貌再现恢弘大气,文庙内香烟缭绕清静优雅。走下古城墙,我们或是驻足于修葺一新的西街老电影院前缅怀旧时光,或是踏着青石铺就的古街道走进端木翰林,追寻端木氏家族岁月年轮的荣耀,无处不感受到这座古城历史的凝重与深邃。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有卿介绍说:“浚县的历史文化价值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古城格局的完整保存,光名胜古迹就有30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71处;二是具有丰富文物的两座历史名山——大伾山、浮丘山和古城的紧密结合,这是中国古代城市不可多得的经典实例。因此,浚县素有‘两座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的美誉。”

大伾山虽无泰山之雄,华山之险,但它平地拔起,气象峥嵘。山上寺庙洞阁棋布,摩崖碑刻林立,古柏夹道,曲径通幽,帝王将相、文人学士登山揽胜者代不乏人,被誉为“豫北平原第一胜迹”,是国家4A级景区。在山东侧,坐落着“中国最早、北方最大”的大石佛,高22.29米,距今已有1600多年。

与大伾山隔城相望的浮丘山,西环卫水,南毗旷野,北负古城。明代的碧霞宫,规模宏大,金碧辉煌,俗有小金銮殿之称。始凿于唐代的千佛洞,浮雕造像996尊,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为石雕艺术珍品。

与浮丘山紧依相邻的卫河,历史上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漕运发达,正如古诗所云:“云溪燕语卫水舟,橹桨声声入梦来。”

在历史长河中浚县名流辈出。春秋时期的子贡,不仅是出色的外交活动家、政治家,还是历史上著名的商人,《史记》记载,他家财万金,结驷连城,被尊称为“儒商鼻祖”;隋末唐初的王梵志以白话诗蜚声文坛,其开创的通俗诗风在唐代诗坛独树一帜;明代的王越戎马边关,长诗善赋,“出将入相,文武全才”。历史文化的滋润,灵山秀水的哺育,使浚县既英才辈出,又群贤纷至。浚县浩瀚的历史人文遗迹,令人一梦千年。《尚书》记载着舜帝“贩于顿丘”的商贸之行,大禹治水“至于大伾”的治水足迹,《诗经》里诸多篇章发源于此,隽永至今。大运河永济渠浚县段和黎阳仓遗址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无言地诉说着她曾经的辉煌与荣光。

浚县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传承千年之久的正月古庙会,享有“华北第一古庙会”、“河南民俗经典”的盛誉。自2009年始,以古庙会为载体,年年举办的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日客流量高峰达50多万人,实现商品交易额3亿多元。独具特色的民间社火表演是正月古庙会的核心优势,国内少见、省内独有。伾山古乐、大平调、寺院石刻、剪纸布艺等古老的艺术,无不彰显着稚拙粗犷、纯朴深厚的原生态文化。

浚县民间艺术源远流长,以杨玘屯村“泥咕咕”为代表的泥玩造型奇特、品种繁多,经过一千多年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已成为我国的文物活化石,并漂洋过海,成为外国友人了解我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郑厂村的石雕技艺精湛,宋代开封龙亭、明代皇极殿、北京十三陵等诸多文物胜地,都留有他们的痕迹。浚县的古陶、木雕、蛋雕、柳编等民间工艺,也都有着久远的历史和传统的精湛技艺。张希和、宋学海、张学英等3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泥塑艺人王学峰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和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一系列民间文化艺术为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独特魅力。

乘势而上 倾心打造古城这张靓丽名片

在2014年6月22日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卫河(永济渠)浚县段、浚县黎阳仓遗址两项遗产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这无疑又为浚县古城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为浚县加强古城保护建设注入了动力。

浚县大运河申遗工作是从2011年底开始的,他们对古城的保护整治工作也就从这时启动的。县委、县政府借势大运河申遗的契机,遵循“留古、用古、承古、扬古”的理念,全面展开了古城保护整治工作。

