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马加鞭未下鞍

2017-08-22 21:17王雪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7年8期
关键词:海试水声矢量

王雪

春节前夕,天空飘落着鹅毛大雪,一位头戴前进帽、身穿羽绒服、很有学术范儿的男子,步履匆匆地走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校园里。在这座科学的殿堂,他就像一枚急速旋转的转子,将一个个科研成果推向世界前沿,以致给某些国家“带来了惶恐”。

他就是我国知名水声科学家——杨德森。

从1977年考入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水声工程系初识水声,到其团队的矢量水听器技术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从1982年留校任教初登杏壇,到其培养的60余名硕博生学有所成、所带团队获教育部嘉奖……30多年来,杨德森为国家重大战略发展孜孜以求,执着于探寻水声的力量。

简单地说,杨德森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就是如何将人类“耳朵、眼睛和嘴巴”的功能延伸到水中,最大限度地对水中航行器减振降噪,为其提供更大的安全隐蔽性,同时更灵敏迅速地捕捉对方的噪声声波,以知己知彼。打造水下的“千里眼”和“顺风耳”,这是当前世界各国军事较量的重要方面之一。

1994年,国际声学界高水平的学术会议——第21届国际声图像会议在美国召开。会上,杨德森的论文《菲涅尔积分在水下噪声源识别中的应用》引发关注。随后,他应美国四大海军基地之一的“圣地亚哥海军基地水声所”之邀,做了题为《水下声成像技术》的学术报告。他是在该水声所做报告的首位中国大陆学者。

在学术交流时,对方演示了“海上三维水声对抗仿真技术”。杨德森叹为观止的同时,内心五味杂陈:中国虽拿到了新一轮世界科技竞赛的入场券,但要走上擂台、展开搏击并赢得主动,让国家在国际交流中有话语权,需要这一领域的科研人员加倍努力。杨德森暗下决心,要为中国实现“水声强国梦”而快马加鞭。

怀着这样的梦想,数年间,杨德森带领科研团队创造了数个国内“第一”:建立国内第一套水下声强度、声全息成像测试系统;研制成功我国首个“机动式低噪声潜器辐射噪声测量系统”;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水下声矢量信号接收装置矢量水听器……其成果也多次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殊荣。

无论面对赞誉、表彰还是在早期科研过程中的质疑声音,杨德森始终一如既往地“拼命”。他常说:“我喜欢挑战和冒险,喜欢做一些有创新、有开拓意义的工作。如果总是墨守成规、别人咋走我也咋走,还有什么意思?”

从教以来,杨德森从讲师到副教授、从副教授到教授,都是破格晋升。破格,是由于他超常的努力。

在某试验现场,为了更好地接收声音信号,杨德森夜以继日地工作,起早贪黑成了家常便饭;在南海水声考察,在50摄氏度高温的甲板上,杨德森被烫得没处落脚;淡水告罄,他就把压载水舱里漂着油污的水烧开了喝,三个月的考察他瘦了40多斤;在某地声呐海试,他从11月干到除夕夜,在连电烙铁都烫不开焊锡的码头,始终紧盯冰天雪地的试验场……

杨德森不仅对自己要求得近乎苛刻,对团队管理更是出了名的严格。他时常结合工程项目、海试实验,跟大家强调细节决定成败,“很多时候,海试出现问题,可能不是方案、软硬件的问题,而仅仅是需要在输入端加一个电阻或者滤波器之类的小东西。”学生的论文送到他那里后,他精益求精,改了又改,常常在他手里就改过五六遍,直到“改得不能再改了”才罢休,甚至对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都不放过。

“匀速前进就是后退,我们需要加速!再加速!”多年来,杨德森带领团队“只争朝夕”,犹如水下“蛟龙”,为了国家的发展战略需求在大海中澎湃激扬,将国内的水声工程科研水平推向一个个浪峰。

猜你喜欢
海试水声矢量
黄昏的水声
有些水声,像乡音
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交付海军!
物理矢量和标量学习中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
海试归来,国产航母测试了啥
力的矢量性的一个例子
首艘国产航母或近期海试
暮饮
三角形法则在动态平衡问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