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矛盾或缓解麦市贸易应抓品种控质量

2017-08-23 11:18张春良
中国粮食经济 2017年6期
关键词:结构性进口小麦

结构性矛盾或缓解麦市贸易应抓品种控质量

文/张春良

在国内麦市结构性矛盾凸显的背景下,2017年产小麦质量对后期麦市购销格局影响深刻,麦价将因内在品质差异呈现两极分化态势,麦市贸易应抓品种控质量。

一、国内陈麦供给总量充裕,结构性失衡较为明显

2006年以来国内小麦产量连续超过1亿吨,从整体上来看,近几年国内小麦年度产量超过需求量,麦市总体供需格局趋于宽松,但小麦更多以政策性库存不断增加的形式存在,且近几年夏收期间主产区小麦因遭受冻害、热干风、倒伏、持续降雨等不利天气影响,其质量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在国内专用粉需求旺盛、食品质量安全要求严格等因素影响下,面粉加工企业对小麦的内在质量指标要求较往年明显提高,粮源供给与市场需求匹配度较低。自2015年4月8日2014年产国标三等临储小麦拍卖底价上提至2460元/吨后,这一价格再未进行过调整,且2015年产国标三等临储小麦拍卖底价同为2460元/吨。据统计,2016年5月底至2017年4月中下旬,国家临储小麦累计投放量11358.9172万吨,实际成交数量843.9001万吨。相比之下,主产区2016年产托市小麦收购数量2853万吨,收储力度大于拍卖成交量使得政策性粮源库存量趋增。考虑到库存粮源质量情况以及食品质量要求严格导致面粉加工企业粮源加工质量标准提高,库存粮源符合面粉加工企业质量要求的大打折扣,这使得国内麦市结构性矛盾凸显。

二、内外麦价价差高刺激进口,数量有限难解结构性矛盾

随着国内主食品的消费需求升级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安全优质、营养健康和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品牌化的中高端粮油产品消费潜力逐步释放,将推动加工企业向高附加值产品方向转型。粮油加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积极发展专用粉、全麦粉、预拌粉及各类面制主食品等;在华北、华中、华东、西北等主产区和津冀鲁、珠三角等地区,发展小麦加工产业集聚区或集群。随着国内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专用面粉的需求越来越大,市场需要更多的优质强筋小麦来做生产原料。国内小麦生产与需求仍存在结构性矛盾;强筋、弱筋品种退化及纯度不够,不能满足加工企业需求,导致结构性短缺,部分品种需要依赖进口。近年来,国内小麦贸易呈持续净进口格局,年进口量在250~300万吨,出口量仅在20万吨左右,进口小麦主要以烘焙用优质强筋麦和弱筋麦为主。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国内累计进口小麦数量1691万吨,2015年比2011年增长1.4倍。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累计进口小麦337.43万吨,同比增加13.51%。据市场监测,由于供应充裕,国际小麦出口市场竞争激烈,配额内进口小麦价格仍较为低廉,因国内外小麦价差处于高位,贸易商进口利润增加,刺激小麦进口数量同比增加,但由于国内小麦进口实行配额制,私营占比较低,进口小麦供给能力有限。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1~4月累计进口小麦167.25万吨,同比增加94.77%;其中从澳大利亚进口94.49万吨,从美国进口51.51万吨,从加拿大进口8.62万吨,从哈萨克斯坦进口12.43万吨。