保护古城首先要下气力对古城保护方面所存在的种种乱象进行整治。这是一项牵涉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为了统筹协调好各方力量,将整治方案落到实处,县委、县政府的主要领导坚持亲自挂帅,成立了以县长郑辉为组长的古城保护建设领导小组,各部门分工合作,责任到人,每项工作都有时间表。

浚县领导懂得,古城保护建设,不能仅凭一腔热情,必须走规划先行之路,做到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他们通过招标,投资270万元,委托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院,编制出了《浚县古城保护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投资300多万元,委托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编制了《浚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投资250万元,委托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设计研究中心,编制了《浚县大运河遗产保护二期方案》等等。这些规划方案坚持保护第一、修旧如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分步实施的原则,在保护其形式的同时又注重内涵的挖掘,强化了对古城无形文化的保护,强化了两类文化资源组合,实现相互借势,相互保护,形成了相得益彰的优势叠加整合效应。

古城整治保护工作千头万绪,所需人力、财力、物力甚多,尤其涉及到古民居的保护和拆除乱搭乱建的问题,更是情况复杂工作艰巨。县委县政府采取分步实施、各个击破的战术,攻克了一个个难题,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

他们首先启动了隋唐大运河浚县段河道清理整治工作。那些年大运河浚县古城段河水枯竭,两岸违章建筑林立,文物建筑受到不同程度损坏。县委、县政府要求“必须根据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所确定的近期目标时间要求,对大运河、云溪桥、古城墙附近的现代建筑及违章建筑,全部拆除干净,不留半点痕迹”。大运河遗产保护拆迁安置工作组,把县委、县政府的这一指示要求视为“军令”,不敢有半点延误。他们坚持依法行事,在规定时间内拆迁了顺河、桥西、杨庄三个村的40余户群众,拆除房屋120多幢,拆迁面积达6700 多平方米,清除了河道内的垃圾杂物等等。随后,他们又在卫河向西的分洪处建起了一座橡胶坝,使新老河道形成了水循环,实现了大运河引水进城,古时“云溪燕语卫水舟”的美景再次呈现。

与大运河交相辉映的古城墙也是伤痕累累,城墙上挖砖打洞,滩贩星罗棋布,违章建筑比比皆是。“一定要让古城墙重振雄风!”一个由县政府牵头抽调的文物、城建、城镇等有关部门专业人员参加的“古城墙保护小组”迅速成立,专司古城墙保护抢修工作。 他们拆除了占压古城墙及影响古城墙修复的建筑物,对云溪桥、城墙周边及拆迁区域内影响观瞻的线路进行了入地改造,对城墙危险地段进行了抢修,古城墙再现出了雄伟气势。

按照整体规划,老城区的保护也得到了稳步推进。他们认真做好街区整治、单位搬迁、文物整修等工作,对老城区10条街巷道路进行了整修;投资1350万元,对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修复;一批县直属单位陆续从文庙、千佛寺、城隍庙等文物古迹保护区内迁出;对普查出的10处历史建筑和400多棵古树名木分别登记造册,并制定保护办法。目前,伾浮路古牌坊“九坊联珠”已落成,伾浮路、怀禹路两侧按照明清风格进行了整治;浮丘山民俗文化广场落成,云溪桥已恢复古桥原貌。

浚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总规划师耿文峰说:“仅2016年浚县古城保护建设累计投入资金就达6.8亿元,编制规划方案达27个,县前街、西城墙内道路等35个项目先后完工,县衙、端木翰林府等11个项目改造成景,南北大街道路等2个项目接近完工。虽然这还是个开端,但浚县山水辉映的古城风貌已逐步展现出来了。”

凝心聚力 增强全民历史文化认同感

当记者问及在古城保护上遇到哪些困难时,住建局魏永祥局长是这样回答的:“困难当然很多,但最主要的困难一是资金缺乏,古城保护是要钱的,而且这不是一个小数目;二是群众工作难做,搬迁、保护涉及到成百上千户原住民的实际利益,对他们既不能采取强制措施,又不能听之任之放任不管。但是我们县领导对战胜这些困难站得高、想得深。他们说:浚县古城自古就是劳动人民修建起来的,今天保护古城仍然要相信依靠人民群众。只要群众和政府一条心,困难再多再大也不怕。”

浚县现在每年要投资2个亿用于古城保护整改,而浚县又是个农业大县,一年财政收入才8000万元,那么如何保证按计划推进古城保护项目的资金到位呢?

