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形态的认识与传承

2017-08-24 01:07
辅导员 2017年19期
关键词:少年宫传统节日中华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形态的认识与传承

栏目主持人:顾岫荫

本期研讨主题:

特邀嘉宾:田兆元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区域文化资源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

沈 莉 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副主任、少先队总辅导员、校外教育活动专家

主持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富有深厚历史感的话题。两位嘉宾都很早就开始关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研究和实践的层面也有颇多思考。在此,我想就怎样理解和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听听你们的看法。首先,我想请教田教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您多年来一直从事神话学、民俗学与文化产业方面的研究。您认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及其育人价值是什么?

田兆元: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先要理解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形式,我用“三种形态”来解释。第一种是语言文字形态的,其中包括用文字记载的,比如《诗经》《楚辞》等典籍,《千字诗》《唐诗三百首》等儿童读物,还包括口头讲述的农谚、童谣、故事等。它们都是经过岁月的涤荡流传下来的、可感形态的传统文化,是很容易辨识的。第二种是物质形态的,例如博物馆里的青铜器、玉器、漆器等,精巧的工艺能让我们感受到古人强大的创造力。此外,还有文物景观,无论是中国的赵州桥,还是埃及的金字塔,人们都能直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这种文化形态具有可观赏性,可以跨越语言的障碍,打破民族的界限,是全人类能共同感知的文化。第三种形态表现在人的行为上,是文化传统以活动形式保存下来的行为。比如,清明上坟、春节拜年等在特殊时间节点体现的民俗行为,实际上是信仰的强化,规范的强化。中国人所倡导的“温良贤德”“助人为乐”“大公无私”等,是道德内化后的外显表达。这些宝贵的精神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田兆元教授(右一)与中国福利会少年宫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实践研究项目组的老师交流

主持人:我很赞同您的看法。我和辅导员们也曾在探讨中将优秀传统文化分为三类:儿童可以读和写的,即语言文字类的;儿童可以看和想的,即物态的;儿童可以学和做的,即行动的。您对优秀传统文化这三种形态的诠释更有学术味道,也更深刻。在您看来,哪些优秀传统文化,是更有现代生命力的,特别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展呢?

田兆元:我觉得优秀传统文化中日常行动的规则很重要。比如,一家人吃饭时要等家人到齐了才能吃。这个生活细节就蕴含着传统文化。这样的日常传统礼仪中的“规矩”,是需要教给孩子们的。春节前,中国人都要打扫卫生、给长辈拜年、祭祀祖先、换上新衣、张贴年画,呈现出一派张灯结彩的祥和气氛,体现对亲人的感恩、对自然的敬畏、对美的追求。这样的民俗习惯也应该传承。

中国传统工艺锤炼的是一丝不苟的品格。我们可以借助对传统工艺的体验,培养青少年的精品意识,倡导“工匠精神”,振兴中国的制造业。弘扬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培养文化自信。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相信自己的祖国,相信自己的文化是最优秀的。文化自信是国家强大的前提。

主持人: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是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站在人类历史发展需要和缔造未来的高度创立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毛泽东主席亲笔题了“少年宫”的宫名。沈主任作为少年宫的总辅导员,在校外教育实践中,一定积累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经验。在您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载体有哪些?怎样带领孩子们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沈莉: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去判断、选择、过滤和提炼。一直以来,中国福利会少年宫致力于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创新开发以及传统节日思想内涵的传播和推广。我们把教育内容聚焦在“中华传统节日”上,把教育载体聚力于“节日文化活动”。

近年来,我们实施了“上海市中小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实践研究项目”,邀请了包括田兆元教授在内的一批文化研究学者和教育专家担任顾问,凝聚了中小学多位优秀德育工作者的智慧与实践。项目组用三年的时间,梳理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活动的理论依据,重点选取了“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五大中国传统节日,表述这些节日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就在中小学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方法途径、基本流程、实施原则等方面提出了活动建议,并收录了校内外开展五大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优秀活动案例,编写了《上海市中小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实践指南》,携手校内外少先队工作者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沈莉主任在“创新驱动发展”全国青少年校外活动开发与设计论坛中做讲座

我们认为,要让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当下,就需要把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核心命题。我们希望少年儿童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不仅停留于“知道”,更能落实于“行动”。比如,我们举办“我与大师面对面”优秀传统文化体验行系列活动,邀请中国传统文化“大师”来到少年宫与孩子们面对面交流;把孩子们领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门,体验京剧、水墨动画、泥人、武术等不同文化门类;组织“发现不一样的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寻访活动,带领孩子们走进贵州西江苗寨,体验“黔山贵水踏红路”“云台远望悠悠禅钟”等,在这些“不一样”的活动设计和实地体验中,引发少年儿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观察。

队员们看“历史告诉我”系列寻访手册,开始文化寻访行动。

我们策划了“历史告诉我”系列项目,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培训中心的专家作为校外辅导员,围绕“假如墙壁会说话”这一主题,带领孩子们对身边的历史建筑进行追溯与考察。

我们重点打造品牌活动,即“上海小囡话上海”上海青少年沪语传承系列活动,通过“沪语小达人”海选、青少年沪语情景剧大赛、沪语网络知识大赛、上海风情寻访等,引导更多的沪上青少年意识到会说家乡话就是对本土文化的传承……

这些都是通过活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鲜活案例。我相信,“活动育人”已经成为校内外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少先队辅导员的共识。

主持人:感谢两位嘉宾的经验分享!田教授从理论层面让我们理解了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沈主任从实践层面为我们实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开阔了思路。在如何更好地带领少年儿童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还请两位嘉宾为辅导员们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田兆元:我建议辅导员要先学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语言文字,诵国学经典,了解中国文化,做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模范。学习方式可以多样,比如陶行知倡导的“小先生制”,让孩子教孩子,其教育思想就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渊源。中国古代有二十四孝的故事,这些故事多以图画形式表现,如果我们取其精华,把某些故事表演出来,也是很好的学习。我还建议大家结合现实生活编写新的关于二十四孝的故事,树立身边的榜样。我认为,中国福利会少年宫重视“中国节”的做法很好,华东师范大学也在研究将学术文化传承与清明礼俗结合起来。比如,“祭拜祖师、学德归厚”或许就是清明文化精神的最好诠释。我建议,学校不仅要有校史馆、图书馆,还可建博物馆,以此来物化、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沈莉: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触动儿童心灵的活动是最美好的,把握时代脉动的活动是最鲜活的,资源整合的活动是最有力的。比如,2009年起我们开展“红色文学经典导读”活动,积累了用革命传统文化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的成功经验。在活动中,我们创建了“七个一”的推广模式,推出了50本红色读物,邀请专家现场为青少年解读历史,在上海教育电视台播出了10集导读讲座来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同时,我们还在网上少年宫开发了趣味电子游戏,鼓励孩子们扮演小英雄,在“闯关”中体验革命先辈不屈不挠的民族大义。另外,我们创新了与电子游戏配套的戏剧表演、诗歌朗诵、影视观摩、游戏体验等方式,引导孩子们品读红色文学经典。通过实践我们体会到:要学会聚焦与整合,把传统文化讲明、讲透,把活动做深、做实,才能真正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主持人:非常感谢两位嘉宾带给大家这样既具体又有深度的思考。下期开始,我们将走进祖国的不同地域,体验各地少先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风采。欢迎大家提供各类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案例,并请发至电子邮箱2847302856@qq.com。

(栏目编辑 李沧海)

猜你喜欢
少年宫传统节日中华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南昌市少年宫学生作品展示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免费“染发”