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秋 斯戏斯人

2017-08-23 04:32王丽芳
上海戏剧 2017年8期
关键词:剧种昆曲温州

王丽芳

“那年那秋”蔡晓秋个人戏曲艺术专场7月10日在天蟾逸夫舞台演出。四折重头戏,没有主持人、没有助演嘉宾,每折间只以平均3分钟左右的视频串联。素净纯粹的两个小时,满是蔡晓秋其人、其戏。2017年是蔡晓秋从艺二十周年,打造这个专场,不仅是对个人艺术的小结和汇报,更希望展示当今瓯剧舞台中坚力量及团队的艺术风采和生命力。专场的四个作品,简单勾勒出蔡晓秋不同阶段的艺术足迹。

《磨房产子》和《装疯》都是瓯剧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折子戏。 《磨房产子》是瓯剧《玉燕记》中的一折,也是蔡晓秋进戏校那一年,她的老师翁墨姗亲授的第一个戏,此后她一直在演,已经演了整整20年。《装疯》是蔡晓秋进校第5年时,瓯剧的老艺术家章世杰专门为她排演的。

另外两折戏则体现出瓯剧一贯的从各兄弟剧种吸纳养分的艺术传统。蔡晓秋一直非常喜欢昆曲,2010年她开始向昆曲表演艺术家张洵澎学习,2011年,正式拜张洵澎为师。她将张洵澎很有特色的代表作《百花赠剑》移植成瓯剧,剧本和表演照昆曲来,唱腔则依瓯剧的特色而创作。如今,它已成为蔡晓秋和方汝将最受欢迎的常演剧目。

每年夏天,蔡晓秋都会到上海来“补课”,逐渐学了《寻梦》《亭会》《琴挑》,却一直藏在箱笼,很少有机会展现人前。“地方剧种的演员敢来上海滩唱昆曲,胆量不小。”蔡晓秋偏偏就在自己的专场里放了一折昆曲《红梨记·亭会》。这是她极其钟爱的一折戏。有一次,张洵澎在温州做讲座,现场示范《亭会》中谢素秋的一段念白,一开口,就深深吸引住了蔡晓秋——原来念白可以那么生动,有快有慢,节奏分明,仿佛剧中的人物已经鲜明地“跳”出来了。蔡晓秋觉得,《亭会》非常能体现张洵澎饱含激情、满台生辉的特点。她马上下定决心:“明年夏天我来上海跟您学这个《亭会》。”

瓯剧是有近四百年历史的多声腔剧种,本就包含吹腔,与京昆的吹腔渊源颇深。《磨房产子》中的两段唱糅合了瓯剧最有代表性的声腔音乐。起始一段“反二黄”转“流水”是瓯剧中适合表现旦角哀怨的抒情性的曲牌。到最后母子分别时怀抱孩子依依不舍的唱腔则是“乱弹原板”转“叠板”“散板”,足有9分钟,而且是跪着唱,要求演员气息充沛、感情饱满,又要控制得当,保证声带松弛自如,以比较好的状态展现瓯剧中特有的高音。“老师告诉我,最好的状态就是泪含在眼中,但不能流出来。”

戏曲之路是旷日持久的磨练,专场则是集中加倍的磨练。《磨房产子》结尾那一大段跪着的唱腔一结束,必须在3分钟内从头到脚改换《亭会》的行头,马上投身水磨调的氛围和节奏。灯光再次亮起,只见俏丽灵动的佳人,脚下走着稳稳的圆场,身上舒展、流畅,洋溢着青春鲜妍的美,丝毫看不出前一刻她赶装时争分夺秒的匆忙,更没人知道,跪久后她的双足已麻木得没有知觉。

蔡晓秋生在温州苍南县的小镇上,因为父母无暇照顾,从小就被托付给深山里的一位阿婆。在民风淳朴的村子里吃百家饭长大,无拘无束、满山撒欢的童年,成为蔡晓秋灵气的土壤。妈妈是民办教师,恢复高考的时候,已经有了三个孩子的妈妈在繁重的教学和家务中挤出时间复习,花了三年时间考进大学。妈妈的坚强和勤奋,为蔡晓秋播下韧性的种子。练功学戏,她对自己颇有股子“狠”劲儿。两个多小时的专场,一遍演下来已经能让人精疲力竭,而为了让视频、舞美、音乐和表演衔接得严丝合缝,来上海之前,她连续五天、每天完整地来上两遍,被惊为“铁娘子”。正是有这一轮轮的魔鬼训练,才有公演时的笃定从容。