县委、县政府推出了“四个一点”举措:国家补一点;向上(省、地市)要一点;县里挤一点;群众掏一点。这群众掏一点可不是政府逼他们去掏的,完全是他们自觉自愿的行动。因为通过宣传教育,老百姓懂得了保护古城,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魂和根;懂得了有的古建院落虽是自家的,但如果被自己拆了就是毁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古城的南北大街整治,涉及面积达800万平米,有拆有建,需要投资1.5个亿,除县财政补贴一点之外,其余七八千万元全是群众投资的。群众所以能自觉参与“众筹”,一方面是受“保护古城,人人有责”的理念所驱动,另一方面也看到了这里一旦建成后,文化旅游前景广阔,商机无限。

为确保古城保护资金的投入,浚县努力探索着“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全社会参与、多渠道投入”的投融资机制。并专门成立了注册资本5000万元的古城保护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投融资平台。但是,为了避免古城开发利用过度依赖招商引资,使古城保护陷入商业开发的陷阱,浚县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科学规划,整体控制”的具体举措推在了前面,使得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有章可依;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台账,按照类别、属地将工作逐项分解到相关单位和相关责任人,并纳入年终考核目标;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及古城内有特色的民居,登记造册;专门成立了城市综合管理处,以解决执法不力、执法不严的问题。如此这般,使管理与保护落到了实处。

浚县古城历史街区上的临街房,许多都是属于要保护的古建筑,而有的房主推倒老房重建新房的意愿十分强烈。当政府人员劝阻他们不要拆时,他们最为理直气壮的一名话便是:“这是我家的房子,你凭啥不让我拆旧建新!”

房主的抵触,县领导非但没有认为这是“觉悟低”,反而看到了自己所肩负的做好群众工作之重责。“必须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增强他们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古城保护工作才有广泛的支持度。”

他们按照“内宣聚合力,外宣树形象”的思路,建立了浚县历史文化名城网站,积极宣传名城保护的典型事例,及时曝光破坏名城资源与环境的违法行为。利用庙会、民俗文化节等时机,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历史文化名城宣传保护活动,形成了“党委政府重视、社会各界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良好局面。

老街区有一户人家,有六、七间房都是古建房,这家房主非要将这六、七间房推倒盖新楼。起先有关人员来做工作,他家就是不听,后来宣传部的王有卿部长、住建局的魏永祥局长亲自上门,从利国、利民、利己的角度与他家分析利弊,终于做通了思想,最后他家不要政府一分钱补贴,自掏60万元,请来了山西古建公司的师傅,将老房子按照修旧如旧的标准重新进行了整修,效果非常出彩。

群众一旦思想通了,就会由抵触走向拥护。如今,老街区一期二期改建工程已拆除320户,三期工程计划拆除的260户居民中,已有87户签订了拆迁协议。

改革发展 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第一位的,但我们也要使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让它融入百姓生活,使老百姓能够品味名城文化、欣赏名城文化、传承名城文化。”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有卿向我们介绍了他们如何利用历史文化名城这张靓丽名片,将浚县古城打造成旅游休闲城市、具有文化品位城市、延续民俗传统城市的发展态势。

浚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改革发展工作,他们根据现有文化资源,经过反复调研论证,编制了《浚县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总体规划》,描绘出了一幅浚县文化发展的宏伟蓝图。

