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制谱法之气口分布

2017-08-23 10:26俞妙兰
上海戏剧 2017年8期
关键词:休止符换气小气

俞妙兰

常规理论中把气口归入唱曲的范畴,但制订唱腔谱时不能小觑气口的分布,应提前纳入制谱法中加以观察,需将之预先留置,而且是易于辨别的、可以有效运用的、能够正确体现昆腔韵味的。气口符号在工尺谱中以“∟”符号标注在谱列左则,简谱以“ⅴ”符号标注在谱列上侧;同时,简谱中的休止符“0”处,也是气口的重要标志。谱中标示的气口是比较明显的、主要的换气位置,并不是全部的气口。

本期以南北曲名曲三支为例,将制谱与气口的关系做一梳理。

谱面的气口分布法

以下谱例出自《牡丹亭·惊梦》【山坡羊】曲。

气口在谱中的制法种类很多。一是腔格气口,昆曲某些腔格法的形成与气口紧密相关。如带腔就是主音停顿,在所带音符前必会留置一个气口,本曲中的“遣”字 (例①)与“幽”字

(例②)的休止符处即是。二是增强行腔旋律婉转荡漾而设计的气口,如本曲中的“情”字

(例③)与“人”字

(例④),音符2前面的“ⅴ”符号的气口位置即是。三是字音尤其是入声字所形成的气口,本曲中的“蓦”字 (例⑤)和“一”字 (例⑥)即是。四是词段衔接处或者上下句转换处,前者如本曲中“青春”与“抛的远”之间的气口 (例⑦),后者如本曲中每个上下句分割处都标了气口符号。这一类气口还包括曲牌格律要求,即某些曲牌乐句的特殊规律,见例15。当然还有一些没有明确标注的地方,也是可以做气息交换的。

明气口与暗气口

上述气口案例均为明确设置。在过去很多工尺谱中,或者现在有些制谱者,并不习惯标注气口位置,则全凭唱曲者的经验了。而为了规范曲子的唱法,气口应该是曲谱的组成部分,制谱者需要充分考虑唱者交换气的诉求,注意气口对曲腔旋律的影响,兼顾气口对文辞格律的作用。比如本曲中“把青春抛的远”是句段结束处,下句“俺的睡情谁见”点板时不能给上句留下行腔空间,谱 (例⑧)中的气口若不标注,很容易将两句连唱,文句格式就被打破了。这样标注的地方,一般都是明气口。

而有些换气的位置是隐藏的,或者说不同的唱家是有不同处理方法的,亦即可换可不换,比如例⑦中“青”与“春”之间,一般唱法都采用停顿换气处理,而严格曲唱法则是需要连唱的。又如例15中两个“朗”字衔接处,因曲音过多、曲速较快,还是宜做气口。暗气口经常不标注,需要唱者自然掌握。

大气口与小气口

唱曲时的气息交换,有些属于“换气”,就是大气口,如例③④⑤⑦⑨等;有些属于“偷气”,就是小气口,如例①②⑥14等。在工尺谱中往往只在大气口的位置标注,小气口在音符谱列中自行辨别。在简谱中标注气口,大气口一般就是“ⅴ”符号处,小气口处多以休止符“0”参与在音符谱列中。在北曲的实际曲唱中,小气口比较多,这也是南北曲区别的特征之一。

虽然气口使用时大小尺度的衡量没有统一标准,但制谱时提前分辨好气口大小,对曲子旋律定型结果很重要。因为大气口处宜多存储气息,呼吸动作是明显的,行腔“停”的感觉比较清晰;小气口处无法大口换气,气息交换的过程很短促,而且属于“音断气不断”的技术范畴,行腔感觉与听觉上并没有“停”下来再起范续腔的迹象,且有时还要体现情绪力度。可见气口是参与了制谱的过程,需要引起曲师的重视。

散唱时的气口

以下谱例出自《铁冠图·刺虎》【端正好】曲。

散唱时对节奏感要求更严格,“散”并不代表拖沓、松垮,气口的分布对此也有相当重要的控制作用。散唱曲子中标注的明气口位置有三种。一是句与句的转换处,这里往往是大气口,本曲中 (例⑨)的“ⅴ”处即是,换气量多、停顿时间稍长。二是词段分割处,这里多做大气口,但停顿时间一般不宜太长,即使需要卖腔,也需紧凑连接下字行腔,本曲中 (例⑩)的两处“ⅴ”处即是,后一處则是小气口,迅停迅续。三是字腔中的短促停顿,属于小气口,本曲中“息”字 (例11)的休止符处即是。散唱中也有可能存在暗气口,本曲中 (例12)即是,一般以连唱处理,如分字时加入锣鼓点则形成气口。散唱切忌每个气口处都做拖延或卖腔,则整曲无序也。

北曲中的气口法

以下谱例出自《南柯记·瑶台》【梁州第七】曲。

上板北曲中的气口分布,各种情况与上述南曲相同。比如

(例13 )中,休止符处是带腔形成的气口,“ⅴ”处是文句转换时的气口,两者都属于小气口。因北曲多数是字多腔少的类型,所以单字长腔中设计气口的概率很小,倒是润腔复杂化带来的小气口比较多,本曲中 (例14)即是,两处休止符处是北曲常见腔法、运用广泛,其停顿短促,可迅速偷气。

北曲中还常见一种底(截)板气口,一般在句的末字,字在眼位起、腔在板上煞,并在板位后半拍起唱下句首字。本曲

(例15)中,前一个休止符是带腔气口,3与2音之间的“ⅴ”处,1与2音之间的休止符处,都是底板气口。这种底板气口与曲牌文辞格律中的板位规范有直接的关系,南曲中如【双声子】等曲牌也具有这个特征。

自然气口与设置气口

常说传统韵文写作时是有气口的,就是在文辞结构中词组、词段、句的分割处,有语意、语气、语情的停顿,唱时就会形成自然气口。制谱时就要顾及这种文字气口,乐腔的段落设计要尽量符合这种自然气口,例⑦⑧⑨⑩13等即是。自然气口与南曲入声字也有关,其度曲法是“逢入必断”,这是一种形象化要求,源于入声字自身音促、发而即收的特征,例⑤⑥即是。

设置气口是在行腔过程中,有些昆曲特定腔格法会产生气口,有时为曲子动听、情绪表达等需要而特为设置气口。这些往往属于同一乐段中的音乐停顿,例③④14等即是。

不能滥用气口

虽然上述气口有一定规律性,但需要注意:昆曲中一乐句多曲字的情况,很多曲子里连续多个字需在一口气中唱完,组成同一段唱腔,就不能随意加气口而成为破句。还有些昆曲长腔需要一口气连贯完成,就不宜加气口而打破曲腔完美。

运用好昆曲气口,能够有效区分昆“曲”与昆“歌”,是防止新制曲谱昆味淡化的措施之一。

猜你喜欢
休止符换气小气
我是人体的“换气站”
小气的梨树(下)
小气的梨树(上)
音止意不止,声断情不断
音止意不止 声断情不断
小气的梨树
泳池“飞鱼”换气记
学自由泳
清晨别急着开窗
画说乐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