妈妈与众不同的见识和志向尤其对蔡晓秋影响深远。温州本是商贾之地,蔡晓秋从戏校毕业进入剧团时,正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戏曲凋零、市场萎缩的阶段,剧团人心浮动,人一批一批地走,同班的三十多个同学最后只剩下十来个。蔡爸爸一直劝她回家帮着做生意,她自己也曾经有过动摇,可妈妈阻止了她:“老师在你们身上花了多少心血,老师流的汗比你多!如果你是跑龙套的,走了也没关系。你是演主角的,走了怎么对得起这些老师?”蔡晓秋觉得下乡演出异常艰苦,妈妈对此嗤之以鼻:“才这么几天就觉得苦了,人家可是在乡村生活了一辈子。”2013年底,老团长退休,蔡晓秋面临一个抉择:要不要接班做团长,是进一步承担起繁重的行政琐事,还是退一步单纯地享受演戏的快乐?蔡晓秋一度犹豫过,妈妈又一次支持她站出来:“如果组织觉得你有能力、当得起,就应该接。那么多人在为公益事业付出,你就把瓯剧当公益事业来做嘛,何况还给你发工资。”每当想起妈妈的话,想到这方舞台和观众给了她那么多荣誉、掌声、肯定,蔡晓秋就觉得,再大的烦难也能挺过去。这时她也会庆幸自己首先是个演员,不至于在繁琐的事务中迷失自我,在台上总有一片放飞自我的纯粹空间……

外形文静乖巧的蔡晓秋,其实最钟情复杂、有张力的角色。“人家都说被我的外表欺骗了。我是闺门旦的长相,刀马旦的个性。我喜欢性格比较分裂的、心理比较纠结的人物,在台上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比如《痴梦》里的崔氏,比如《装疯》里的赵玉珍。台上的赵玉珍,在“癫狂的疯女子”和“冤苦的弱女子”之间游走切换,她要“骗”过身边众人的眼,却“骗”不了自己的心。蔡晓秋要将两者清晰地展现给台下的观众。这个过程,观者酣畅淋漓,蔡晓秋自己也非常享受。

幸运的是,除了有众多名师倾力栽培,蔡晓秋还有一个优秀的搭档方汝将,两人被誉为瓯剧的金童玉女。在原原本本继承《高機与吴三春》《吕布与貂蝉》等经过几代人打磨的传统精品剧目的同时,两人也在尝试扩展瓯剧当代形态的可能性,希望提升瓯剧的艺术品位,使这个古老的剧种渗进他们青春朝气的印迹。她说:“瓯剧要从农村回到城市,虽然是地方剧种,也要向时尚化、精致化发展。我和汝将都爱美,舞台上也不能马虎。服装、头饰、音乐、舞美……甚至连海报、剧照、说明书都要讲究起来。”从京剧、昆曲等一些底蕴深厚的剧种借鉴和吸取对本剧种唱表有益的营养,融化、锻铸于瓯剧之中,也是重要的一步。两人先后将《西园记》《狮吼记》等优秀剧目整本移植成瓯剧,还创作了《东瓯王》《橘子红了》等新编作品。另一方面,他们利用自身年轻靓丽的优势,积极投入到瓯剧的宣传推广,“瓯剧进校园”的活动坚持了整整15年。如今,在温州市区,走进剧场看瓯剧的有八成是年轻人,两人所到之处受到如同明星般的追捧。

从艺二十年,蔡晓秋切身感受到大环境的变化:国家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以及社会对戏曲从业者越来越尊重。头十年,她从来不敢说自己是瓯剧团的,就怕人家问:“温州还有瓯剧团?”而现在,她总是大大方方地说:“我是唱瓯剧的!”

猜你喜欢
剧种昆曲温州
领略昆曲之美
小剧种大舞台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关于“守望濒危剧种”的呼吁
问天
好玩的温州乐园
大运河畔响起昆曲声
温州模式已经成为明日黄花?
扬剧老生表演艺术浅识
“民营制造业之都”的“跑路”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