浚县县委、县政府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大投入,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投资7000万元的浮丘山综合整治工程,将从根本上提高浚县旅游品位。投资1.5亿元的紫金山民俗文化生态园,与大伾山、浮丘山景区形成三位一体,一线串珠的生态人文旅游线路,进一步拓展了浚县旅游空间。投资3000万元的石雕产业集聚区,可入住石雕企业100多家,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6000多人,年交易额可达2亿多元。投资5000万元的儒商文化产业园区,为浚县更好的传承和宣传儒商始祖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泥塑原生态文化村、工艺制镜产业基地、古风陶艺厂和金利铜工艺品铸造有限公司扩建等一批重点项目也为浚县文化产业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目前,浚县文化产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已初步形成了以浚县大佛为代表的人文旅游产业,以正月古庙会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产业,以泥塑、古陶、石雕、柳编、制镜为代表的传统民间工艺产业,以端木子贡文化为代表的儒商文化产业。全县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员达2.3万人,年实现产值5亿元以上。

为让浚县古城各个景点有故事、有看头,还有可买的旅游产品,浚县深入挖掘深厚历史文化,比如县衙的官署文化以及端木翰林府的端木子贡、翰林、端木府及印刷文化等都吸引了广大游客参观。同时,依托古城和民俗文化资源,2014年该县启动了特色商业区建设工作。目前古城西大街商业街已经开始营业,东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正在完善方案,浮路民俗文化风情街吸引了百余家特色品牌店争相入驻。去年,入驻服务业企业达3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家。古城墙、西城门、世袭翰林府等项目修复如旧、改造成景,已经成为文化旅游发展的新亮点;北城门、东城门、南城门等项目也将逐步对外开放,山、水、城交相辉映的古城形象日益彰显。

浚县正月古庙会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时间长、空间独特、规模宏大、文化积淀深厚等特点,庙会上原生态的民间社火表演、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品、民间小吃、精心安排的文化交流活动,吸引着晋、冀、鲁、豫、鄂、皖等6省近百个市县以及海内外的游客纷至沓来。浚县已连续8年成功举办了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浚县区域的各项活动,有效提升了浚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精准发力 再过三年实现历史性跨越

浚县由于坚持不懈地实行保护、建设、开发一体推进,构建‘山—水—城’互动旅游空间格局,使得‘两座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的运河古城风貌正在得到全面恢复,古城厚重的文化积淀推动着浚县的文化旅游产业迅猛发展。但是县领导却说:这仅仅是个开始,我们要在已有基础上针对薄弱环节,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精准发力,再用三年时间实现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历史性跨越!

他们专门制订了2017到2019三年间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这个《规划》按照“政府主导、项目支撑、市场运作、区域联动”的原则,提出了力争到2019年末,实现年游客接待量达到600万人次,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0亿元。全县文化旅游资源串珠成线、连线成片,旅游一体化、集约化的大旅游格局基本构建,两日游线路基本形成。

为此,他们专门成立了县文化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县长任管理委员会主任,宣传部长任常务副主任,县人大主管副主任、县政府主管副县长、县政协主管副主席为副主任,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

《规划》中的一个显著亮点提出了要以遗产观光、民俗体验、生态餐饮、科普教育、文化休闲、品质度假为重点,通过对全县文化旅游资源整合,构建“一城一区一带”文化旅游产业体系。

“一城”:古城。加快浚县古城保护与旅游发展建设,叫响古城旅游品牌。其中包括推进运河遗产文化带、琵琶岛文化生态岛建设,再现云溪燕语卫水舟景观,打造运河风情游憩带。挖掘整合儒商文化资源,修复子贡祠、端木海,保护子贡墓,培育提升儒商文化产业,打造圣贤文化气息和游赏观览价值的园林胜地。对东大街、南山街等名城历史街区进行保护与整治,延续古城街巷肌理。挖掘景区文化内涵,整治大伾山东、南侧和浮丘山南侧周围环境,建设休闲生态林带,进一步提升两山品位。加快黎阳仓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建设步伐,完成国家级遗址公园建设。搞好古四合院修复、南北大街协调区环境整治、特色小吃街建设,明确功能区定位,提升古城宜居宜游品质。

“一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6园4基地2中心”为重点,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推动农业提档次、上台阶、增效益,打造农业发展新品牌。

“一带”:鹤浚快速通道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带。以鹤浚快速通道两侧为重点,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种植、采摘和生态循环农业,打造全国著名的小麦主题特色园区和都市休闲、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带。