三、政策调整主动适应市场,国产强筋小麦发展潜力大

近两年来,国内粮食市场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粮食政策调整已经上路,尤其是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有了重大的进展,价格和库存增速已开始下降。2016年4月28日农业部编制的《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指出,大力发展市场紧缺的用于加工面包的优质强筋小麦和加工饼干蛋糕的优质弱筋小麦,加工馒头、面条的中筋或小麦品质提升。农业部印发的《2017年种植业工作要点》指出,强化政策引导,落实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等政策,指导农民合理安排种植结构,稳定北方粳稻和南方双季稻生产能力,扩大优质小麦面积,确保小麦、水稻面积稳定在8亿亩。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稳定小麦生产,确保口粮绝对安全,重点发展优质强筋弱筋小麦。在地理位置上,一号文件指出要科学合理划定小麦粮食生产功能区;在产品品质上,一号文件表示要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据农业部农户种植意向调查,今年稻谷小麦口粮面积稳定在8亿亩左右,优质专用稻谷、小麦种植面积增加近800万亩。继2016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每50公斤下调2元后,2017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为每50公斤130元、136元和150元,较上年分别下调3元、2元和5元,这是2004年国内实行稻谷最低收购价以来的首次全面下调。这意味着小麦这个重要的口粮市场在2018年也将会出现较大的变数,国内小麦市场价格将逐步由近几年的政策“价格顶”转变为“托底价”,麦价走势将更多地取决于其自身供需格局。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有利于保证小麦供给数量和质量,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规模化快速发展,有利于优化小麦品种结构。

四、政策促加工业转型升级,产业横向整合纵向融合

近10年国内面粉加工业经历由快速发展至产能严重过剩的境地,2006~2015年国内制粉产能从9400多万吨增至2.2亿吨,翻了1.3倍;加工业发展方式粗放、大而不强问题更加突出,产能结构性过剩与优质产能不足并存。从近几年国内面粉市场产量以及消费情况来看,由于加工业产能过剩以及消费结构升级,普通粉市场低价同质激烈竞争加快行业整合进程,中小型面粉加工企业逐步被淘汰被迫退出市场,市场需求增速乏力,而专用粉市场虽空间较大,但其市场占比较低,增量难以弥补普通粉市场的萎靡。粮油加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推动加工业转型升级,促进粮食“产购储加销”一体化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和推动企业强强联合、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布局优、效益好、竞争力强的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鼓励有特色的中小企业发挥地方粮油资源优势,积极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和创新经营方式,主动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大、中、小型企业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快粮油加工业调结构、去产能,以营养功能为重点,大力发展成品粮油适度加工和主食产业化;积极发展专用粉、全麦粉、预拌粉及各类面制主食品等;在华北、华中、华东、西北等主产区和津冀鲁、珠三角等地区,发展小麦加工产业集聚区或集群,优化新疆、甘肃、陕西、广东等特色食品区域产业布局,形成小麦粉、面制食品及其副产物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未来国内面麦产业链融合度将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与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结成粮食产业化经营联合体和利益共同体,以品牌为载体,发展规模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通过订单农业、土地流转、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建立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提供良种供给、技术指导、订单收购、烘干、储存、加工、销售等一条龙服务。

五、国内麦市结构性矛盾或缓解,小麦贸易应抓品种控质量

随着国内农业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小麦生产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种植品种结构逐步优化,生产进一步规模化、专业化,实现小麦种植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充分发挥各个区域、各类产业、各种经营模式的比较优势,优化小麦品种品质,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打造标准化产业基地,使小麦产品供给不仅数量充足,而且要求品种、质量、安全、营养、方便性契合消费者需要,麦市结构性矛盾将逐步缓解。以往政策收购以常规指标定等定价的方式已无法被用粮主体接受,呕吐毒素、面筋等内在质量指标成为市场购销的关注点。粮食流通企业应在小麦贸易上做减法,精简贸易环节,降低成本。与此同时,做细品种提升附加价值,紧抓加工企业所需品种,严控收购质量及收购成本。主动与上下游客户差异化需求对接,建立优质品种产业基地,引导种植更有市场前景品种,主动融入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与粮食生产者结成经营联合体和利益共同体,建立信息数据库,在保持原有购销渠道的基础上,积极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行业机会,借助有影响力的交易平台进一步打通产销衔接。做优做精小麦服务,在服务上做加法,围绕产业链转变做服务,拓展服务项目和质量,通过专收专储、整理等提升仓储过程附加价值,提升小麦价格空间。

(作者单位:南方小麦交易市场)

猜你喜欢
结构性进口小麦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哭娃小麦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用市场化深化煤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临床人才结构性改革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