与之相适应,《规划》对城市配套服务基础设施项目作出了明确规定,例如:总投资1.2亿元,建设古城景区停车场;总投资1.3亿元建设浮丘山南广场;总投资5.18亿元建设琵琶岛文化生态岛项目,主要建设内容由中原民间艺术国际交流中心和“运河流韵”线性公园组成;总投资2.3亿元建设旅游酒店项目;总投资920万元建设旅游公厕;总投资1亿元建设水上游乐园。这些项目落成后,游客来浚县后的食宿难、行路难、停车难、如厕难等等问题将迎刃而解。

《规划》所列出的古城六大保护项目蓝图令人为之一振,它充分彰显了县委县政府加强古城保护的力度。

运河遗产文化带项目总投资1.4亿元,总规划面积10.5公顷,整体景观5.6万平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青年旅舍、黎阳面馆、戏楼、菜园酒店、艺术展廊、博览展示中心、大师工坊等。打造一个集文化交流、餐饮娱乐、旅游休闲等功能与一体的特色商业街区。

子贡文化街区项目总投资5500万元,主要包括修复子贡祠、端木海、子贡墓,改造黎公书院、琏瑚街,道路铺装,地下管网改造,周边环境整治。打造成一个集旅游观光、儒家文化教育、影视拍摄等于一体的综合文化经济体,成为浚县文脉、人脉、地脉、景脉的连结点,“城景融合”发展的创新点,儒商文化产业的新亮点。

古城肌理保护修复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除今年要必须完成的修复、整治、改造、建设的项目外,2018年完成庙前街建设、西城墙向南延伸至南城门等项目,2019年建设北小西门精品酒店街、东城墙等项目。通过保护古城内部的空间骨架,延续古城街巷肌理,再现古城特色历史风貌。

大伾山精品景区建设项目。2017年6月底前改造水冲厕所5座,完成景区沿路标志牌改造,增设统一的垃圾箱及休息设施。2018年完成景区东、南侧梅园建设,打造梅花生态林带。2019年大伾山停车场完工,年底完成创建大伾山风景名胜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旅游区。

浮丘山精品景区建设项目。将现有浮丘山景区与姑山景区整合,以“文化朝圣、观光游览、民俗体验、游客(香客)祈福”为主题,打造民众心目中的“祈福圣山”概念,完善浮丘山文化内涵,创建4A级国家旅游景区。完成碧霞宫修缮项目、提升千佛寺品位、新建民俗广场等产品亮点,形成独特性的卖点。

黎阳仓遗址保护展示与国家级遗址公园申报建设项目。按照项目方案,加快总投资6500万元的黎阳仓遗址保护展示项目三期工程进度,启动黎阳仓遗址本体保护加固工程,加强开放后的日常管理工作。启动黎阳城遗址的全面考古,谋划黎阳城遗址国家级遗址公园项目,建设可供接待高端游客的国家级遗址公园。

在项目融资上《规划》强调,充分发挥“政、银、企”合作体系作用,打破陈规,在保证融资合法性的前提下,控制融资风险,精心包装项目,继续拓展融资渠道,创新多元化融资方式,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注重选大商、引强商、招名商,为浚县古城保护建设项目正常运转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现已由县长改任县委书记的郑辉信心百倍地说:再过3年,浚县“一城一区一带”的大旅游格局将基本形成,到时来古城的游客将是住四合院、赏民俗、逛古城、拜两山、观农业。浓厚的历史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将彻底改变浚县古城“有保存无保护,有景点无旅游,有参观无消费,有声誉无效益”的状态。浚县将被打造成为中原经济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示范,中原民俗文化旅游地标,全省特色旅游亮点,“北京——洛阳——西安”中国历史文化旅游线上的中原民俗文化代表节点,全国知名休闲度假的目的地。

穿梭千年古城的时光隧道

责任编辑:陈生庚

猜你喜欢
浚县古城旅游
浚县大平调演出
通海古城缀记
挥毫泼墨
凝眸古城淮安
浚县
良渚古城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旅游
河南浚县隋代黎阳仓遗址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